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雅各布斯与芒福德核心思想的比较与启示——读两本著作引发的思考

admin 2008-02-03 来源: 网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城市发展遇到的诸多问题正是当今中国所面临的。雅各布斯和芒福德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思想为当时的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影响深远。本文从两者的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和《城市发展史》入手,比较分析他们的写作特点、核心思想以及影响。并结合我国城市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归纳值得借鉴之处。

  1 引言
  二战后,美国城市快速发展,出现了很多问题。城市不断向外扩张破坏自然环境的同时,城市内部越发像一部没有生命的机器,人们的生活变得机械乏味。相似的情况正在今天的中国发生着。20世纪60年代,许多美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与总结,试图找出城市问题的症结与发展的出路,这其中就包括雅各布斯(Jane Jacobs)和芒福德(Lewis Mumford)。两位杰出的城市研究者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提倡和宣扬人本主义思想,在同一年(1961年)出版了各自的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和《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The City in History)。可以说,这两本著作推进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时至  今日仍然影响着规划界。尽管他们在很多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分歧,但是二者在城市发展的根本问题上殊途同归,指明人本思想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性。
  本文尝试从写作特点、核心思想以及影响意义三方面对两本著作加以比较,以求更好的理解他们思想的真谛,归纳总结对我国城市建设的有益之处。

  2 著者与著作特点
  2.1 简·雅各布斯和刘易斯·芒福德
  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有着自由撰稿人、助理编辑的职业经历。在建筑师丈夫的影响下,她逐渐关注城市问题,并以女新闻记者特有的洞察力和视角,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城市和街道。雅各布斯曾发表过很多文章,其中以1958年的《市中心为人民而存在》最为著名。1961年,在洛克菲勒基金的支持下,《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得以出版,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与雅各布斯不同的是,芒福德(Lewis Mumford)是一位接受过专业教育的正统理论家。 自幼立志研究城市的芒福德,深受盖迪斯(Patrick Geddes)的影响,决心把城市纳入更广泛的区域环境中,并将城市发展的机理与人类文化紧密联系。芒福德治学严谨,著作中所有实例都是经过亲自调研的,论点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提出的(金经元,1995)。他一生出版了专著30余本,发表论文上千篇。1961年著成的《城市发展史》堪称专业巨著。
  表 1 雅各布斯和芒福德的比较
  雅各布斯    芒福德
  背景经历    新闻记者、编辑    城市理论家
  对待城市    感性的观察    严谨的调研
  立场    普通百姓    规划学者、城市专家
  2.2《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和《城市发展史》的特点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引发思考,集中批判美国城市的实际问题,平民化但切实有效。可以总结出以下四方面特点:首先,该书并无高深的理论和专业性的论述,而是运用极其细腻的生活化语言,表述通俗易懂,易为大众接受;第二,书中严厉批判当时美国城市建设中的诸多问题,观点鲜明,一针见血;第三,书中展现大量基于城市表象的直感体验,引用许多市民经常接触的媒体(报纸、杂志)资料,例证鲜活,平易近人;最后,文字犀利且夸张,煽动性极强,显现出新闻记者特有的写作风格。
  相比之下,《城市发展史》一书中体现出的观点更为本质和深邃。芒福德从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深刻的认识城市,颇具专业性和理论性。主要总结有以下四方面特点:首先,该书观点深邃,思想性强。把对城市的研究与人类文化结合起来,从更为本质的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因素认知城市;其次,该书内容广博。书中不仅详尽叙述了不同时期的城市以及构成城市形态的本质原因,还广泛介绍和评价了城市规划思想;再次,全书论证严谨,观点明确;最后,该书从动态过程中认知城市,把城市的演变与人类文化发展过程紧密联系,认知城市的本质规律。
  表 2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与《城市发展史》特点的比较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城市发展史》
  总体特点    平民化    学术性
  针对性(关注于美国城市问题)    广博深邃(抓住本质要素,研究所有城市)
  语言特点    煽动性    严谨性
  时间尺度    静态的(针对当时的美国)    动态的(研究历史发展过程)
  研究方法    对城市表象的直感观察与体验    对城市本质要素的深层观察与研究

