济南新城区选址问题浮出水 规划近日公示
admin
2002-09-30
来源:
网
新城选址在西部 老城打造风貌带
备受关注的省城新城区选址问题今日浮出水面:建在二环路以西、京福高速公路以东地区,包括经十路南北两片,其中北片为新区主要发展用地。2
新城选址在西部 老城打造风貌带
备受关注的省城新城区选址问题今日浮出水面:建在二环路以西、京福高速公路以东地区,包括经十路南北两片,其中北片为新区主要发展用地。25日,济南市规划局将在省党史馆对此规划进行公示。
此信息来源于《济南市城市空间战略及新区发展研究》,该规划是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与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编制的,国内规划界泰斗吴良镛院士参与了该规划编制。
在同时编制的《泉城特色风貌空间结构规划研究》中,首次提出“泉城特色风貌带”概念。其中泉城特色风貌带南起千佛山一带山体,北至黄河及鹊山、华山,东起历山路,西到顺河街、生产路。在这个特色风貌带中山、泉、湖、河、城融为一体,形成了济南独有的风貌特征。
据济南规划局人士介绍,公示时间从9月25日到10月10日,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聚焦专家设计的“省城总体发展规划” 大济南:一城一区一带
根据新的城市规划,济南市将发展成跨省际的中心城市,成为连接京津冀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京沪沿线经济发展轴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并成为黄河下游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山东的政治中心。
但济南近几年城市人口增长率达到62%,建成区出现拥挤、混乱的状况,预计“十五”期间这种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趋势还将继续下去。此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开发建设的矛盾日益尖锐,种种因素要求济南需开发新的区域来疏解城区的各项功能。
为了搞好新城规划,济南市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等的知名专家,编制完善济南总体发展规划。经过半年多紧张工作,编制出《济南市城市空间战略及新区发展研究》和《泉城特色风貌空间结构规划研究》,绘就省城宏伟发展蓝图。
总体战略归结“十字”
专家们经过缜密论证,将济南市的城市规划总体发展战略总结成十个字:南控、北待、东串、中疏、西进。
南控:南部山区是城市向南发展的屏障,是承受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河床渗漏集中补给和孔隙水补给的主要区域,是城市地下水的命脉所在。南部山区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是风景旅游区和城市森林公园建设保护的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敏感脆弱,一旦遭受破坏将产生不可逆转的后果,故应严格控制城市向南发展,将南部山区作为城市重点生态保护区。
北待:黄河是城市向北发展的门槛。由于多年泥沙淤积,黄河济南段已经变成悬河,黄河滞洪区、行洪区为绝对不允许开发建设的城市防洪设施用地。但从长远来看,济南跨黄河向北发展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目前时机还不成熟。
东串:城市东部地区指主城区东部大辛河以东地区,包括贤文、王舍人、董家、郭店、孙村等,是胶济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将形成以发展高新技术、外向型出口加工为主的资金、技术密集型城市产业带。
中疏:通过城市新区的建设,疏解主城区的中心职能,降低其人口、就业、交通压力。在老城区保留商业零售中心职能,增加开敞空间和公共绿地,改善居住环境质量,恢复泉城历史风貌。
西进:新城区向西发展。
城区西进天时地利
规划指出,京沪高速铁路的修建是西部地区发展的强心剂。随着铁路的建设,城市西部将成为展现其风采的窗口,选择这一区域作为城市新区应是上策。
