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滇池“洗肾”有望成功

admin 2002-10-14 来源: 网
蓝藻水华程度最严重的滇池东北岸,如今最先出现了这块水域荒漠上的“绿洲”。 入湖河流污染最严重、风浪最大、蓝藻水华程度最严重的滇池东北岸,如今最先出现了这块水
蓝藻水华程度最严重的滇池东北岸,如今最先出现了这块水域荒漠上的“绿洲”。

入湖河流污染最严重、风浪最大、蓝藻水华程度最严重的滇池东北岸,如今最先出现了这块水域荒漠上的“绿洲”。近日,记者沿着滇池东北岸100余亩的蓝藻水华污染控制技术实验区一路走来,发现湿地植被已占据了试验区70%以上的面积。新栽种的柳树尽管瘦弱但枝头上长满了绿色的小芽,此起彼伏分布着的香蒲、茭草等挺水植物郁郁葱葱,湿地的鸟类和水生动物又回到它们的乐园,听到人的脚步声,几只水鸟从密集的植物丛中一跃而起……

半百老人细说滇池

一个一辈子生活在滇池边的老人,见证了滇池50年沧海变迁的老人。“我们现在站的这片土地,原来都是清澈的滇池水覆盖的地方……”据这位叫杨连的老人介绍,这块现在被称为官渡区宝丰乡丁家村的地方,几十年前有个美丽的名字叫“芦柴湾”,当时,不仅岸边杨柳婆娑,滇池水也清澈见底。岸边生产的植物有青绿的海菜和水葱,多达几十种的鱼类在滇池中游弋嬉戏,岸边,除了野鸭、黄鸭、喜鹊等常见的鸟外,还可以看见灰鹭、灰鹤甚至红嘴黄腿的海鸥等鸟类。在老人的印象中,近30年来,曾在滇池里嬉戏过的白鱼、鱿鱼等鱼类现在都已难寻踪影;岸边生长的植物也被淹的淹、砍的砍,曾经连成一片的杨柳树,如今也只剩下零星的几棵。对于老人来说,儿时在滇池里游泳嬉戏,如今只是一个美好的回忆,漂浮在水体表面的蓝藻,厚达3~4公分,几十年前清可见底的滇池水,如今泛起的是绿色的波涛……

有关部门的研究数据也显示,60年代初期,在滇池及其附近水域生存的水禽有62种,分属7个目,15个种。当时,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白琵鹭和灰鹤常在滇池边悠闲地漫步,是昆明一道亮丽的风景。而围海造田后,美丽幽雅的白琵鹭和灰鹤几乎绝迹了,再也没有出现在滇池边。

湖滩湿地遭围垦

科学研究结果证明,像滇池这样的浅水湖泊,如果湖滩湿地保留完好,整个湖泊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状况,对磷污染的承受能力可以达到每平方米湖面每年1克左右;但如果丧失了湖滩湿地,湖泊生态系统就会退化为一个“水泥池”,丧失90%以上的磷污染承受能力,原因在于湖滩湿地对磷污染的去除能力高达每平方米湿地每年5~10克。滇池湖滩湿地的围垦不仅削弱了湖泊原有的自然净化能力,还给滇池增加了额外的污染负荷:围垦区农田、鱼塘、居民点及旅游度假设施均为新形成的污染源。围垦区内的花卉、蔬菜大棚每亩年使用化肥500公斤左右,还使用大量农药,这些污染物质均随着降雨淋溶和围垦区排涝进入滇池。围垦区的鱼塘每亩年投放数吨的饲料,污泥浊水随着“清塘”和“换水”排入滇池。

滇池“康复”已经开始

尽最大努力减少入湖污染物数量是拯救滇池的首要任务,但无论如何我们无法将污染负荷降低到使现在的滇池自然康复的程度。在治理污染的同时,必须着手滇池生态修复。所谓生态修复指对湖泊生态系统结构或功能的修复,“修复”有别于“恢复”,恢复就是复原,而滇池结构的某些破坏已经无法全部复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修复。修复不同于恢复还在于,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使湖泊具备类似于原有的某些替代功能,就像肢体残缺者安装假肢。而“修复”的重点就是湖滩湿地的建设。

