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口市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思考
admin
2010-01-30
来源:
网
建设生态城市,就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根据现代生态学各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以生态合理性为准则,对城市的生态经济系统进行整体设计、综合控制,建立整体协调、高产高效的国民经济体系,打破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人们传统的生产结构,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海口市如何在保护环境、保护资源,建设生态城市方面率先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考虑。
建设生态城市,就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根据现代生态学各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以生态合理性为准则,对城市的生态经济系统进行整体设计、综合控制,建立整体协调、高产高效的国民经济体系,打破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人们传统的生产结构,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海口市如何在保护环境、保护资源,建设生态城市方面率先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考虑。
一、海口建设生态城市的机遇与挑战
(一)、海口建设生态城市的机遇
1999年海南省提出了建立生态省的目标,为海南省实现社会经济的再次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发展方向。进行生态省建设是海南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当今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所决定的必然选择。海南省人民政府提出的“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示范省”的口号,是海南跻身东南亚经济,实现经济腾飞的新思路,是保持优良环境质量、加速生态建设的新视野,也是促进两个转变,实施两大战略的大手笔。海南生态省建设不仅为海口的生态市建设提供良好的大环境和很好的机遇,更对海口市的生态建设提出新的要求。海南生态省的建设规划规定了海口市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利用海口的良好生态环境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发展与海口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产业,为海南生态省的建设者起示范与带头作用。生态城市的建设是海口市政府提出的“两地一中心”目标实现的基本手段。由于工业基础薄弱,资源有限,传统的工业化途径已经很难为海口提供繁荣之路。因此,只有发展建立在高技术基础上的生态产业和全新观念下的生态文化,保持海口良好的生态环境,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开展生态城市的建设,才是海口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海口市生态建设优势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活质量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吸引投资和人才的重要要素。海口市位于海南岛北端,琼州海峡南岸,南渡江下游出海口,有海空与大陆及香港等地相连接。既有良好的水道,也有国际化的机场。跨海铁路,又多了一条海南岛与大陆间的通道。海口不但是海南省与国内外联系的主要货物集散地,而且也是海南热带旅游基地的枢纽城市。海口受南海大气环流的影响,大气扩散条件好,空气中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大气总悬浮微粒均优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标准,名列全国47个重点城市之首。据《1998年海南省环境状况概要》提供的数据,在世界45个国家158个城市的空气质量统计中,海口市排名第五。海口四周临海,尤其东、南濒临太平洋,水陆交换稀释能力强,气候的高温高湿,物质循环快,这使得海口的环境容量比较大。海口市先后被评为“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十佳”、“全国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等荣誉称号。迷人的热带风情和优良的环境质量,使之在以自然景观资源为本的旅游业、以优质环境为条件的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具有显著优势。得益于海口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得海口市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蓝天碧海、椰风海韵,人文自然景观比比皆是,有享誉百年历史的琼台书院、流芳百世的五公祠等。另有西海岸带状公园、假日海滩、万绿园等多处风景游览区。为海口旅游基地的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源条件。近年来,海口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收入的增加,为开展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提供了经济基础,政府和居民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城市的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中。职工收入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将更加严格,要求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生态环境建设。随着教育水平和市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已经逐步得到体现和重视;在城市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也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
(三)、海口建设生态城市面临的挑战
