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2025WAF奖短名单公布,中国土人占两项!

土人设计 2025-07-09 来源:土人设计
2025WAF奖短名单公布,中国土人占两项!

e1b13a0da9bd0c1e749b42563600c65b.jpg


世界建筑节(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简称WAF)大奖是全球规模最大、声望最高的建筑奖项之一,旨在表彰、分享并激励卓越建筑。

 

 7月7日,2025届WAF奖正式发布入围名单, 其中由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俞孔坚教授及其土人设计团队设计的 


极端环境下的生态适应性设计:哈密翼龙博物馆

入围2025年WAF未来设计奖!


与水共生:信江生态廊道

入围2025年WAF景观大奖! 



01

极端环境下的生态适应性设计:哈密翼龙博物馆

Eco-Adaptive Design in Extreme Condition:Hami Pterosaur Museum


哈密翼龙博物馆建筑面积7,990平方米,占地14,400平方米,坐落于新疆哈密大海道国际探险公园。这一地标性项目位于全球最典型的雅丹地貌区之一,该地区蕴藏大量翼龙化石,但极端干旱的环境给建设带来严峻挑战。项目投资2000万美元,旨在打造集科研、教育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设施,同时应对严酷的自然条件。


ffb0385a9997c50b71f762deba468345.jpg


为抵御极端环境,博物馆采用创新可持续策略:

地下融合设计:主体嵌入地下实现自然保温,维持恒温并减少沙暴影响。地面螺旋壳体结构呼应恐龙蛋化石形态,同时增强稳定性。

仿生抗风设计:曲线墙体与螺旋开口引导气流分流,壳体间风道使风压降低40%。

沙循环与自然采光:沙漏形半透明膜结构收集沙粒用于生态修复。光导管将日光引入深层空间,减少48.8%人工照明,年节电84,672千瓦时。

被动式冷却系统:直接蒸发冷却技术利用干旱特性,使空调能耗降低94%,年节电223,421千瓦时。

水养分循环:灰水回用减少60%耗水量,支撑耐旱植被。污水污泥厌氧消化产生甲烷,回收养分改良土壤。

光伏基础设施:停车场遮阳棚光伏板年发电50万千瓦时,进一步降低碳排放。


9bde2b0bc997cc6cfbd7bd493e697f8f.jpg
e3a6bbbfb80da5266bca64bd86abad47.jpg


碳与水核算

项目通过能效提升、资源循环与被动设计显著减碳:

能源减碳:646.4吨/年(光伏供电100%、通风与照明优化)

资源循环减碳:32吨/年(水回用、肥料替代)

被动设计与材料选择:隐含碳减排210-320吨/年

净减排量:900-1,000吨二氧化碳当量/年


07f402ce9e3f297fa9faeb318951664e.jpg


哈密翼龙博物馆通过被动式气候适应、可再生能源与可持续资源管理的结合,为极端环境下的低碳建筑树立典范。未来可通过碳汇林或碳交易实现碳中和,为干旱地区可持续设计提供标杆方案。


3cf6cb7b770908ad3cd83c0a8f836c24.jpg
72c1d4cfc5051288f1fc170cbf520d37.jpg




02

与水共生:信江生态廊道

Embracing Flood: Xinjiang River Ecological Corridor

51b1884e9d1b74b5d3ae1da7552e337a.png

(↑更多项目内容,点击图片了解)


上饶市信江生态廊道项目对102公顷洪泛区进行生态复兴,将其转化为充满活力的生态休闲空间。该项目运用海绵城市理念,通过三个创新策略提升防洪韧性、恢复原生栖息地并实现全年公共开放。设计摒弃了传统的防洪抵抗思维,将季节性洪水作为动态景观要素融入设计,以此支撑生物多样性并增强城市韧性。


采用低成本、低维护的干预手段,这条生态廊道重新建立了城市与自然的联结,同时为城市构筑起气候防护屏障。如今它已成为区域性标杆,为全球洪水易发城市提供了可推广的生态解决方案。


ee9cee7aecff178c67308d35e69accd3.png

(洪水期↑)

fc8509cf3deb8a88222bbb1c20c38706.png

(非洪水期↑)


这片3公里长的洪泛区曾饱受外来物种入侵和粗放农耕的侵蚀,加之季节性洪水频发导致使用率低下。面对二十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威胁,市政府亟需实现以下目标:

优化防洪体系与水环境质量

重建原生生态系统与生物栖息地

打造全季候休闲活动空间

建立经济可持续的城市韧性范本


41fcfd07c8e9ca97366b7d40fed8911d.png




设计团队通过地形干预实现生态修复与洪水调控:

在退化区域构建滞蓄洼地,形成具有雨水渗透功能的海绵体,既维持场地湿润度,又通过生态草沟过滤山谷径流

利用低洼地带塑造岛链湿地,丰富生态过渡带,为野生动植物提供多样化生境

这些策略使洪水成为生态滋养源,季风性降水持续激活湿地系统,形成动态演替的景观体验。


1e350bc5aabb670898b93fe0f2b43761.png


双层步道系统确保全年通达。 5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架空栈道构成全景视廊、下部三级亲水步道随水位涨落呈现不同体验,雨季时底层步道没入水中形成特色景观


图片


信江生态廊道开创了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典范,实现防洪、生态、游憩三重效益协同发展。通过将洪水转化为设计资源,该项目显著提升了生物多样性、城市韧性和居民生活质量。


389859c85b4159c7e381ef78881b4671.png


项目中,坐落于东岳谷音乐演艺山谷的东乐谷—"宇宙回响",是一座被重新定义为沉浸式感官雕塑的圆形剧场。这座非对称混凝土锥体建筑融合了建筑艺术、声学设计与天体意象,在艺术表演、自然场域与人文体验之间建立起深邃的联结。


d3f89d6ae4f0db353c8ff307cd2a9069.png


受理查德·塞拉巨型雕塑启发,建筑以充满张力的曲线造型构筑动态空间。双螺旋混凝土墙间的阶梯既是交通动线,更是一条通往山谷观景平台的升华之路。随着参观者的行进,光影变幻与框景艺术持续重构空间感知,唤起探索未知的仪式感。


图片

锥体基座的环形镜面水景强化了建筑的感官冲击。静水面倒映苍穹,邀人展开与宇宙的视觉对话;同时增强声波反射,为演出赋予天然混响。曲面墙体进一步塑造声场轨迹,使最细微的声响也能产生深邃共鸣,整座建筑化作一件巨型乐器。"宇宙回响"超越了传统剧场范畴,成为光、空间与声音的即兴演出现场。其雕塑形态与声学智慧共同营造出沉浸式环境,让每位访客都成为宇宙韵律的参与者。





图片



图片
图片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江南电竞官网登录入口 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

18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