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品牌塑造—专家定制成都名片
admin
2003-03-06
来源:
网
2月24日,北京专家组一行5人莅蓉,同成都专家组一起,参加“城市品牌塑造”。至此,成都市规模宏大的“城市品牌塑造”活动就此正式拉开序幕。
城市品牌,是宝贵的文化和经济
2月24日,北京专家组一行5人莅蓉,同成都专家组一起,参加“城市品牌塑造”。至此,成都市规模宏大的“城市品牌塑造”活动就此正式拉开序幕。
城市品牌,是宝贵的文化和经济资源。今年,成都市将全方位开展城市形象定位、城市品牌塑造的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城市品牌塑造、城市营销战略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组织、召开各界专家咨询会和座谈会,“走出去”到东部沿海城市和副省级城市学习考察,充分挖掘和整合资源,提炼出成都的特色和亮点。来自北京的专家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成勋、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教授祝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维新、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生态系教授黄润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经济学博士王晖。成都专家组成员有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博士邵昱,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张剑渝,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左仁淑,西南财经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叶红。截至昨日,各路专家听取了成都市相关部委的情况介绍。10天时间里,专家们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参观金沙遗址、古蜀船棺、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国际会展中心等,并到科研机构、文明社区、民营企业开展调研。回顾成都10日,是行色匆匆的10天、是脑力激荡的10天,是渐入佳境的10天。
昨日,记者专访5位北京专家,请他们对成都10天行进行综述,详解城市品牌进程。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生态系教授黄润华
休闲氛围具有特色
黄润华称,自己过去来过成都,但已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事了。前后10余年,再游成都,发现变化很大,府南河变得似一江春水环城映绿。但作为环境生态研究专家,黄润华毫不客气地指出:“成都市的城市建设尤其是府南河沿岸的改造仍有欠缺之处。”黄润华说,府南河地表水看上去仍不够清澈,两岸的景观没有特色。最不该的是没有为河岸预留足够的空间,两岸高楼耸立,有点像北京的胡同,显得压抑、没有灵气。
黄教授同时指出,要将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大城市的品牌形象“一言以蔽之”可谓“难于上青天”,针对成都,短短数日几经筛选、讨论,甚至出现激烈交锋,已有30多种提案。相对而言,黄认为成都的休闲氛围具有特色,而“天府”之称是厚重历史传承下来的,有其特殊的历史价值。记者简文敏实习生郑江
中国人大商学院经济学博士王晖
“天府”美誉不可弃
作为北京专家团最年轻的专家,王晖在几天来的调研中始终拿着他厚厚的笔记本仔细地记下见闻、观感甚至每一位发言者的每一句话。昨日的采访中,王晖让记者参观了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只见里面详细地收录了包括成都媒体报道、专家发言、政府部门报告等各种资料。王晖谦逊地道出原由:“作为一个外来者,多听本土的声音,非常必要。”王晖提出,对城市品牌的定位不一定非得叫“某某之都”,完全可以破除这种思维框架,比如,可以根据“天府”这个历史流传下来的美誉的基础上,增加体现时代取向的新称谓与之结合起来。
有了主要的品牌之后,也不排除再打造其他反映某些侧面的小品牌。打造品牌的时候,是一个长期的以一贯之的过程,不论媒体还是社会,都不能一哄而上,这该是一个细水长流的浩大工程。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著名发展战略研究专家李成勋
可惜“休闲之都”被抢注
李成勋认为,打造成都城市品牌,李成勋坦承有“三难”。首先,成都是一座多元化的城市,面对丰富多彩的城市亮点,在选择城市品牌的时候难免会顾此失彼。二难:成都就“城市品牌”进行探讨已经有一段时间,各界人士对此都有深刻思考,从不同的视角和感受提出自己的观点,存在思维定式。三难:成都虽然是有影响力的大城市,但放到全国的范围上思考,同类的大城市很多,因此成都的城市品牌定位必须考虑是否与其他城市有交叉。比如“西部商都”就可能与兰州、西安等地雷同,“休闲之都”又已被杭州“抢注”。
李成勋介绍,在10天的考察讨论中一些问题已突现出来,如“熊猫故乡”、“熊猫之都”,但不赞成者居多。“休闲之都”、“美食之都”,也遭到相当一部分人的反对。品牌确定后,还应注意扩散、强化、充实、提升。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维新
府南河两岸高楼是败笔
研究城市的刘维新教授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城市品牌”,他认为城市品牌要和城市的特色相结合。成都虽然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城市建设与规划没有体现历史文化的特色,缺乏个性!