  3 著作核心思想的比较
  3.1 相似点比较
  人本思想是两本著作体现出的最根本的相同点。二者都认为城市是人们生活的场所。雅各布斯对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情有独钟,芒福德认为城市是爱的器官,规划应该以人为中心,关心人、陶冶人。
  另外,两位作者都认同城市的多样性。雅各布斯认为“多样性是城市的本质”。指出产生多样性的四个条件:首要功用相混和,街区要短小,要保留一定的老建筑,要具有一定的密度。芒福德则认为各种形式的戏剧与对话是城市的本质性功能之一,是城市生活最充分的体现。他们提出的相近概念,“城市芭蕾”和“城市戏剧”都是对多样性的赞同。只是前者倾向于对现象的描述,后者则更加富有哲理。
  再者,两位著者都将城市看作是复杂的有机系统。认识到物质空间背后各种相互作用的人文因素决定着城市的发展。他们都反对柯布西耶提出的光明城市(辐射城市radiant city)为模型的集中式机械理性主义规划,反对把规划看作是一项工程技术,简单的进行物质形体设计。
  3.2 不同点比较
  由于专业背景与观察角度不同,雅各布斯与芒福德在书中的很多观念是不同的,其中有些甚至针锋相对。尖锐的雅各布斯在《死与生》书中多次批评芒福德的思想,而倔强的芒福德也在1962年的《纽约人》上以“雅各布大妈治疗城市癌症的家庭药方”为题,进行了回击。第一,对于经典规划思想的态度不同。两位著者的矛盾焦点之一就在于对于以霍华德为代表的分散主义理论的不同态度。雅各布斯旗帜鲜明地批判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为原型的分散主义理论,其中包括芒福德的思想。她认为这实际上是逃避主义,“他们不尽力为快速增长的人口解决住宅却想着重新分布静态人口”。并认为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目标规划:在田园城市的模型中,任何细节都要在开始时就得到控制,这是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并且会使得城市丧失活力。另外,分散式的城镇群只会把城市搞得越来越大,无法真正控制。然而,芒福德从整体性角度给予田园城市理论很高的评价,并发展了以其理论为核心的区域规划思想。他认为田园城市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该理论首次在城市与乡村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并把城市中的各种器官看作有序整体进行规划。
  第二,对于大城市的态度不同。雅各布斯认为大城市是多样性的发动机,是各种新思想和新企业的孵化器。特别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大城市为它们的生存提供了机会。大城市拥有众多人口,人们有各自不同的兴趣、品位、需求。这样千姿百态、纷繁多样的城市生活正是雅各布斯所青睐的。芒福德虽然承认大城市在保持文化多样性和集聚效应方面的作用,但是对于庞大并不断凝聚蔓延的城市形态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如果人类不能认清形势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杂乱无章的肌理会使城市分崩瓦解。无论对于人类或是自然来说,这无疑都是毁灭性的灾难。
  第三,系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同。雅各布斯和芒福德都提倡系统地看待城市。但是,雅各布斯比较注重大城市内部的有机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城市与周边环境的联系。从某种意义来说,她心目中的大城市是被孤立的,因此是片面的思维方式。受盖迪斯影响的芒福德则从更宏观的层面上把握城市和区域的系统性。他不仅认识到了城市内部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而且强调城市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应该说,芒福德具有更深刻全面的系统思维。
  第四,人文观与自然观不同。雅各布斯具有鲜明的人文关怀,却一定程度上忽视人们对自然的需求。一方面,她认为在周边用地功能多样的前提下,绿地公园、开放空间并不会比街道营造出更为出色的城市生活空间。在她的描述中,公园成为犯罪猖獗的区域,而街道才是孩子们最好的游乐场所。尽管她承认位置合理的绿地会是很好的场所,但是她认为这样成功的例子并不多见。另一方面,雅各布斯不承认绿地对于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发挥的作用。她极端地认为“一定量的绿地并不会比同样大小面积的街道更能为城市增加更多的空气”。应当承认,绿地建设不应无限度削减街道面积,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抹杀绿地生态作用的理由。与之相比,人文观和自然观并重是芒福德思想的精华。他认为城市应符合自然的要求,并满足人们对自然的需要。他提倡要让城市环境变得自然而适于居住。在重视城市中绿地空间的同时,芒福德书中也强调郊外荒野也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资源。在他看来,绿色空间不仅满足了人们游憩休闲需求,更重要的是维系了自然环境本身的连续性。
  不难看出,芒福德对人性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丧失了自然属性,人是不完整的,忽视人们对自然的需求,人性也是不完整的。如果按照雅各布斯的极端方式——人们在污染和喧闹的街道中无法寻找到一片清新幽静的绿地,孩子们每天只能在繁杂的街道中玩耍,而没有花香草美的自然相伴——这样的城市生活同样是对人性的背离。城市中的绿地,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机会,而且对于维持自然环境本身的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表 3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与《城市发展史》核心思想的比较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城市发展史》
  对于大城市的态度    赞同的    辨证的态度
  对于人与自然    强烈的人文观念    人文观和自然观并重
  对于城市的系统思维    关注城市内部    整体认识城市与环境(区域)有机联系 
  对于经典规划思想    反对花园城市为源的非中心主义和光明城市为源的集中发展模式。    支持分散主义,特别是其中的有机联系城乡的理念
  综上所述,雅各布斯的思想更具针对性和颠覆性,这也意味着其某些观念比较极端片面。相比而言,芒福德的思想要更为完善和缜密(如表3)。实际上,这与二者的专业背景及经历有很大关系。

