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浅析“线”的特质与空间环境设计

admin 2006-07-26 来源: 网
  “线”(又称“线条”)在任何艺术设计作品中都可以找到它的踪影,它是设计的基本元素之一。根据“线”存在的状态,可以将“线”分为空间中实体的“线”和虚拟的“线”。
  “线”(又称“线条”)在任何艺术设计作品中都可以找到它的踪影,它是设计的基本元素之一。根据“线”存在的状态,可以将“线”分为空间中实体的“线”和虚拟的“线”。

1、实体的“线”

  实体的“线”是指在物理空间中,以具体的物质形态存在的无数点的集合。根据点在空间中的运动轨迹的不同,又可以将“线”分为直线和曲线两大类。  

1.1 直线

  直线是最简单的几何形式之一。数学上认为,两点构成一条直线,该直线是所有在这条直线上的点的集合或是点在这条直线上的运动轨迹。而在造型艺术设计(如空间环境设计、平面广告设计等)中,直线往往被界定为“一种长度大于宽度的标记,因为与其背景的明度或色彩有别而可以被认出来”。

  直线在不同环境中有不同的形式:空间中的直线、立面上的直线和平面中的直线。相对于曲线的随意、自由、灵动和感性的特点而言,直线在心理传达上的特点是:稳定、理性、富有秩序性。

  现代主义大师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写道:“我们的眼睛是生来观看光线下的各种形式的。基本的形式是美的形式,因为它们可以被辨认得一清二楚。”勒·柯布西耶同时强调:“艺术作品必须形式清晰。”因为简洁的艺术形式最富魅力,而最简单的艺术设计形式,如空间中的直线和平面中的直线,在三维与二维的世界里,却是最具张力、最具审美价值的形式。由于本身所具有的规则感和秩序感等特性,直线往往比复杂的设计构图形式更能凸显作品简洁、清晰、和谐的特点。因此,直线在凸显整个空间构图的完整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简洁地分割空间、形成块面的整体效果等。

  直线也是“点—线—面”这个几何变化中的过渡形式。单纯的直线满足了人们追求单纯、简单、放松的心理,是人的本能需求。

1.2 曲线

1.2.1 几何曲线

  几何曲线(如抛物线、双曲线、圆锥曲线等)也是点在空间中有规律的运动轨迹,体现了几何的秩序性和理性,但不失曲线的柔美、灵动。古希腊时代的门内马斯(约公元前375年~公元前325年)认为圆锥体被平面截得的圆锥面的边缘线就是圆锥曲线;意大利的伽利略(1564年~1642年)视抛物线为物体向上斜抛时的运动轨迹;法国的笛卡儿(1596年~1650年)也用运动的观点,把曲线看成是点的运动轨迹,他不仅建立了点与实数的对应关系,而且把“形”(包括点、线、面)和“数”两个对立的对象统一起来,提出了“几何曲线”的概念,建立了曲线和方程的对应关系。

1.2.2 自由曲线

  自由曲线是自由流动的线条,是点在空间中无规律、任意运动的轨迹。曲线,由于互相之间弯曲程度和长度都不相同而具有装饰性。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情绪波动都可以反映在他所绘制的曲线中,如充满激情而富有动感的线条、起伏平稳的水波曲线等。

  正如20世纪著名的抽象派画家保罗·克利所认为的那样,“线条具有人性并在‘自我’和物体之间创造一种超视觉基础的引起共鸣的关系”。他曾经执教于德国的包豪斯艺术学院,并在他开设的初步课程—“图形与色彩”的教学中提出:“画家或设计者笔下的线条是有情绪的,你必须对它进行组织,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附属的。”克利的绘画常用变化无常的线条,“从乱画开始,带着线条去散步”。克利认为所有图形的起点是运动中的点,“当一支铅笔或其他尖锐的点开始运动时,线条便出现了(最初的移动越自由,其运动的迹象就越明显)……在史前时代写和画之间没有区别的时候,线条成了既定的元素……自由绘制的线条必然要受到某种预期的最终效果的支配”。

  保罗·克利绘制的线条自由、奔放、富有韵律,具有暗示性。他尝试将不合理的要素(如情绪化的创作因子)带进绘画,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梦幻的色彩。

  中国的书法其实就是在二维的平面空间中运用自由的线条所创作的视觉艺术。对书法家来说,线是功底、性格、修养、情操及才华的体现,他们运用极为凝练、极为丰富的线条架构和富于变化的美来打动观者。书法凭借黑白对比,以及线的粗细、长短、繁简、动静变化在二维平面视觉艺术中独树一帜,犹如“一道乌金似的墨线,横空辟来,在晶莹洁白的宣纸上留下了一连串的韵律”。