但是,由于长期的经济落后和“房地产”泡沫经济的影响,经济的落后依然比较突出,同沿海城市的经济差距仍然非常大。经济发展的滞后,容易使人只注意发展经济,开发资源,忽视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在海南建省开发初期,受到房地产热的影响,土地利用和建筑布局一度失控,建筑密度过高,规划的绿地、原有的水体等生活空间遭到严重破坏。绿地面积严重不足,目前正在建设的绿地主要集中在滨海地区,距离主要居民区较远;一些近存的水体,也常因水道受阻或人为割断,变为死水一潭,水质日趋恶化。如美舍河、东西湖、大同沟、龙昆沟等非功能性水体的水质已超过五类标准。秀英港口的水污染也非常严重;近几年来海口市的工业得到很快的发展,但是工业发展的总体水平比较低,基本上还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除一些新建的制药工业和食品工业规模较大外,多为一些规模不大的传统食品加工及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加工业和服务业。
海口市在“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远规划、四年经济结构调整规划等经济发展战略中都把发展工业摆在重要位置上,并确立了“两地一中心”的发展目标。然而,由于我们不具备发达国家所拥有的技术优势,在发展经济特别是工业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造成一定的资源消耗。这样不仅会影响海口市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而且会使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给建设生态城市带来严峻挑战。我国一些地区如滇池、太湖流域在发展经济的初期就曾因工业发展,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并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不得不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现象仍然存在,有些工厂位于城市的上风方向,影响到了城市的大气环境。发展滞后的工业基础,不但较难提供生态产业发展所要求的技术与人才条件,而且限制了城市生态建设的资金业源。
二、依法治市,加强生态环保法制建设
环境执法监督可分为两个方面: 1、国家监督。开展环境执法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违法行为,是推动和促进环境执法的重要措施。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改变有法不依,有章不循、违法不究、执法不严和以权代法的状况,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政府法制部门进行经常性的环境保护执法检查,及时处理和纠正违反环境保护法的行为。2、社会监督。建立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参与监督机制,是强化环保执法的群众基础。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要保护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提供参与机会。在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以及建设项目的环保审批等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保证决策的民主和科学,这也是进行环保教育和普法宣传的
有效措施。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的重要形式,近几年来,报纸、广播、电台等各种媒体对环境问题作了大量揭露和剖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形成了有利于环境执法的社会舆论,同时,也对环境执法提出了具体要求,促进了许多环境问题的解决。此外,群众对环境问题的举报、控告也是环境执法社会监督的重要形式。海口市国土环境资源局建立健全信访制度,设立举报电话12369,并向社会公开,并设专人接待和处理群众的举报和,及时对群众举报的环境违法事件进行登记,依法进行查处,并将查证处理结果反馈给举报人。使建设生态市的环境执法监督落到实处。
三、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生态产业
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产业。它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或生产环节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和环境系统开发、持续利用。
海口市要围绕建设“两地一中心”的战略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城市综合优势,优先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一批新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以度假休闲和商务会展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热带滨海特色旅游;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辐射岛内外的区域商贸中心;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引导各类产业向生态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的工业发展之路
发展无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业只能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实行高度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方针。
在“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中,海口市确立了今后发展的支柱产业,即食品饮料、医药、机械电子、橡胶化学、化纤纺织等五大行业。从理论上来说,食品饮料、橡胶化学工业能源消耗、废气和有害物排放量较大,医药、化纤纺织排放量较小,机械电子等高科技产业排放量最小。而食品饮料、橡胶化纤作为传统工业一直在海口市工业中占有较大的份额,一些新兴的高科技工业目前仍处于投入阶段。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必须明确工业的发展思路是,依靠科学技术改造充实提高传统产业与培育高科技产业相结合,使经济增长方式从传统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环保产品开发方面,海南天人降解塑料有限公司开发的新型降解塑料,产品在光照和自然环境中可自行降解,从而替代普通塑料,消除“白色污染”。产品投放市场以来,已占海口、三亚市场的80%以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十分明显。海口椰宝绿色餐具有限公司生产的椰壳环保餐具,利用海口市丰富的椰子壳纤维为原料,可降解、无污染、符合国家绿色环保标准,被国家列为防治“白色污染”推广项目。产品被外商看好,目前已批量出口日本、韩国市场。