刘维新指出,城市内能拥有流动的地表水系是一种福分,甚至可以说是上天的眷顾。一条河流是城市的动脉、灵感、生机。从这个意义上说,成都的府南河改造的确造福一方百姓,但两岸如果不是高楼林立,挡住开阔的视野,将是一条灵动、鲜活的河。尤其是府南河沿岸的高楼也没有特色,这是规划方面的败笔。刘维新强调,城市改造关键在于“三气”,即“人气”、“文气”和“生气”,不能因改而将原来人气极旺的地方的“改死”;文气是要体现历史文化,有了人气和文气才能有生气,也才会有商机。因此,在城市建设上,不能把所有的马路都改成交通要道,商贸中心也不能全是大马路,因为没有生气,商机也无从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教授祝诚
成都人生活态度“雅”
祝诚介绍,城市处于区域经济的中心,但在城市内却少有人论及地区经济。品牌作为商品企业较早,但是与城市的概念相连却刚刚开始。目前尚无城市品牌的专家。通过本次成都品牌的打造,四川省可能成为城市品牌研究学科的国内中心。
祝诚说,塑造品牌是为了某种目的,城市品牌的目的即提升知名度,富有经济政治意义。打造城市品牌如果仅仅以响亮的名字炒作是没有生命力的,而应该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而非单纯的商业包装。将当代实际和古老的历史放在一起,使形象有了科学依据。
成都在文化方面是可塑,寻找品牌可以从寻找“文脉”开始,一是李冰开凿都江堰、二是文翁办学。石室学校。校址几千年不变,简直是奇迹,但正是这种开放式办学,让成都平原与中原主流文化差距日渐缩小,直到文明程度可与京师相比。两支文脉,水利的灌溉满足了居民物质方面的基本要求,衣食无忧、文明进步也许正是今天的成都人的文化心态、氛围的根源。祝诚羡慕地说,成都人热爱生活、心态平和,不狂躁,讲求生活质量和情趣,富有包容性,一言以蔽之生活态度很“雅”。
祝诚建议,成都要以这种平和、从容的气质去感染、包容市场经济下浮躁的心态。“休闲”不该单纯地理解为贬义的不思进取,休闲作为一个城市品牌应该是一种产业,休闲不是生活方式,而是成都凭借它吸引世界的一张“王牌”。根据文脉来梳理城市品牌形象,找出形成今天的成都的载体,再用生动简练的词来表现即可。
祝诚透露,目前专家们已从近30个选题中提炼出旅游、美食、商贸、蜀汉、高科技、休闲等6个主题作为最后“目标群”。
记者手记 成都打什么名片
现代城市营销,除了基础设施等硬指标外,还要有配套的软指标。城市品牌的塑造即是其集中体现。城市品牌是以高度凝练的形式,对城市自然资源和人文创造精华的集中体现。连日来,关于成都市的城市品牌是什么,鲜明的城市名片在哪里的话题在各界引起广泛关注。
成都是历史文化名城,国务院确定的西南地区“三中心、两枢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2001年全市GDP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四,发展速度令人瞩目。给国内外的受众一个明确、清晰的整体印象,就必须以城市营销战略的新思路、新方法充分挖掘资源和整合资源,从中提炼出城市的灵魂,打造符合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特大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的城市形象,已成为当务之急。成都取一个人们一听便能记住,并能在世界也叫得响的代名词,是城市品牌塑造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城市品牌塑造”这一新理念,似一场春雨“润物细无声”,逐步深入城市建设者们的心中,并进入从抽象变具象的渐进过程。
有关部门正积极筹备一系列有关城市形象定位、城市品牌塑造的调查研究活动。拟召开新闻媒体、大专院校、经济领域、文化战线等多方面的专家咨询会、座谈会;走出去,到东部沿海城市、副省级城市学习考察等多种形式;引进来,看外界怎样以不同的视角品评成都。以此全面了解外界、成都各阶层对成都的认识和看法,对成都城市形象塑造的建议,博众家之长,准确找出城市的定位,最后以高度凝练的几个字,为成都“定妆”。对此,我们将继续关注。
城市品牌,是宝贵的文化和经济资源。今年,成都市将全方位开展城市形象定位、城市品牌塑造的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城市品牌塑造、城市营销战略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组织、召开各界专家咨询会和座谈会,“走出去”到东部沿海城市和副省级城市学习考察,充分挖掘和整合资源,提炼出成都的特色和亮点。