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2013地理设计会议——29日上午分论坛二第二场

admin 2013-11-25 来源: 网
北京大学第十一届景观教育大会(2013地理设计)29日上午分论坛二点评与讨论第一场由王志芳主持,发言嘉宾有:张志维 盛梅 马晓暐 鲁旸 诸谦

2013地理设计会议——29日上午分论坛二第二场

  
  主持人:
  王志芳 Zhifang Wang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 

  嘉宾:
  张志维 Chih-Wei Chang 美国注册景观设计师,美国LEED专业认证人员,SWA集团助理董事
  盛梅 Mei Sheng 美国ATA设计公司(劳伦斯集团)设计总监
  马晓暐 Xiaowei Ma 意格国际总裁,首席设计师
  鲁旸 Yang Lu 北京易德地景景观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诸谦 Qian Zhu 上海广亩景观设计公司董事长兼首席设计师

  
  提问一:您好,请问张志维先生,设计师工作中往往发现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信息,但这个信息在大的范围内的数据不完全又无法获取,在这种情况下您如何对此进行预测、设计、和数据选取呢?

  张志维:的确,在目前的地理信息系统(GIS)中大部分信息是比较完整的,但是也有非常多讯息是很难获取的,还没有纳入资料库中,但是这个问题会在非常快的时间内改变。这在过去几年之内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成效,讯息来源从原来单一死板途径,到现在通过资料库的建立,从网络上摄取,人们的分享变得非常多源。至于在这个过程中如何选取设计师所需要的资料,需要培养设计师对环境的敏感度。设计师对观察能力和洞察能力的培养应该尽量拓展到各种可能的讯息来源,并且用它来增强自己记忆库中对空间的认知,这对设计师未来设计和驾驭更大的空间也非常重要。

  提问二:向马晓暐先生问一个关于水源的问题,在千岛湖珍珠半岛绿链设计项目中水设计的水源条件是个巧合,还是和整个区域的能源设计相关的?因为在类似地块的工程设计中总会遇到缺水的问题。

  马晓暐:
千岛湖项目中每小时上千吨,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持续供水量,这样的水资源条件在我们一生的设计中可能就碰到一次,机会难得。这个项目的决策、设计、施工周期短,我们做得比较仓促,水再利用的潜力是有的,如果时间充裕能做得更加精彩。在这个项目中的下穿设计在每个交通节点要多花一百万,总共要花费接近两千万,虽然增加了额外的成本,但政府还是支持这样的设计,非常令人欣慰。挑战每天都能碰到,但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决策机构的认识也在变化,我认为设计师应该是伴随社会一起来成长,应该是一种合作的角色,而不只是批评的角色。

  提问三:请问马晓暐老师,现在大部分的河岸亲水设计都是偏现代风格的,但有些河流涉及文化保护问题,如何和亲水设计相结合,另一个问题是河岸有季节性涨水的问题,设计中如何解决,请您给一些建议。

  马晓暐:
这个问题非常好。首先我比较反对在设计中生搬硬套的把文化符号化、图案化、图腾化,我觉得文化是骨子里的东西,是价值观、宇宙观,是思想,而不是那些符号,不能很直白的用符号去体会。我认为文化上升到价值观和宇宙观的角度来讲,东西方文化是有本质区别的,中国的各个地域文化也是有本质区别的。总体来说,中国文化跟自然有一种亲近关系,可以上溯到汉唐或更悠远的时代,而西方跟自然亲近是文艺复兴之后才有的。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对自然怀有一种更浪漫情怀。我认为应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理解不同的文化。水位差的问题,无论在河边、江岸、公园、绿地中都是设计上的最大挑战。比如,我们现在经常把水位差设成一个恒定不动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去考虑一个公园的设计,这是不对的。对一个水环境的水位至少要考虑三个高差,在这三个水位差上来进行设计,这也正是体现设计师的功力之处。希望你多关注一些可呼吸的水面和公园的设计,而不能把水做成“死水”,把山做成“死山”,到最后就是“死山死水”,那种地方文化也是死的。

  提问四:“地理设计”这个词的出现对各位的日常设计造成影响了吗?各位觉得它对这个行业的未来发展会产生什么样影响?

  张志维:
事实上,我是一个向来都比较注重环境讯息和当地各种可量化的科学信息的设计师,地理设计这个词汇的出现使我对这种观念更加强了,而对设计理念其实没有实际上的改变。但是地理设计在地理学和景观学之间架设了一道桥梁,这对我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景观是一门不断在扩张研究氛围的专业,在十几、二十年前做景观的时候,大多是一些小的园艺项目,而今天的景观设计已经慢慢扩展成对人的生命环境的研究,涉及到更多与自然系统的互动过程,这些已经不是用过去的经验能够想象的了。对更大更复杂的环境进行设计,需要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知识。所以我们景观设计师对于地理信息系统这类工具的支持是非常可求的,我们需要其他专业的协助合作,同时也必须要加强自身对这方面具体处理的熟练能力。

  盛梅:
首先,“地理设计”这个词的出现对我个人的设计工作没有根本的影响,但它的确令人耳目一新,这种思维和工作方法实际上是一直存在的,大家在工作中可能或多或少都会用到,现在把它作为一个概念,作为一个学科的分支来研究,这非常好。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个人的观点是:一个词汇的出现,应该不会对一个行业本身产生根本的影响,但它肯定是有影响的,它激发并促进了大家对设计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就比如几十年前西方出现的“后现代主义”,它是对“现代主义”的反思,是八十年代重要的思潮,实际上最重要的并不是这个名词怎么样,而是这个思潮带来了很多对社会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地理设计”也一样,它所带来的对行业更深入的分析,对技术应用的探讨,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有一个很恰当并具传播性的词语,能够让大家更多地关注这个话题,是会对行业有深远的影响的。

  马晓暐:我觉得“地理设计”会对我们的行业产生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以前,我们更多的是以感性化的思维对环境进行再创造,随着现代城市的尺度规模的迅速扩大,这种缺乏理性考量的思维方式已经不能完全应对今天所面临的挑战。面临这种大的山水环境问题,如果要真正解决它,光靠感性的东西是不行的,我们需要“地理设计”。“地理设计”可以大幅度的提升我们专业的科学性,进行科学的量化。如果我们和甲方说采用这种“地理设计”的方式可以节省几千亿,对方很容易采纳这个建议,如果只是和对方说采用这种方案是一种审美的需要,就没有力量,所以我们需要量化分析。我认为今天是量化决定一切的时代,我们这个行业想在社会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一定要用“地理设计”把我们武装起来,争取到话语权。打个比方,如果说城市是病人,那么设计师就是大夫。所以我们得先问问自己作为一个大夫称不称职,我们有没有足够的技术能力给病人动手术,而不能只顾享受当主治大夫的快感。所以我们设计师需要通过科学的量化作为基础的依据,来诊断城市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感性的思维。我认为中国当前设计界的当务之急是增强科学性、进行量化,我们需要“地理设计”,这在目前来讲比艺术的创作更重要。

  鲁旸
:“地理设计”是一个非常新的词,我认为它永远代表着设计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它会为景观设计搭建更广泛的平台,通过数据量化,为设计提供一个更为坚实的基础,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提高我们对问题的辨识度。“地理设计”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但是它的发展离不开想象,当然这需要建立在不断坚持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向更高层次去追求。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