此外,在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方面,我市也取得了突出成效,据统计,2000年我市本地资源创造的工业产值为31.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6%。如椰树集团的天然椰子汁系列2000年全年完成销售产量22. 7万吨,销售产值19.23亿元。海南金芦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利用海南种植的芦荟资源开发的金芦荟口服液和金芦荟抗肿瘤胶囊,产值1500万元。海南林恒药厂利用海洋植物资源开发的螺旋藻胶囊, 2000年产量为1465万粒,产值886万元。海台合资企业椰宝食品有限公司利用椰子水生物发酵制成的高纤维椰果, 2000年共生产2643吨,产值1189万元,填补了我国纤维食品空白。这一些都很好地说明了我市在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的工业发展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二)、发展生态旅游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旅游业作为我市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建立生态城市,就必须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旅游强调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特殊的地理位置、宜人的气候、美丽的热带风光、漫长迷人的海岸沙滩,是海口市最具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依托这些生态环境优势,把海口市发展成为集观光、度假、休闲、疗养、商务、会展、娱乐等为一体的著名热带滨海旅游胜地,增加旅游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世界健康城市”、“环保模范城市”为契机,进行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搞好城市园林绿化,这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标志。海口市作为热带城市,夏日白天常常是烈日炎炎,给旅游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借鉴国外生态城市特别是东南亚一带生态城市的先进经验,结合海口市的城市规划,编制好绿地系统科学计划,明确绿地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主要指标,在市中心种置大面积绿地。要突出我市被誉为“椰城”的特点,大种以椰子树为基调的热带棕榈科植物,配种榕树等常绿阔叶乔木和四季间隔开花的灌木,形成公园、小区公共绿地、街心绿地、林荫路、海滨绿带、庭院宅旁绿地等构成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此外,在道路旁立体空间布置上也要利用绿色植物来创造景观,在建筑墙面上覆盖绿色植物,并配以五彩缤纷的季节性花卉,使海口市这座海滨城市,四季如春,鲜花盛开,绿意盎然,也使居民和游客无需头顶烈日。
(三)、依靠高新科技,发展绿色环保农业
鉴于目前海口市农田面积有限,农业与建设用地矛盾突出,但具有较高的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海口市的生态农业发展应该以技术含量高的示范基地和种苗基地建设为核心。将生态农业的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紧密结合,提高城郊农业的生态屏障、生态景观、旅游休闲和文化教育等生态服务功能,综合开发建立具有都市特色的观光农业、庭院农业、消化利用城市废弃物的净化农业。
海口市要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丰富的光热资源,以及良好的交通设施,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服务于城市,立足于城市的高效农业服务基地;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发展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要运用生物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种养和种子种苗工程;要稳步发展花卉、园林、园艺和观光农业,稳定提高各类副食品生产的科技含量,把海口建设成为全省热带高效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成为服务全岛、辐射北部湾和全国的热带生物种子种苗基地;要推广和应用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和规模生产热带水果、反季节瓜菜、热带经济作物以及发展畜牧业、养殖业等绿色食品,进行立体经营,使传统农业逐渐向贸工农综合型生态农业模式转化。要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开发配方肥料、控释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有效控制农田化肥使用量,减轻面源污染;大力引进和开发各种生态工程技术,有效治理土地贫瘠化、盐渍化趋势,恢复和提高土地的生产力;要建立优质农产品及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测网络,促进生态食品的生产、消费,加快与国际农产品标准的接轨。
四、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海口的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需要全民参与和世世代代不断耕耘的事业。自1990年以来,每年的“6.5”世界环境日,环保局都要举行全市重点工厂、企业、酒店、各社会团体代表参加的茶话会。大家为海口市的环保建设出谋献计。市主要领导干部也亲自参加各种纪念活动,对环境宣传工作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
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的作用,积极配合和支持新闻媒体做好舆论监督工作。新闻媒体要把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宣传报道重点,设置环境保护专栏;要充分利用新闻发布会形式,定期发布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或预报,及时宣传重大环境保护活动和重要法律法规出台的意义,广泛宣传建设生态城市的各项规划、意义。新闻媒体要参与海口市环保部门开展的治理机动车尾气、消除“白色污染”行动、噪声污染专项整治等活动及时报道和表彰保护环境的先进典型;公开揭露和批评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对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曝光,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
