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景观生态理念规划和管理生态旅游
admin
2003-03-26
来源:
网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据在巴西召开的世界生态旅游大会上公布的数据,生态旅游每年至少给全球带来200亿美元的产值,几乎占所有国际旅游的20%。生态旅游之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据在巴西召开的世界生态旅游大会上公布的数据,生态旅游每年至少给全球带来200亿美元的产值,几乎占所有国际旅游的20%。生态旅游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生态旅游是在追求“绿色”、“生态”、“璞真”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以“走进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为主题,迎合了主流消费者“返璞归真”、“走进自然”的旅游需求。同时,它又以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为核心,满足了保护与发展的目标。因而,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然而,目前在各种标以“生态旅游”的开发项目中,由于指导思想缺乏生态内涵深度,实践中更无系统的生态技术支撑和操作监控,部分项目片面迎合市场需求,匆忙上马,决策冲动,实践盲目,最终导致了生态旅游区生态环境迅速恶化,而生态旅游最终也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潜力,这是目前生态旅游区建设中亟待重视的问题。
在现代地理学和生态学结合下产生的景观生态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既强调空间研究,又考虑生态学思想和原则,注重用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手段,提出景观优化利用方案,以达到既保护环境,又发展生产,合理处理生产与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开发速度、规模、容量、承载力等的目的。因此,在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导入景观生态的思想和方法,是保证生态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运用景观生态的思想和方法对生态旅游进行规划和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景观功能分区和景观生态规划。主要依据景观生态整体性和空间异质性进行的,这是因为一方面生态整体性在外部形态结构上塑造和控制着生态旅游景观的美学特征;另一方面,它在内部功能意义上对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持续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只有保证生态旅游区景观的生态整体性和不断构建其空间异质性,才能维持其可持续发展。目前,在我国自然保护区,一般将其划分为核心区、试验区、缓冲区三部分。较详细的划分为核心区、游憩缓冲区、密集旅游区及服务社区。这种分区可以保护景观尺度上的自然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并不危害敏感的栖息地和生物;同时还避免旅游活动对保护对象造成破坏,从而使旅游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景观生态规划主要包括对旅游产品市场的需求及特征分析,生态旅游区自然、社会要素等基础资料和相关资料的调查搜集,景观分类和对景观结构功能及动态的诊断,然后通过不同类型的结构规划,构建不同的功能单元,从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出发,确定景观单元及组合方式,选择合理的利用方式。
二是景观生态设计。遵循异质性、多样性、边缘效应、尺度性等原则,通过对景观结构和功能单元的生态化设计,实现生态旅游的良性循环。景观生态学用斑块、廊道、基质这一基本模式来描述景观结构,这一模式使用于各类景观,包括荒漠、森林、旅游区和建成区景观等。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也发生在这个三元网络结构中。其中斑块是指不同于周围背景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在生态旅游区,它主要指游客的各种消费场所,如景点、宿营地、旅馆等,斑的操作要点主要表现为属性选择、实体设计和空间布局三个方面。在生态旅游区中,选择具有典型生态特征和旅游意义的景点和活动区,并辅以巧妙的空间布局和生态形象设计,将成为生态旅游区开发的重点.。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生态旅游区的主要表现为旅游功能区之间的林带、交通线及其两侧带状的树木、草地、河流等自然要素,有三种类型:区间廊,指旅游地与客源地及四周邻区的各种交通方式、路线与通道,其设计应尽力使道路所通过的客流量与区内环境相一致;区内廊,指旅游地内部的通道体系,其设计要避开生态脆弱带,尽量选择生态恢复功能较强的区域进行充分利用自然现存的通道,如河流等,但连接各景区的廊道长短要适宜。因为,廊道过长会淡化景观的精彩程度,过短则影响景观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斑内廊,指斑块之间的联络线,如景点的参观路线,其设计要以林间小路、河岸、滑雪道等为廊道,并注意合理组合,互相交叉形成网络,强化其在输送功能之外的旅游功能设计,以便延长游客的观赏时间。基质是斑块镶嵌内的背景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形式,一般指旅游地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社会特征。生态旅游的基质往往和多种旅游实体景观相混杂,相互借景,为突现旅游斑可设计具有淡化背景意义的外缘缓冲带,如建筑的限高、宿营地宾馆的步行空间、景区之间的绿化隔离等,以“出自自然、宛若天开”的手法构成旅游“斑”与生态背景互为借景的丰富而有趣味的视觉效果。