张庄军用机场的搬迁,为新区建设提供了完整和相对廉价的土地。机场周围长期受净空的影响,基本没有建设,在二环西路以西、京福高速公路以东、小清河以南、经十路以北,有可完整使用的土地约22平方公里,且绝大部分是耕地。该地区在经十路以南还约有18平方公里的完整用地可共同作为新区开发使用。
行政区划的扩大为城市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2001年6月长清撤县设区,城市向西发展的又一道门槛被突破。该地区附近用地条件良好,在保护城市地下水补给水源的前提下,可有限制地作为城市发展用地,因此城市空间西拓的余地加大。
专家因此作出结论,济南城市新区应选择在城市西部,二环西路以西、京福高速公路以东地区,包括经十路南北两片,其中北片为新区主要发展用地。
城市结构带状分布
随着规划的出台,省城城市空间结构轮廓也开始明朗: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一城、一区、一带”、有大型生态绿地隔离的“带状分片组团”式城市格局。
一城指主城区,包括原总体规划的主城和大金(新城区)、党家组团,人口规模控制在215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215平方公里。
一区指长清片区,以原长清县城为基础,向东南发展,人口规模为20至2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在20平方公里左右。
一带指东部产业带,主要包括王舍人、贤文、董家、郭店、孙村等,形成串珠式沿东西交通轴带状发展格局,人口发展规模控制在60万至7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70平方公里左右。
主城区:老城保留商业服务中心的职能,加强古城保护,以体现泉城历史文化风貌为特色;城市新区建设国际会展中心、商务中心、体育中心、文化中心、大型物流中心、高档居住区,体现城市现代化风貌。
长清片区:以发展大学城、高级研发基地、旅游、度假设施,休闲娱乐,高档居住为主,要求低强度、低密度开发,注意保护地下水资源和自然环境。
东部产业带:以发展高新技术、冶炼、化工、出口加工、国际信息、空港型工业为主。
绿色生态隔离区:在主城区和长清片区之间,主城区和东部产业带之间分别保留至少5公里(西部)和2公里(东部)宽的绿色生态隔离带。
城市景观“三带双轴”
“三带”为:“蓝带”——滨河景观带,小清河以北至黄河之间的生态景观特色带;“绿带”——山体景观带,以千佛山为主的东西向生态绿带;“红带”——城市发展带,特别强调“一城、一区、一带”之间的生态保护隔离。
“两轴”为:“城市风貌轴”——以黄河、古城、千佛山为主线,串联古城及大明湖等重要的自然、历史要素,形成以历史传统风貌为主体的城市风貌带;“现代城市景观轴”——以新城市中心为主题景观,是一个全新功能和全新面貌的现代化城市轴。
未来的济南城区呈东西带状发展,东西长约50公里,南北宽约14公里,需通过建设城市东西向快速通道,高效利用快速轨道交通与快速道路系统构成“双快”交通体系,加强城区东西向交通联系,满足和支持城市空间布局扩展所需要的更高的集散功能要求。
聚焦专家设计的“省城总体发展规划” 新城区:山水绿大交融
城市新的“门户”
按照规划方案,济南市城市新区是以京沪高速铁路枢纽为依托,商贸、金融和物流产业为支撑,文化、体育为核心的济南市新中心;是济南市新的“门户”和“窗口”;是代表山东省对外联系的口岸;是济南市由内向型城市向外向型城市转变的主战场。
方案指出,发展西区,并不是抑制东区的发展,而是对城市发展空间使用上的合理分工。发展西区,是城市功能结构的战略调整,是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发展西区,利于缓冲东区过度的发展势头,利于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和资源调配。
山水绿城融一体
新城区将建成典型的山水城市。新区北部以生态景观为特色,中部为滨水景观,南部山青林茂,形成山、水、绿、城景观融为一体的自然格局。
新区以小清河、经十西路为分界线,分为北部生态保护区、中部发展区和南部发展区三部分。
北部即小清河与黄河之间的区域为生态保护区,是“绿”的城市,以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休憩功能为主,严格控制北部的开发建设,使其形成城市西北部的大型绿色开敞空间和生态廊道。