除运用新闻媒体对市民进行教育外,还要充分发挥教育部门的功能,对大中小学生进行环保知识教育,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通过环保夏令营、环保知识竞赛等让广大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环保知识,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不断提高环保意识。
一、海口建设生态城市的机遇与挑战
(一)、海口建设生态城市的机遇
1999年海南省提出了建立生态省的目标,为海南省实现社会经济的再次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发展方向。进行生态省建设是海南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当今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所决定的必然选择。海南省人民政府提出的“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示范省”的口号,是海南跻身东南亚经济,实现经济腾飞的新思路,是保持优良环境质量、加速生态建设的新视野,也是促进两个转变,实施两大战略的大手笔。海南生态省建设不仅为海口的生态市建设提供良好的大环境和很好的机遇,更对海口市的生态建设提出新的要求。海南生态省的建设规划规定了海口市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利用海口的良好生态环境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发展与海口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产业,为海南生态省的建设者起示范与带头作用。生态城市的建设是海口市政府提出的“两地一中心”目标实现的基本手段。由于工业基础薄弱,资源有限,传统的工业化途径已经很难为海口提供繁荣之路。因此,只有发展建立在高技术基础上的生态产业和全新观念下的生态文化,保持海口良好的生态环境,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开展生态城市的建设,才是海口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海口市生态建设优势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活质量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吸引投资和人才的重要要素。海口市位于海南岛北端,琼州海峡南岸,南渡江下游出海口,有海空与大陆及香港等地相连接。既有良好的水道,也有国际化的机场。跨海铁路,又多了一条海南岛与大陆间的通道。海口不但是海南省与国内外联系的主要货物集散地,而且也是海南热带旅游基地的枢纽城市。海口受南海大气环流的影响,大气扩散条件好,空气中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大气总悬浮微粒均优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标准,名列全国47个重点城市之首。据《1998年海南省环境状况概要》提供的数据,在世界45个国家158个城市的空气质量统计中,海口市排名第五。海口四周临海,尤其东、南濒临太平洋,水陆交换稀释能力强,气候的高温高湿,物质循环快,这使得海口的环境容量比较大。海口市先后被评为“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十佳”、“全国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等荣誉称号。迷人的热带风情和优良的环境质量,使之在以自然景观资源为本的旅游业、以优质环境为条件的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具有显著优势。得益于海口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得海口市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蓝天碧海、椰风海韵,人文自然景观比比皆是,有享誉百年历史的琼台书院、流芳百世的五公祠等。另有西海岸带状公园、假日海滩、万绿园等多处风景游览区。为海口旅游基地的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源条件。近年来,海口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收入的增加,为开展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提供了经济基础,政府和居民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城市的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中。职工收入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将更加严格,要求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生态环境建设。随着教育水平和市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已经逐步得到体现和重视;在城市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也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
(三)、海口建设生态城市面临的挑战
但是,由于长期的经济落后和“房地产”泡沫经济的影响,经济的落后依然比较突出,同沿海城市的经济差距仍然非常大。经济发展的滞后,容易使人只注意发展经济,开发资源,忽视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在海南建省开发初期,受到房地产热的影响,土地利用和建筑布局一度失控,建筑密度过高,规划的绿地、原有的水体等生活空间遭到严重破坏。绿地面积严重不足,目前正在建设的绿地主要集中在滨海地区,距离主要居民区较远;一些近存的水体,也常因水道受阻或人为割断,变为死水一潭,水质日趋恶化。如美舍河、东西湖、大同沟、龙昆沟等非功能性水体的水质已超过五类标准。秀英港口的水污染也非常严重;近几年来海口市的工业得到很快的发展,但是工业发展的总体水平比较低,基本上还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除一些新建的制药工业和食品工业规模较大外,多为一些规模不大的传统食品加工及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加工业和服务业。