1.3 线与点、面、体之间的关系

  空间设计者必须探寻点、线、面、体的组合,以及这四要素独立存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对于点、线、面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借鉴康定斯基的观点。他认为:“图形的起点是最小的、不能进一步被继续分割的元素,这就是点,让点运动起来,就形成了线。不过,决定点的本质的,还包括它与衬底之间的相对尺度,比如说,一个比较大的点就变成了一个圆盘。”由此可见,点与线、面之间是一种运动的关系。设计图形本身就是对各种运动关系的协调、策划,以达到视觉效果与功能使用的最佳组合。而约翰·伊顿则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三种基本图形,即四边形、三角形和圆形,它们表现为四种不同的形态特征—四边形的特征是水平和垂直,三角形的特征是倾斜,而圆形的特征是环状的围合。

  点是最为原始的几何事物,其他所有的几何事物都可以通过点的运动而形成,点的运动决定了三维空间的形成。在抽象的概念中,空间是一个三维统一的连续体。我们可以通过X、Y、Z这三个坐标的数字来描绘任意一个静止的点的位置。由于存在三个坐标这一事实,我们就把空间说成是“三维的”。空间的设计正是建立在点的三维坐标之上的。空间三维坐标体系的X、Y、Z三个轴相交后得到原点,向X轴的方向运动,点的运动轨迹形成线;线段沿Z轴方向垂直运动,产生了面;整面沿Y轴作纵深运动又产生了体。体由于点、线、面的运动方向和距离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诸如方形、圆形等。

1.4 线的“性格” 

  一般而言,不同方向、形状、粗细的线条具有不同的“性格”,即线条能够通过它在空间中的存在状态反映出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情绪波动,传达出设计师的设计理念。

  (1)垂线:垂线经过视觉传导,给观者的心理感觉是挺拔、孤傲、威严和肃静。同样,垂直排列的线条或图形容易让人心生警觉,给人以威严甚至呆板的感觉。

  (2)水平线:水平方向的线条能够给人以舒适而安详、平静而宽广、开阔而富有诗意的心理感知。

  (3)斜线:它偏离了垂直和水平的方向而又试图使自己回归到垂直和水平方向,这使它具有一种矛盾的特质。这种矛盾会破坏人的心理平衡,使人惶惶不安。而以对角线排列的斜线不仅可以调和垂线的呆板,而且可以调和水平线的安详和平静,因而比垂直线和水平线更有动感、更有趣味、更让人放松。

  (4)曲线:自由曲线自由、灵动、随意和感性,富有激情;而几何曲线则体现了秩序性、理性与柔美、灵活的统一。

而在保罗·克利看来,线条则具有以下三种“个性”:

  (1)积极的线条:“主线自由而独立。可以说,它是在自由自在地散步,没有目的地……另一方面,这条新的线段是两端封闭的……但无论是自由的线条还是封闭的线段都属于纯活动的类型。”

  (2)中性的线条:“在这些新的情况下,线段构成了平面图形如三角形或正方形,或者如这里的圆和椭圆。作为线条,它们有一种平静的特性,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地方。基本而言(如同手的运动),它们仍旧是线条,但图形完成后,线的概念立刻被平面的印象所取代。运动的印象也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完美的平衡的概念。”

  (3)消极的线条:“我们看到的仍然是线条(实际上是一个平面),但这里的点不再是线性运动的,而是被体验的……平面是……安静的元素。”以矩形平面为例,如果该平面上相平行的边线a和边线b任意移动的位置越远,它所描绘的平面相对于它的长度就显得越细,最终当边线a和边线b重合后,我们就重新得到了积极的线条。平面的运动使它就接近了线条的特性。

1.5 线性空间的引导与暗示

  线具有方向性、流动性和延续性,在三维空间中能产生空间深度和广度,而线性空间同样具有线的这种特性。线性空间首先刺激人的视觉感知,然后利用人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和对新空间的某种期待,向人暗示它所延伸的方向,它具有十分强烈的纵向延伸感,在引导人流方向上具有重要作用。例如,中国古典园林空间中的游廊,就是一种极细长的线性空间,具有极强的导向性。特别是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占地面积有限,而文人士大夫又想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无尽的空间意境(所谓“意贵乎远,境贵乎深”),因此往往将主要景区置于园的纵深处,并在入口处设置游廊,以借助它把游人引导至主要景区。