中部营造“水”的城市,创造中心区亲水空间环境。该区发展商业、金融、商务和文化设施,成为城市的新中心。
南部营造“山”的城市,形成山在城中,城周有山,山林景观融合的城区。该区以高档居住、体育和物流为主要功能,低强度、低密度开发。
轮廓“一纵两横”
以腊山—腊山河为南北轴线,经十西路和无影山中路西延长线为东西轴线,形成“一纵两横”的结构布局。
腊山—腊山河为南北自然山水景观轴线,既是整个城市布局结构中一条重要的南北轴线,又是一条具有全新功能、全新面貌的新区景观轴线,它将充分展现济南的城市形象。
经十西路为东西轴线,是经十路城市发展主轴向西部的延伸,作为城市的脊柱它将新旧城区连为一体,同时它也是一条兼有交通和城市生活的动态发展轴线;无影山中路西延东西轴线是一条集商业、金融商务、文化娱乐等多功能共同组成的城市功能轴线。
立体交通连老城
按照规划,新城区内形成以高速公路、快速路、高速铁路、高架轻轨和主干路为道路骨架,多选择、多元化的交通系统,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以解决城市交通难题。
新区东西向和老城区之间的联系,通过济齐路、无影山西路、张庄路、经十快速路、腊山北路、卧牛山路、簸箕山路等干道同老城区相连。新区南北通过大金路、腊山路(在南部通过隧道穿越腊山)、机场西路和二环西路等干道联系。
优先发展城市快速轨道线,规划建设沿无影山中路及西延长线、大金路和经十西路的环形轨道交通系统。
建设分三步走
为了保证新区规划好、建设好,新区开发将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有准入门槛,保持地区良好的声誉,着重加强东西向快速道路交通系统的建设,近期内完成城市快速路联网工程,优先启动东西向1号轻轨线,形成城市空间拓展的交通支撑系统,超前启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新区快速和健康地发展。
开发时间表也大致敲定,将分三步走。在张庄机场搬迁和高速铁路定位新区的前提下,首期开发张庄路以北10平方公里的用地,在首期开发中又以2平方公里的中心区的建设为先导,启动整个新区的建设;二期开发整合经十路两侧10平方公里用地,塑造新区西部门户形象;三期开发腊山以南10平方公里用地,完善新区山水城市的形象。
本报记者 胡磊
备受关注的省城新城区选址问题今日浮出水面:建在二环路以西、京福高速公路以东地区,包括经十路南北两片,其中北片为新区主要发展用地。25日,济南市规划局将在省党史馆对此规划进行公示。
此信息来源于《济南市城市空间战略及新区发展研究》,该规划是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与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编制的,国内规划界泰斗吴良镛院士参与了该规划编制。
在同时编制的《泉城特色风貌空间结构规划研究》中,首次提出“泉城特色风貌带”概念。其中泉城特色风貌带南起千佛山一带山体,北至黄河及鹊山、华山,东起历山路,西到顺河街、生产路。在这个特色风貌带中山、泉、湖、河、城融为一体,形成了济南独有的风貌特征。
据济南规划局人士介绍,公示时间从9月25日到10月10日,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聚焦专家设计的“省城总体发展规划” 大济南:一城一区一带
根据新的城市规划,济南市将发展成跨省际的中心城市,成为连接京津冀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京沪沿线经济发展轴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并成为黄河下游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山东的政治中心。
但济南近几年城市人口增长率达到62%,建成区出现拥挤、混乱的状况,预计“十五”期间这种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趋势还将继续下去。此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开发建设的矛盾日益尖锐,种种因素要求济南需开发新的区域来疏解城区的各项功能。