三是景观管理。景观管理是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实现的过程。通过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并采用一定的管理手段,能够实现生态旅游区旅游景观结构上的合理和功能上的协调,保证旅游景观生态系统内的互利共生和良性循环。其管理主要包括设计合理的生态旅游管理容量,并采取一定的手段保证其实施;加强对旅游规划管理者和旅游者的生态管理,积极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加强对生态旅游区的环境监测,严格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审计,积极实施CQE工程,即环境容量调查、质量控制及演变预测。
在现代地理学和生态学结合下产生的景观生态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既强调空间研究,又考虑生态学思想和原则,注重用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手段,提出景观优化利用方案,以达到既保护环境,又发展生产,合理处理生产与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开发速度、规模、容量、承载力等的目的。因此,在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导入景观生态的思想和方法,是保证生态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运用景观生态的思想和方法对生态旅游进行规划和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景观功能分区和景观生态规划。主要依据景观生态整体性和空间异质性进行的,这是因为一方面生态整体性在外部形态结构上塑造和控制着生态旅游景观的美学特征;另一方面,它在内部功能意义上对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持续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只有保证生态旅游区景观的生态整体性和不断构建其空间异质性,才能维持其可持续发展。目前,在我国自然保护区,一般将其划分为核心区、试验区、缓冲区三部分。较详细的划分为核心区、游憩缓冲区、密集旅游区及服务社区。这种分区可以保护景观尺度上的自然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并不危害敏感的栖息地和生物;同时还避免旅游活动对保护对象造成破坏,从而使旅游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景观生态规划主要包括对旅游产品市场的需求及特征分析,生态旅游区自然、社会要素等基础资料和相关资料的调查搜集,景观分类和对景观结构功能及动态的诊断,然后通过不同类型的结构规划,构建不同的功能单元,从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出发,确定景观单元及组合方式,选择合理的利用方式。
二是景观生态设计。遵循异质性、多样性、边缘效应、尺度性等原则,通过对景观结构和功能单元的生态化设计,实现生态旅游的良性循环。景观生态学用斑块、廊道、基质这一基本模式来描述景观结构,这一模式使用于各类景观,包括荒漠、森林、旅游区和建成区景观等。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也发生在这个三元网络结构中。其中斑块是指不同于周围背景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在生态旅游区,它主要指游客的各种消费场所,如景点、宿营地、旅馆等,斑的操作要点主要表现为属性选择、实体设计和空间布局三个方面。在生态旅游区中,选择具有典型生态特征和旅游意义的景点和活动区,并辅以巧妙的空间布局和生态形象设计,将成为生态旅游区开发的重点.。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生态旅游区的主要表现为旅游功能区之间的林带、交通线及其两侧带状的树木、草地、河流等自然要素,有三种类型:区间廊,指旅游地与客源地及四周邻区的各种交通方式、路线与通道,其设计应尽力使道路所通过的客流量与区内环境相一致;区内廊,指旅游地内部的通道体系,其设计要避开生态脆弱带,尽量选择生态恢复功能较强的区域进行充分利用自然现存的通道,如河流等,但连接各景区的廊道长短要适宜。因为,廊道过长会淡化景观的精彩程度,过短则影响景观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斑内廊,指斑块之间的联络线,如景点的参观路线,其设计要以林间小路、河岸、滑雪道等为廊道,并注意合理组合,互相交叉形成网络,强化其在输送功能之外的旅游功能设计,以便延长游客的观赏时间。基质是斑块镶嵌内的背景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形式,一般指旅游地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社会特征。生态旅游的基质往往和多种旅游实体景观相混杂,相互借景,为突现旅游斑可设计具有淡化背景意义的外缘缓冲带,如建筑的限高、宿营地宾馆的步行空间、景区之间的绿化隔离等,以“出自自然、宛若天开”的手法构成旅游“斑”与生态背景互为借景的丰富而有趣味的视觉效果。
三是景观管理。景观管理是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实现的过程。通过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并采用一定的管理手段,能够实现生态旅游区旅游景观结构上的合理和功能上的协调,保证旅游景观生态系统内的互利共生和良性循环。其管理主要包括设计合理的生态旅游管理容量,并采取一定的手段保证其实施;加强对旅游规划管理者和旅游者的生态管理,积极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加强对生态旅游区的环境监测,严格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审计,积极实施CQE工程,即环境容量调查、质量控制及演变预测。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