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丹麦生态城市凯隆堡Kalundborg

admin 2010-08-19 来源: 网
凯隆堡市与哥本哈根位置相对,位于西兰半岛西侧,面积约为125km,人口约2万。 其在生态城市建设中以生态工业园建设为突破点,努力攻克资源替代技术、资源恢复技术、资源耗用减量化技术、无害化处理技术、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等,支持相关产业构建起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形成工业共生体系,为生态城市建设奠定重要的产业基础。

  背景


             



  凯隆堡市与哥本哈根位置相对,位于西兰半岛西侧,面积约为125km,人口约2万。 其在生态城市建设中以生态工业园建设为突破点,努力攻克资源替代技术、资源恢复技术、资源耗用减量化技术、无害化处理技术、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等,支持相关产业构建起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形成工业共生体系,为生态城市建设奠定重要的产业基础。
  
  凯隆堡生态园是世界生态工业园建设的肇始与典范,它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立,已经稳定运行了30多年。凯隆堡工业园区主体企业是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石膏板生产厂。以这4个企业为核心,凯隆堡市的工业具有独特的环境——友好的共生现象,即一个企业的副产品或废物正是另一家企业的生产原料,排放的余热资源又能供给凯市。

  内容

  1.1驱动机制

  第一个驱动力——政策机制(模式产生的基本原因)
  (1)污染废弃物——征收废弃物排放税
  (2)危险废弃物——免征排放税
  (3)减少污染排放——经济激励

  第二个驱动力——企业经济效益和长期发展(存在并发展的核心)
  1水的循环利用成为最早循环利用的生产要素
  其他企业利用发电厂产生的冷却水和余热,加工废水重新利用的成本与缴纳污水排放税,相比可以节约50%的成本;而与直接取用新地下水相比可以节约成本约75%。
  2发电厂的粉煤灰用于制造水泥
  发电厂把粉煤灰送到水泥厂用作原料,可以免缴污染物排放税,水泥厂用粉煤灰做原料,可以减少原料成本,两家企业都可以获得经济效益。

  第三个驱动力——企业的生态道德和社会责任
              

  1.2运行机制
  生态工业园(EIP)将承担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资源永续、社会安定的任务,它的运作将以园区所有成员包括企业、政府、社区为了减少废物和增加经济效益而进行的密切合作为基础。

              
  
  对凯隆堡生态工业园区运行机制进行分解分析:
  
  蒸汽和热力利用
  阿斯纳斯瓦尔盖发电厂是丹麦最大的发电厂,主要为凯隆堡市4500户家庭供热。此外生产过程中排出的蒸汽,还供斯塔朵尔炼油厂和挪伏•挪尔迪斯克公司使用。
  斯塔朵尔炼油厂是一家生产汽油及其他石油产品的企业,是丹麦最大的炼油厂。它主要从阿斯耐斯瓦尔盖发电厂获得生产用蒸汽和水。这些蒸汽占到了炼油厂使用蒸汽总量的15%。炼油厂用这些蒸汽来加热油罐,输油管道等等。
挪伏•挪尔迪斯克公司则用来自发电厂的蒸汽进行设备的加热和杀菌。此外,发电厂一部分冷却水还被用于输送到一个大型渔场,用于远距供热和暖棚加热。

              

  水资源的利用
  ——通过对各工厂、企业互相之间对废水的循环使用,降低了对水资源的需求量。
  ——通过使用来自梯索湖的地表水,取代了比较稀缺的地下水资源。
  ——经过处理的废水和周围地区的地表径流以及梯索湖冬季过剩的水一起流入一个循环贮水池。这些水被发电厂日常运营所利用。
              

  石膏的利用
  凯隆堡吉普洛克石膏板公司石膏来源
  ——发电厂产生很多的SO2气体,这些气体要进行脱硫处理,同时会产生副产品石膏
  ——凯隆堡市政回收站也会回收一部分的石膏填充物
              

  灰烬的利用

  阿斯奈斯瓦尔盖发电厂将飞灰从烟尘中移除,从而每年都能生产一定量的灰烬。
  ——送到英国的一家工厂进行循环,从中回收镍和钒
  ——进入水泥工业中进行循环利用。
              

  综上,阿斯奈斯瓦尔盖发电厂通过对废水、废气、蒸汽、灰烬等的循环处理,再生使用,基本上实现了零排放,并且正是通过这些废弃物将生态园区内的各个企业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是凯隆堡生态工业园正常运作的关键和核心。

  其他废弃物的处理
  在凯隆堡工业共生体系中,不能在各个工厂和公司之间通过循环利用处理掉的废弃物最终会进入诺沃恩废弃物公司进行集中处理。诺沃恩废弃物公司主要以填埋气为燃料发电,这些电被转卖给电力公司,供电力需求和地区供暖形式的能源消耗。
             

  各个企业及凯隆堡市政府在商业性的基础上使用各自的废弃物和副产品。这样的运行的结果是资源的使用减少和环境压力的明显降低。此外,这些合作伙伴同时也会从他们的合作者那里得到经济利益,因为这个共生系统中的每一方的参与都是以商业原则为基础的。所以,在这个生态共生系统中,每一个参与方都获益,是一个“多赢”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管理模式

  初期——没有成立管理(服务)中心机构来处理园区内的共同事务;
  政府仅是负责水、电与热等基础设施,并未介入企业间的合作共生协调事务。后来——共生协会(TheSymbiosisInstitute),但其角色较偏向对外公关而非管理中心的功能——建立在一种非正式的社会网路支持着共生技术、资源等信息交换网的基础上。

  经验与启示

  1,企业的相互适应性---企业结构

  企业结构的多样性是构成工业共生体系的基础,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一个公司的剩余产品正好是另一个公司的原材料,而这又是生态工业园运行的关键。

  2,工业园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运输成本

  生态工业园区内各个公司的空间距离十分重要。要充分考虑剩余产品的运输成本,尤其是能源,所以各个公司之间的空间距离越短越好。凯隆堡共生体系中主要5家企业相互间的距离不超过数百米,由专门的管道体系连接在一起。
  3,园区内部各要素通力合作、开诚布公---信息生态工业园区内的各企业之间信息透明化、诚信、信任。今天,凯隆堡共生合作的基础是公开,交流和同伴之间相互的信任。

  4,设立一定的准入门槛---环境规则生态工业园的管理部门必须制定一些指导工业共生体系内活动的规则。企业必须具备进入公司体系的这些“准入条件”,其中非常重要一点就是能否改善环境。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