为了搞好新城规划,济南市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等的知名专家,编制完善济南总体发展规划。经过半年多紧张工作,编制出《济南市城市空间战略及新区发展研究》和《泉城特色风貌空间结构规划研究》,绘就省城宏伟发展蓝图。
总体战略归结“十字”
专家们经过缜密论证,将济南市的城市规划总体发展战略总结成十个字:南控、北待、东串、中疏、西进。
南控:南部山区是城市向南发展的屏障,是承受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河床渗漏集中补给和孔隙水补给的主要区域,是城市地下水的命脉所在。南部山区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是风景旅游区和城市森林公园建设保护的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敏感脆弱,一旦遭受破坏将产生不可逆转的后果,故应严格控制城市向南发展,将南部山区作为城市重点生态保护区。
北待:黄河是城市向北发展的门槛。由于多年泥沙淤积,黄河济南段已经变成悬河,黄河滞洪区、行洪区为绝对不允许开发建设的城市防洪设施用地。但从长远来看,济南跨黄河向北发展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目前时机还不成熟。
东串:城市东部地区指主城区东部大辛河以东地区,包括贤文、王舍人、董家、郭店、孙村等,是胶济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将形成以发展高新技术、外向型出口加工为主的资金、技术密集型城市产业带。
中疏:通过城市新区的建设,疏解主城区的中心职能,降低其人口、就业、交通压力。在老城区保留商业零售中心职能,增加开敞空间和公共绿地,改善居住环境质量,恢复泉城历史风貌。
西进:新城区向西发展。
城区西进天时地利
规划指出,京沪高速铁路的修建是西部地区发展的强心剂。随着铁路的建设,城市西部将成为展现其风采的窗口,选择这一区域作为城市新区应是上策。
张庄军用机场的搬迁,为新区建设提供了完整和相对廉价的土地。机场周围长期受净空的影响,基本没有建设,在二环西路以西、京福高速公路以东、小清河以南、经十路以北,有可完整使用的土地约22平方公里,且绝大部分是耕地。该地区在经十路以南还约有18平方公里的完整用地可共同作为新区开发使用。
行政区划的扩大为城市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2001年6月长清撤县设区,城市向西发展的又一道门槛被突破。该地区附近用地条件良好,在保护城市地下水补给水源的前提下,可有限制地作为城市发展用地,因此城市空间西拓的余地加大。
专家因此作出结论,济南城市新区应选择在城市西部,二环西路以西、京福高速公路以东地区,包括经十路南北两片,其中北片为新区主要发展用地。
城市结构带状分布
随着规划的出台,省城城市空间结构轮廓也开始明朗: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一城、一区、一带”、有大型生态绿地隔离的“带状分片组团”式城市格局。
一城指主城区,包括原总体规划的主城和大金(新城区)、党家组团,人口规模控制在215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215平方公里。
一区指长清片区,以原长清县城为基础,向东南发展,人口规模为20至2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在20平方公里左右。
一带指东部产业带,主要包括王舍人、贤文、董家、郭店、孙村等,形成串珠式沿东西交通轴带状发展格局,人口发展规模控制在60万至7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70平方公里左右。
主城区:老城保留商业服务中心的职能,加强古城保护,以体现泉城历史文化风貌为特色;城市新区建设国际会展中心、商务中心、体育中心、文化中心、大型物流中心、高档居住区,体现城市现代化风貌。
长清片区:以发展大学城、高级研发基地、旅游、度假设施,休闲娱乐,高档居住为主,要求低强度、低密度开发,注意保护地下水资源和自然环境。
东部产业带:以发展高新技术、冶炼、化工、出口加工、国际信息、空港型工业为主。
绿色生态隔离区:在主城区和长清片区之间,主城区和东部产业带之间分别保留至少5公里(西部)和2公里(东部)宽的绿色生态隔离带。
城市景观“三带双轴”