  4 著作的影响与意义
  两位作者的著作都被人们高度评价,他们在20世纪60年代对美国甚至世界规划思想的转变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包括芒福德、雅各布斯的倡导下,人文关怀逐渐渗透到规划思想中,并唤起全社会的讨论与反思。
  雅各布斯的著作措辞强烈,煽动性强。虽然某些部分有所偏激,但其影响范围较广。它取得了出版发行上的骄人业绩,在普通大众中产生强烈共鸣。同时,这本书的批判性论点对规划界产生很大振动。直到今天,一些著名院校如MIT、哈佛大学等的相关专业仍将这本书列为学生必读书目(方可,章岩,1999)。相比较而言,芒福德的《城市发展史》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与思想、对城市发展的严谨论证和全面认知,为众多专业人士所推崇,被奉为前所未有的巨著。但其影响范围则要稍逊一筹。
  表 4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与《城市发展史》影响与意义的比较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城市发展史》
  影响范围    为广大普通人接受,同时影响专业人士     主要影响高级专业人士
  意义    震撼规划界,成为规划思想变化的转折点    关于城市、文化的杰出学术著作

  5 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与当时的美国相比较,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城市也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方式与美国有很多相似之处,自然也遇到很多相同的问题:城市快速扩张致使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大规模拆旧建新和单一功能的街区导致城市丧失活力,不断扩大的道路尺度为汽车的横行提供了平台,如火如荼的城市美化运动和政绩工程忽视了普通百姓的需求和利益。不仅如此,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使城市不再适宜居住,几乎成为工业时代的殉葬品。另外,我国还面临着美国不曾面对的挑战和威胁:一方面,与美国相比,我国城市普遍历史悠久、积淀丰厚。另一方面,在更为先进的工程技术支持下,城市建设速度与60年代的美国不可同日而语。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及时纠正目前的错误,我国城市的前景将不堪设想。解决问题的捷径就是从美国的历史经验中吸取教训,从正确的思想中汲取精华。笔者认为,这两本书中的核心思想对我国城市建设有着无可估量的借鉴意义,总结为以下四点:
  第一,关注人性,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城市本应是人生活的场所,满足人的需求应作为规划建设的首要出发点。象征权力的轴线,空旷无人的广场或草坪、宽阔无车的“景观”大道,这些毫无实际功用的景观时至今日还在我国城镇中作怪,它们实际上是错误价值观的体现。无论政府、开发商、还是普通百姓,都被这样盲目、功利、浮躁并带有工业时代色彩的价值观所影响。这种情况下,具备专业知识的规划师们,有责任尽已所能正确引导社会意识和观念。不可以仍旧为了意念中的美好蓝图,在图纸上绘制 “美丽整齐”的形式;也不可以沦为政府官员的绘图工具,顺从于错误的长官意识。符合广大百姓切身利益的规划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必将是城市的发展方向。
  第二,尊重自然,致力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态文明逐步取代工业文明的今天,为了短期经济利益而肆意破坏自然资源的做法理应为城市领导者和建设者所唾弃。然而,几乎所有中国城镇的脱贫致富都遵循着对环境“先破坏,后补救”的模式。这不仅危及自然的健康,而且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隐患。国外近两年发生的几次灾难已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1]。人类社会作为自然的产物,不可能脱离自然环境的支持。这样的自然伦理观不仅应该被规划师、领导者们所理解,还应该被社会所广泛认同。在开发建设之前,将有利于维护自然系统完整性的区域保护起来,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另外,忽视城市中的自然环境同样是背离人性的。方便可达的绿地公园是城市生活之余人们修养身心的极佳场所。与城市周边的自然系统联合构建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网络,不仅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自然健康的有效途径,而且可以使人们获得持续的自然服务[2]。