海口市在“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远规划、四年经济结构调整规划等经济发展战略中都把发展工业摆在重要位置上,并确立了“两地一中心”的发展目标。然而,由于我们不具备发达国家所拥有的技术优势,在发展经济特别是工业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造成一定的资源消耗。这样不仅会影响海口市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而且会使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给建设生态城市带来严峻挑战。我国一些地区如滇池、太湖流域在发展经济的初期就曾因工业发展,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并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不得不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现象仍然存在,有些工厂位于城市的上风方向,影响到了城市的大气环境。发展滞后的工业基础,不但较难提供生态产业发展所要求的技术与人才条件,而且限制了城市生态建设的资金业源。
二、依法治市,加强生态环保法制建设
环境执法监督可分为两个方面: 1、国家监督。开展环境执法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违法行为,是推动和促进环境执法的重要措施。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改变有法不依,有章不循、违法不究、执法不严和以权代法的状况,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政府法制部门进行经常性的环境保护执法检查,及时处理和纠正违反环境保护法的行为。2、社会监督。建立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参与监督机制,是强化环保执法的群众基础。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要保护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提供参与机会。在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以及建设项目的环保审批等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保证决策的民主和科学,这也是进行环保教育和普法宣传的
有效措施。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的重要形式,近几年来,报纸、广播、电台等各种媒体对环境问题作了大量揭露和剖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形成了有利于环境执法的社会舆论,同时,也对环境执法提出了具体要求,促进了许多环境问题的解决。此外,群众对环境问题的举报、控告也是环境执法社会监督的重要形式。海口市国土环境资源局建立健全信访制度,设立举报电话12369,并向社会公开,并设专人接待和处理群众的举报和,及时对群众举报的环境违法事件进行登记,依法进行查处,并将查证处理结果反馈给举报人。使建设生态市的环境执法监督落到实处。
三、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生态产业
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产业。它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或生产环节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和环境系统开发、持续利用。
海口市要围绕建设“两地一中心”的战略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城市综合优势,优先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一批新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以度假休闲和商务会展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热带滨海特色旅游;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辐射岛内外的区域商贸中心;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引导各类产业向生态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的工业发展之路
发展无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业只能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实行高度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方针。
在“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中,海口市确立了今后发展的支柱产业,即食品饮料、医药、机械电子、橡胶化学、化纤纺织等五大行业。从理论上来说,食品饮料、橡胶化学工业能源消耗、废气和有害物排放量较大,医药、化纤纺织排放量较小,机械电子等高科技产业排放量最小。而食品饮料、橡胶化纤作为传统工业一直在海口市工业中占有较大的份额,一些新兴的高科技工业目前仍处于投入阶段。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必须明确工业的发展思路是,依靠科学技术改造充实提高传统产业与培育高科技产业相结合,使经济增长方式从传统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环保产品开发方面,海南天人降解塑料有限公司开发的新型降解塑料,产品在光照和自然环境中可自行降解,从而替代普通塑料,消除“白色污染”。产品投放市场以来,已占海口、三亚市场的80%以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十分明显。海口椰宝绿色餐具有限公司生产的椰壳环保餐具,利用海口市丰富的椰子壳纤维为原料,可降解、无污染、符合国家绿色环保标准,被国家列为防治“白色污染”推广项目。产品被外商看好,目前已批量出口日本、韩国市场。