  园林景观中的线性空间除了游廊外,还包括园路、桥、墙垣、花架等,它们都具有引导与暗示的作用。而中国古典园林的线性空间多以曲线为主,这是因为曲线所具有的不定向性可以使景物忽隐忽现、若有若无,正如彭一刚先生所认为的,“凡路必有通,而通就会使人产生向往和期待情绪,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路均具有引导作用。园林中的路为求得含蓄、深邃,总是忌直而求曲;忌宽而求窄,这样的路更能引起人们探幽的兴趣”。 

2、虚拟的“线”

  虚拟的“线”是指在我们的视觉空间、运动空间中客观存在的各种可能的运动轨迹(如视线、动线),它不是以物质实体的形式存在的。虚拟的“线”也包括对动态的空间景物进行组织的、以静止的平衡状态出现的线性规划要素(如轴线)。 

2.1 动态的线

2.1.1 视线

  (1)视线的运动。

  ①在二维的书法空间中,欣赏书法的美就是视觉焦点随着汉字线条的运动而想象书写者在运笔、落笔时的运动之感,从而获得有张有弛、有紧有松、酣畅淋漓的视觉体验和心理体验。换言之,人的视线在随着书法独特的线条轨道不断移动方位、不断进行焦点审视之后可以获得一泻千里、奔流直下的抒泄和解脱,这说明视线的运动可以直接导致人的审美心理发生变化。同样,平面广告、电视与电脑画面等二维的视觉空间的设计,也都是充分利用了人的视线运动来传递某种信息,这是一种有效的艺术表现手段。

  ②在三维的园林环境空间中,空间实体主要包括景观建筑、室内陈设、地形、假山群、建筑小品、植物群落等。随着人在室内外空间的走动、视角的变换,这些空间实体能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人在这个视觉感受过程中,接受到景观空间实体与虚体在造型、色彩、样式、尺度、比例等多方面信息的刺激,从而产生不同的空间体验。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步移景异的空间艺术处理手法亦是这个原理,如自狮子林立雪堂前院复廊看修竹阁一带的景物,由于廊的侧墙上连续开有若干个六角形的窗洞,根据人所处位置的不同和视点的不同,人所获得的视觉界面也就不同,透过这些六角形窗洞所摄取的外部空间图像也就不同,从而在人的心理就产生不同的空间体验。

  (2)视线的不同角度。

  观者所处的视高不同,所摄取的图像也不同,有的为俯视,有的为仰视,有的部分为俯视、部分为仰视。例如,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亭往往被置于地势较突起的高地上,使人能够根据其所处位置的不同,获得俯视或仰视的效果:当登临其上俯视时,因视野开阔而常可使全园景致尽收眼底;当位于平地仰视时,可看到亭的外轮廓线十分突出,而且由于其翼角起翘如鸟儿飞翔,又增强了亭的轻巧感。换言之,观者可通过变化视角来增添视觉情趣。在实际的景观空间构建中,设计师可以对地形、植物群落、建筑小品等空间元素的体量、比例进行非常规的控制,利用这些经过特殊处理的空间元素来屏蔽视角范围内的不美观的、无法让人愉悦的景观或物体,如停车场、仓库等。

  (3)视线的穿透与阻隔。

  一览无余恰似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毫无视觉情趣。空间环境的设计应该注意空间实体的“藏”与“露”,注重空间的层次变化,追求意境的深远。丰富的空间视觉界面似一杯清茶,值得细细品味。视线的穿透与阻隔正是由空间实体的“藏”与“露”、空间的层次造成的,实际上是一个“视觉路径”的问题(“视觉路径”是指排列空间设计元素以引导视线穿过空间的方法)。“庭院深深深几许?”这句诗即表达出空间的层次变化,以及意境的深远和含蓄。中国古典园林中所谓的“对景”,就是指视线透过特意设计的门框或窗框而摄取的视觉印象。由于“框”的存在,景物似一幅中国画嵌在画框中。

2.1.2 动线

  人是空间活动的主体,人在空间中的运动(步行或依赖交通工具)轨迹就是动线。约翰·伊顿认为:“没有运动就没有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形式,没有形式就没有物质。物质等于形式,形式等于时间和空间中的运动,因此物质等于时间和空间中的运动。”可见,动线的构成要素包括时间要素和空间要素。但物理学中时间概念与人的主观时间感受是有区别的,正如日本的池田大作所说的那样:“所谓时间,我们只有通过宇宙生命的活动和变化才能感觉到。从我们的体验来说,时间的运动也是根据我们生命活动的状态,有种种不同的变化。高兴的时候,时间就飞也似地过去;痛苦的时候,就会感到十分的缓慢。”空间环境设计的动线概念正是建立在人的这种主观时间感觉之上的。