  第三,系统地理解城市机体。城市是复杂的巨系统,大量不确定的偶然因素影响着城市的发展过程。因此,任何单一目标的理性方法、工程技术都无法规划和控制城市。割裂城市机理——机械的功能分区是荒唐的;将城市当作建筑的放大——简单的物质空间规划是幼稚的;追求城市终极目标——理想的蓝图规划更是错误的。正确的规划不应简单地控制城市,而应该引导城市发展,并适应于多变的发展过程。规划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协调多方利益的妥协与辩护过程(俞孔坚,1998);辩护的对象首先是人与自然,其次是各个利益集团,以及城市内部诸多影响要素。
  第四,重视城市与区域的联系。缺少周边乡村和小城镇的支持,作为区域中心的城市不可能健康发展。因此,城镇体系的协调发展是保持区域活力和城市持续繁荣的重要基础。
  以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为目标的新农村建设就是构建城乡和谐关系的重要举措。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大量普通村落的生态及文化特征正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村庄整治运动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片整齐的城市新区和宽阔的柏油马路。应当认识到,我国拥有丰富的乡土景观资源,它们是人类为了生活和生存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俞孔坚 等,2005)。农田水塘、聚落民居、庙寺宗祠这些普通而平凡的乡村景观,与土地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是历经千百年演绎出的人地关系的典范。它们承载着比城市更为丰富的空间模式和文化信息,是广大农民长期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依托。因此,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的初始阶段,应当尤其重视广大农民的需求,保护乡土文化和乡土景观,切不可演化为按照城市模式建设“新农村”。

  注释:
[1] 2004年东南亚海啸、2005年新奥尔良飓风灾难都与人类不适宜的建设有关
[2] 生态基础设施(EI)的概念由俞孔坚等提出,是维护生命土地的安全和健康的关键性空间格局,是城市和居民获得持续的自然服务的基本保障,是城市扩张和土地开发利用不可侵犯的刚性限制

  参考文献
1.金经元.芒福德和他的学术思想.国外城市规划,1995(1):51~55
2.吴良镛.芒福德的学术思想及其对人居环境学建设的启示..城市规划,1996(1):35~41
3.金经元.刘易斯·芒福德——杰出的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家.城市规划,1996(1):44~48
4.方可,章岩.《美国大城市生与死》之魅力缘何经久不衰.国外城市规划, 1999(4)
5.俞孔坚.规划的理性与权威之谬论.规划师,1998(1):104~106
6.黄光宇.城市之魂──纪念刘易斯·芒福德诞辰一百周年.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6(3):1~8
7.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8.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9.牛慧祥.雅各布斯与现代城市的生死.财经时报,2006-05-13
10.俞孔坚,李迪化,刘海龙.“反规划”途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0~21
11.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栾博.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的景观安全格局途径——以马岗村为例.城市规划学刊,2006(5):38~45
12.俞孔坚,王志芳,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华中建筑,2005(4):123~126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