此外,在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方面,我市也取得了突出成效,据统计,2000年我市本地资源创造的工业产值为31.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6%。如椰树集团的天然椰子汁系列2000年全年完成销售产量22. 7万吨,销售产值19.23亿元。海南金芦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利用海南种植的芦荟资源开发的金芦荟口服液和金芦荟抗肿瘤胶囊,产值1500万元。海南林恒药厂利用海洋植物资源开发的螺旋藻胶囊, 2000年产量为1465万粒,产值886万元。海台合资企业椰宝食品有限公司利用椰子水生物发酵制成的高纤维椰果, 2000年共生产2643吨,产值1189万元,填补了我国纤维食品空白。这一些都很好地说明了我市在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的工业发展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二)、发展生态旅游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旅游业作为我市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建立生态城市,就必须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旅游强调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特殊的地理位置、宜人的气候、美丽的热带风光、漫长迷人的海岸沙滩,是海口市最具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依托这些生态环境优势,把海口市发展成为集观光、度假、休闲、疗养、商务、会展、娱乐等为一体的著名热带滨海旅游胜地,增加旅游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世界健康城市”、“环保模范城市”为契机,进行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搞好城市园林绿化,这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标志。海口市作为热带城市,夏日白天常常是烈日炎炎,给旅游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借鉴国外生态城市特别是东南亚一带生态城市的先进经验,结合海口市的城市规划,编制好绿地系统科学计划,明确绿地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主要指标,在市中心种置大面积绿地。要突出我市被誉为“椰城”的特点,大种以椰子树为基调的热带棕榈科植物,配种榕树等常绿阔叶乔木和四季间隔开花的灌木,形成公园、小区公共绿地、街心绿地、林荫路、海滨绿带、庭院宅旁绿地等构成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此外,在道路旁立体空间布置上也要利用绿色植物来创造景观,在建筑墙面上覆盖绿色植物,并配以五彩缤纷的季节性花卉,使海口市这座海滨城市,四季如春,鲜花盛开,绿意盎然,也使居民和游客无需头顶烈日。
(三)、依靠高新科技,发展绿色环保农业
鉴于目前海口市农田面积有限,农业与建设用地矛盾突出,但具有较高的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海口市的生态农业发展应该以技术含量高的示范基地和种苗基地建设为核心。将生态农业的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紧密结合,提高城郊农业的生态屏障、生态景观、旅游休闲和文化教育等生态服务功能,综合开发建立具有都市特色的观光农业、庭院农业、消化利用城市废弃物的净化农业。
海口市要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丰富的光热资源,以及良好的交通设施,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服务于城市,立足于城市的高效农业服务基地;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发展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要运用生物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种养和种子种苗工程;要稳步发展花卉、园林、园艺和观光农业,稳定提高各类副食品生产的科技含量,把海口建设成为全省热带高效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成为服务全岛、辐射北部湾和全国的热带生物种子种苗基地;要推广和应用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和规模生产热带水果、反季节瓜菜、热带经济作物以及发展畜牧业、养殖业等绿色食品,进行立体经营,使传统农业逐渐向贸工农综合型生态农业模式转化。要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开发配方肥料、控释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有效控制农田化肥使用量,减轻面源污染;大力引进和开发各种生态工程技术,有效治理土地贫瘠化、盐渍化趋势,恢复和提高土地的生产力;要建立优质农产品及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测网络,促进生态食品的生产、消费,加快与国际农产品标准的接轨。
四、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海口的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需要全民参与和世世代代不断耕耘的事业。自1990年以来,每年的“6.5”世界环境日,环保局都要举行全市重点工厂、企业、酒店、各社会团体代表参加的茶话会。大家为海口市的环保建设出谋献计。市主要领导干部也亲自参加各种纪念活动,对环境宣传工作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
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的作用,积极配合和支持新闻媒体做好舆论监督工作。新闻媒体要把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宣传报道重点,设置环境保护专栏;要充分利用新闻发布会形式,定期发布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或预报,及时宣传重大环境保护活动和重要法律法规出台的意义,广泛宣传建设生态城市的各项规划、意义。新闻媒体要参与海口市环保部门开展的治理机动车尾气、消除“白色污染”行动、噪声污染专项整治等活动及时报道和表彰保护环境的先进典型;公开揭露和批评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对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曝光,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
除运用新闻媒体对市民进行教育外,还要充分发挥教育部门的功能,对大中小学生进行环保知识教育,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通过环保夏令营、环保知识竞赛等让广大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环保知识,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不断提高环保意识。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