  动线具有方向性和指示性。动线的方向不同(即人从不同方向进入环境空间),不同尺度与样式的空间实体在连续排列和组合的形式上给予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同样,由于游览方向的不同,同一个空间实体也能给人以不同的视觉印象和心理感知。

  在三维的空间环境中,视线与动线都是因人的运动而形成的,都是随时空流动而形成的虚拟的线。 

2.2 静态的线

  在空间的视觉感知中,轴线以其强有力的秩序控制力对周边的景观要素进行组织、限定,使各部分的景观要素达到动态的平衡,使无数对立的力量达到视觉心理上的均衡。同时,轴线作为统一的要素,在使各个动态的空间景观要素达到均衡后,就以静止的平衡状态出现了。

  轴线是“连接两点或更多点的线性规划要素”。它是空间秩序的组织者,它控制了空间要素围绕着它进行有序、相等或近似的排列与组合。也就是说,当轴线“两边的分量完全相同(即视觉上的重量、体量等感觉完全相等)时,必然出现两边形状、色彩等要素完全相同的情况,也就形成了规则的镜面对称”。而对于这种对称式的轴线控制方式,美国著名景观设计师约翰·西蒙兹则认为:“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对称规划被视为一种设计的权宜之计,一种涂抹而成的几何形状。这种规划重复多见且令人乏味,简直同它们的作者一样毫无生气。当几何布局确实很得体时,我们会发现这种对称作为功能最高、最佳的表达方式,是通过有意识地将所有规划形式综合到对称规划的安排中而产生的。在有限的区域内,恰如其分、明智地运用对称,它会成为一种令人信服的规划形式。”             

  当然,轴线并不是完全的、严格意义上的对称与沿轴线布置,即不规则均衡(“动态对称”)布置。“不规则均衡以杠杆平衡为原理,中心(支点)两边分量仅仅是相近,而不可能完全相同。”通过这样的非对称式的轴线控制方式,空间设计师也可以使空间具有秩序感与平衡感,正如约翰·西蒙兹所认为的那样:“非对称规划使我们和大自然更加和谐统一。脱离了对称规划布局的呆板,每个地域都可在更为周全地考虑了自然的景观特征后,再行发展。路线更为自由,风景变化无穷……非对称规划对自然或已建成的景观干扰较少。因为它以慈悲之心开发场地,通常需要较少的台阶、屏蔽和建筑,所以也更经济。”

  值得强调的是,轴线必须事先存在于空间设计师的头脑之中,只有这样,空间设计师才能在空间的构筑中借助视觉想象,把空间中主要的、特色鲜明的物体联系起来。

  构建轴线的最终目的是建立空间的秩序和和谐。“和谐是一个跟我们的世界的规律相一致的状态”,勒·柯布西耶认为,和谐就是美,而美统治一切,它是人类的纯创造。诸葛铠先生亦认为:“和谐一向被认为是美的基本特征,也是构成的最高形式。” 

3、结语

  本文对“线”的特质的探讨,其实是对人与“线”的关系的探讨。因为设计的主体是人,服务的对象也是人。勒·柯布西耶曾说:“伟大的建筑起源于人性并且与人类本能直接有关。”“线”只是设计的基本元素和基本信条之一,为何要对设计的基本元素进行研究与分析呢?美国著名建筑师巴里·A·伯克斯的一句话就可以给出答案:“艺术和建筑总是会把观赏者拉回到那些作为视觉语言的构成要素的最基本的形体上来。这些基本形体的意义是永远也不会被磨灭的—它们充满了在新的构图组合上的可能性,让人们不断去探索。”

  因此,设计师必须意识到设计的任务是通过对设计的基本元素进行原创性地重构来满足人的实际功能需要和审美心理需求的。空间设计亦如此。 

[参考文献]
[1]勒·柯布西耶著,陈志华译.走向新建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惠特福德著,林 鹤译.包豪斯[M].北京:三联书店,2001.
[3]巴里·A·伯克斯著,刘 俊,蒋家龙,詹晓薇译.艺术与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杂志社.现代设计之窗[M]. 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5]陈振濂.书法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6]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7]约翰·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8]诸葛铠.图案设计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邰杰,男,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助理助教,苏州大学艺术学院2004级艺术设计学专业研究生.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