来自北京的专家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成勋、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教授祝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维新、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生态系教授黄润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经济学博士王晖。成都专家组成员有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博士邵昱,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张剑渝,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左仁淑,西南财经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叶红。截至昨日,各路专家听取了成都市相关部委的情况介绍。10天时间里,专家们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参观金沙遗址、古蜀船棺、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国际会展中心等,并到科研机构、文明社区、民营企业开展调研。回顾成都10日,是行色匆匆的10天、是脑力激荡的10天,是渐入佳境的10天。
昨日,记者专访5位北京专家,请他们对成都10天行进行综述,详解城市品牌进程。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生态系教授黄润华
休闲氛围具有特色
黄润华称,自己过去来过成都,但已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事了。前后10余年,再游成都,发现变化很大,府南河变得似一江春水环城映绿。但作为环境生态研究专家,黄润华毫不客气地指出:“成都市的城市建设尤其是府南河沿岸的改造仍有欠缺之处。”黄润华说,府南河地表水看上去仍不够清澈,两岸的景观没有特色。最不该的是没有为河岸预留足够的空间,两岸高楼耸立,有点像北京的胡同,显得压抑、没有灵气。
黄教授同时指出,要将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大城市的品牌形象“一言以蔽之”可谓“难于上青天”,针对成都,短短数日几经筛选、讨论,甚至出现激烈交锋,已有30多种提案。相对而言,黄认为成都的休闲氛围具有特色,而“天府”之称是厚重历史传承下来的,有其特殊的历史价值。记者简文敏实习生郑江
中国人大商学院经济学博士王晖
“天府”美誉不可弃
作为北京专家团最年轻的专家,王晖在几天来的调研中始终拿着他厚厚的笔记本仔细地记下见闻、观感甚至每一位发言者的每一句话。昨日的采访中,王晖让记者参观了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只见里面详细地收录了包括成都媒体报道、专家发言、政府部门报告等各种资料。王晖谦逊地道出原由:“作为一个外来者,多听本土的声音,非常必要。”王晖提出,对城市品牌的定位不一定非得叫“某某之都”,完全可以破除这种思维框架,比如,可以根据“天府”这个历史流传下来的美誉的基础上,增加体现时代取向的新称谓与之结合起来。
有了主要的品牌之后,也不排除再打造其他反映某些侧面的小品牌。打造品牌的时候,是一个长期的以一贯之的过程,不论媒体还是社会,都不能一哄而上,这该是一个细水长流的浩大工程。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著名发展战略研究专家李成勋
可惜“休闲之都”被抢注
李成勋认为,打造成都城市品牌,李成勋坦承有“三难”。首先,成都是一座多元化的城市,面对丰富多彩的城市亮点,在选择城市品牌的时候难免会顾此失彼。二难:成都就“城市品牌”进行探讨已经有一段时间,各界人士对此都有深刻思考,从不同的视角和感受提出自己的观点,存在思维定式。三难:成都虽然是有影响力的大城市,但放到全国的范围上思考,同类的大城市很多,因此成都的城市品牌定位必须考虑是否与其他城市有交叉。比如“西部商都”就可能与兰州、西安等地雷同,“休闲之都”又已被杭州“抢注”。
李成勋介绍,在10天的考察讨论中一些问题已突现出来,如“熊猫故乡”、“熊猫之都”,但不赞成者居多。“休闲之都”、“美食之都”,也遭到相当一部分人的反对。品牌确定后,还应注意扩散、强化、充实、提升。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维新
府南河两岸高楼是败笔
研究城市的刘维新教授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城市品牌”,他认为城市品牌要和城市的特色相结合。成都虽然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城市建设与规划没有体现历史文化的特色,缺乏个性!