据了解,湖滩湿地是指在湖泊周围的湖滩上发育而成的湿地,主要分布在淤积比较活跃的湖湾及河口地带,具有极其重要的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湖滩湿地是拦截净化入湖污染的天然生态屏障,这类似于肝脏的“解毒”功能。不论是受到污染的河水,还是来自湖滨地带的生活污水、农田排水,都要经过湖滩湿地的自然“过滤净化”。在湖滩湿地中,不仅有茂密的湿地植被,还有伴生其中的鱼、虾、蟹、贝等水生动物,更为重要的是被称为“周丛微生物”的微小生物群体。随水流进入湖滩湿地的化肥则可以直接被湿地植物吸收利用,湖滩湿地还能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水中的氮逐步转化成空气中的氮。在湖面上,表层湖水顺风向流动,可以将这些污染物质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迎风岸的湖滩湿地。进入湿地之后,水流会变得平缓,蓝藻被吸附和分解,泥沙得以沉淀,湖水经过澄清净化之后再回到开敞湖面。这样,湖滩湿地的净化作用可以影响整个湖面的水质,尤其对生长在水表层的蓝藻能有效控制其数量。

治理技术日趋成熟

近10年来,恢复滇池的美好容颜成为所有昆明人的强烈愿望。在滇池东北岸混凝土湖堤前实施生态修复,这一难题也被列入2000年立项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滇池污染控制技术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协同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所、云南大学生物化学学院联合攻关。

滇池生态破坏的起点在沿岸带,最严重的生态破坏也在沿岸带,生态修复也必须首先从岸带做起。再者,通过岸带生态修复重建湖泊自净功能,对外可以加强入湖污染控制,对内又能形成抑制蓝藻、控制内源污染的机制。东北岸段是岸带生态修复的重点,这里是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的交汇点。但东北岸也是岸带生态修复难度最大的岸段,一方面该岸段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紧缺,围垦区投资强度比较大,绝大部分地段已经无法退垦;另一方面这里目前还面临着严重的外源污染和蓝藻水华污染,又处在迎风岸,人工构筑的混凝土大堤前浊浪翻滚,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实施生态修复具有空前的技术难度。

滇池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最先在滇池东北岸展开。试验区位于宝象河半岛东侧湖湾内,这里背靠坚固的混凝土“防浪堤”,面向西南宽阔的湖面,强烈的浪蚀作用将湖底泥土冲洗得干干净净,只剩下黄沙;夏、秋季节蓝藻水华覆盖水面,泥浆一样的蓝藻使一切生命窒息;冬、春大风季节,风浪与混凝土大堤、风浪与回浪发生碰撞,极具破坏力,连扦插的柳树都能拔起;附近河流带入的垃圾杂物在这里堆积,近岸湖底覆盖了厚厚的一层塑料垃圾。从2001年开始,岸带生态修复研究试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开展的。

科研人员经过2001年的反复探索试验,尽管一年来栽种的植物存活的所剩无几,但研究人员终于掌握了综合消浪技术、蓝藻控制技术、水生植物种苗繁育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等,并筛选出能够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种类,为实施生态修复技术示范工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记者采访时也看到,湿地植被已经占据了试验区70%以上的面积,香蒲、茭草等挺水植物已经长到2~3米高,密度很大,已经无法通行;湿地植被覆盖下的水面上布满了蓝藻,而邻近试验区的水面上基本看不到蓝藻,据“滇池东北岸带生态修复试验工程”负责人、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研究员李文朝教授介绍,进入湿地中的蓝藻很快就会被生物分解,这些蓝藻再也不会回到开敞湖面,这就是湿地消除蓝藻的奥秘。试验区剩余面积水比较深,准备用抽吸湖泥垫滩技术将湖底适当垫高后再种植湿地植物,预期可以在明年上半年完成试验区的建设,提交完整的成果。

目前,云南省、昆明市政府对滇池岸带生态修复工作十分重视,已经将其列入“十五”计划,正在责成有关科研单位编制实施方案。有关负责人指出,滇池东北岸情况比较复杂,大部分岸段没有恢复湖滩湿地的浅滩环境,这需要研究探索人造岸滩等新技术,入湖河口区是需要优先恢复的重点区域,并且需要将污染河水净化技术同河口区生态修复相结合,通过岸带生态修复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入湖河流污染。如果在整个东北岸实现了生态修复,不仅可以有效控制入湖河流污染,还能抑制蓝藻水华,显著改善北部水质和生态环境,将有效治理滇池的水环境。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