“三带”为:“蓝带”——滨河景观带,小清河以北至黄河之间的生态景观特色带;“绿带”——山体景观带,以千佛山为主的东西向生态绿带;“红带”——城市发展带,特别强调“一城、一区、一带”之间的生态保护隔离。
“两轴”为:“城市风貌轴”——以黄河、古城、千佛山为主线,串联古城及大明湖等重要的自然、历史要素,形成以历史传统风貌为主体的城市风貌带;“现代城市景观轴”——以新城市中心为主题景观,是一个全新功能和全新面貌的现代化城市轴。
未来的济南城区呈东西带状发展,东西长约50公里,南北宽约14公里,需通过建设城市东西向快速通道,高效利用快速轨道交通与快速道路系统构成“双快”交通体系,加强城区东西向交通联系,满足和支持城市空间布局扩展所需要的更高的集散功能要求。
聚焦专家设计的“省城总体发展规划” 新城区:山水绿大交融
城市新的“门户”
按照规划方案,济南市城市新区是以京沪高速铁路枢纽为依托,商贸、金融和物流产业为支撑,文化、体育为核心的济南市新中心;是济南市新的“门户”和“窗口”;是代表山东省对外联系的口岸;是济南市由内向型城市向外向型城市转变的主战场。
方案指出,发展西区,并不是抑制东区的发展,而是对城市发展空间使用上的合理分工。发展西区,是城市功能结构的战略调整,是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发展西区,利于缓冲东区过度的发展势头,利于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和资源调配。
山水绿城融一体
新城区将建成典型的山水城市。新区北部以生态景观为特色,中部为滨水景观,南部山青林茂,形成山、水、绿、城景观融为一体的自然格局。
新区以小清河、经十西路为分界线,分为北部生态保护区、中部发展区和南部发展区三部分。
北部即小清河与黄河之间的区域为生态保护区,是“绿”的城市,以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休憩功能为主,严格控制北部的开发建设,使其形成城市西北部的大型绿色开敞空间和生态廊道。
中部营造“水”的城市,创造中心区亲水空间环境。该区发展商业、金融、商务和文化设施,成为城市的新中心。
南部营造“山”的城市,形成山在城中,城周有山,山林景观融合的城区。该区以高档居住、体育和物流为主要功能,低强度、低密度开发。
轮廓“一纵两横”
以腊山—腊山河为南北轴线,经十西路和无影山中路西延长线为东西轴线,形成“一纵两横”的结构布局。
腊山—腊山河为南北自然山水景观轴线,既是整个城市布局结构中一条重要的南北轴线,又是一条具有全新功能、全新面貌的新区景观轴线,它将充分展现济南的城市形象。
经十西路为东西轴线,是经十路城市发展主轴向西部的延伸,作为城市的脊柱它将新旧城区连为一体,同时它也是一条兼有交通和城市生活的动态发展轴线;无影山中路西延东西轴线是一条集商业、金融商务、文化娱乐等多功能共同组成的城市功能轴线。
立体交通连老城
按照规划,新城区内形成以高速公路、快速路、高速铁路、高架轻轨和主干路为道路骨架,多选择、多元化的交通系统,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以解决城市交通难题。
新区东西向和老城区之间的联系,通过济齐路、无影山西路、张庄路、经十快速路、腊山北路、卧牛山路、簸箕山路等干道同老城区相连。新区南北通过大金路、腊山路(在南部通过隧道穿越腊山)、机场西路和二环西路等干道联系。
优先发展城市快速轨道线,规划建设沿无影山中路及西延长线、大金路和经十西路的环形轨道交通系统。
建设分三步走
为了保证新区规划好、建设好,新区开发将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有准入门槛,保持地区良好的声誉,着重加强东西向快速道路交通系统的建设,近期内完成城市快速路联网工程,优先启动东西向1号轻轨线,形成城市空间拓展的交通支撑系统,超前启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新区快速和健康地发展。
开发时间表也大致敲定,将分三步走。在张庄机场搬迁和高速铁路定位新区的前提下,首期开发张庄路以北10平方公里的用地,在首期开发中又以2平方公里的中心区的建设为先导,启动整个新区的建设;二期开发整合经十路两侧10平方公里用地,塑造新区西部门户形象;三期开发腊山以南10平方公里用地,完善新区山水城市的形象。
本报记者 胡磊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