刘维新指出,城市内能拥有流动的地表水系是一种福分,甚至可以说是上天的眷顾。一条河流是城市的动脉、灵感、生机。从这个意义上说,成都的府南河改造的确造福一方百姓,但两岸如果不是高楼林立,挡住开阔的视野,将是一条灵动、鲜活的河。尤其是府南河沿岸的高楼也没有特色,这是规划方面的败笔。刘维新强调,城市改造关键在于“三气”,即“人气”、“文气”和“生气”,不能因改而将原来人气极旺的地方的“改死”;文气是要体现历史文化,有了人气和文气才能有生气,也才会有商机。因此,在城市建设上,不能把所有的马路都改成交通要道,商贸中心也不能全是大马路,因为没有生气,商机也无从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教授祝诚
成都人生活态度“雅”
祝诚介绍,城市处于区域经济的中心,但在城市内却少有人论及地区经济。品牌作为商品企业较早,但是与城市的概念相连却刚刚开始。目前尚无城市品牌的专家。通过本次成都品牌的打造,四川省可能成为城市品牌研究学科的国内中心。
祝诚说,塑造品牌是为了某种目的,城市品牌的目的即提升知名度,富有经济政治意义。打造城市品牌如果仅仅以响亮的名字炒作是没有生命力的,而应该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而非单纯的商业包装。将当代实际和古老的历史放在一起,使形象有了科学依据。
成都在文化方面是可塑,寻找品牌可以从寻找“文脉”开始,一是李冰开凿都江堰、二是文翁办学。石室学校。校址几千年不变,简直是奇迹,但正是这种开放式办学,让成都平原与中原主流文化差距日渐缩小,直到文明程度可与京师相比。两支文脉,水利的灌溉满足了居民物质方面的基本要求,衣食无忧、文明进步也许正是今天的成都人的文化心态、氛围的根源。祝诚羡慕地说,成都人热爱生活、心态平和,不狂躁,讲求生活质量和情趣,富有包容性,一言以蔽之生活态度很“雅”。
祝诚建议,成都要以这种平和、从容的气质去感染、包容市场经济下浮躁的心态。“休闲”不该单纯地理解为贬义的不思进取,休闲作为一个城市品牌应该是一种产业,休闲不是生活方式,而是成都凭借它吸引世界的一张“王牌”。根据文脉来梳理城市品牌形象,找出形成今天的成都的载体,再用生动简练的词来表现即可。
祝诚透露,目前专家们已从近30个选题中提炼出旅游、美食、商贸、蜀汉、高科技、休闲等6个主题作为最后“目标群”。
记者手记 成都打什么名片
现代城市营销,除了基础设施等硬指标外,还要有配套的软指标。城市品牌的塑造即是其集中体现。城市品牌是以高度凝练的形式,对城市自然资源和人文创造精华的集中体现。连日来,关于成都市的城市品牌是什么,鲜明的城市名片在哪里的话题在各界引起广泛关注。
成都是历史文化名城,国务院确定的西南地区“三中心、两枢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2001年全市GDP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四,发展速度令人瞩目。给国内外的受众一个明确、清晰的整体印象,就必须以城市营销战略的新思路、新方法充分挖掘资源和整合资源,从中提炼出城市的灵魂,打造符合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特大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的城市形象,已成为当务之急。成都取一个人们一听便能记住,并能在世界也叫得响的代名词,是城市品牌塑造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城市品牌塑造”这一新理念,似一场春雨“润物细无声”,逐步深入城市建设者们的心中,并进入从抽象变具象的渐进过程。
有关部门正积极筹备一系列有关城市形象定位、城市品牌塑造的调查研究活动。拟召开新闻媒体、大专院校、经济领域、文化战线等多方面的专家咨询会、座谈会;走出去,到东部沿海城市、副省级城市学习考察等多种形式;引进来,看外界怎样以不同的视角品评成都。以此全面了解外界、成都各阶层对成都的认识和看法,对成都城市形象塑造的建议,博众家之长,准确找出城市的定位,最后以高度凝练的几个字,为成都“定妆”。对此,我们将继续关注。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