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野草之美

admin 2010-06-01 来源: 网
  所谓“野草之美”,就是回到土地。尊重和善待适应土地和土地上的自然及人文过程,回到完全意义上的土地,而不是片面意义上的,经济意义上的土地。重新认识土地是美的,土地是人类的栖息地,土地是需要科学地解读

  所谓“野草之美”,就是回到土地。尊重和善待适应土地和土地上的自然及人文过程,回到完全意义上的土地,而不是片面意义上的,经济意义上的土地。重新认识土地是美的,土地是人类的栖息地,土地是需要科学地解读和规划设计的生命系统,土地是符号,土地是神。重新回到土地的伦理,认识和善待土地。 
 
  “为什么我的眼常含满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这是艾青的诗,这很平实,是白话文写的,这个诗的感染力是超过任何一首用文言文写的诗,就是因为这么平常。 

  所谓回到完整土地意义上是什么呢?土地至少有五种含义,我们必须回到土地的五种含义来认识: 

  第一个含义,土地是美,土地本身就是美,感觉是美的,让人看到是美的。只要尊重土地了,土地就是美的。 
你看,这是哈尼族村寨的梯田,正在准备申报世界遗产。你可以看到这个梯田是多么的美。为什么?它尊重土地了,它的稻田是按照土地的肌理去设计的,自然就形成了美的景观。所以只要尊重土地了,它肯定能产生美。这是西藏的梯田,也是美的。西藏的青稞地也是美的。哪怕是收割完的稻子它也是很美的。田地是美的,我们需要重新树立起关于土地的审美意识。不能像三毛那样用急于离开农田的态度来看待土地。这个时代是大城市的时代,需要我们重新用审美的态度来认识和对待我们的田地,这样就不至于这么去糟蹋土地了。 

  第二个含义,土地是人的栖居地。它是人的栖居之地,是家园。人总想离开土地,但最终是要回到土地。人跟土地的关系是自从有了人就建立起来的,你必须是以它为家的。如此,我们才可以去理解,为什么在干旱缺水的黄土高原,那些人为什么还世世代代还住在那里;我们也才能理解为什么三峡移民是多么艰难,要哭着离开这块土地。因为土地就是他们的家。所以不是说赔偿给他几万块钱就能解决的,他对土地的这种精神的依托是永远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看看这土地上劳动场景,人跟土地的关系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这是精神的关系。 

  第三,我们必须重新认识的关于土地的含义,土地它是个系统,它是活的。土地不是一头死猪,任人随便切卖,这是五花肉,那是蹄膀肉,不能那么去切割。我们现在对土地的利用,恰恰就用分肉的方式来分块切割这块有机的土地。土地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是有血脉的,是活的系统。所以规划土地的时候,利用土地的时候,一定要把土地的生命系统完整性保留下来。你可以切它的肉,没关系,但切完以后,不能把它给切死了,不能把血脉给断了。所以需要用一个系统的方法和生命的伦理来对待土地。 

  第四,土地是符号,它是历史与人文的书。它是世世代代人留下的遗产,它的一树一石都是符号,需要人去读、去理解。幻灯所显示的是皖南棠樾牌坊群,你可以看到,每一个牌坊,每一块石头都有故事。这是忠、孝、节、义牌坊,这纪念孝子的牌坊讲的是“父母在,不远游”,讲的是一种伦理观,当时的价值观。这个贞洁牌坊讲,丈夫死了,不能再嫁人了,这又是一种价值观。所以说,任何一个留在土地上的,哪怕是一块砖,一块石头,都是符号,就像我们的语言一样,它们都在讲这地方和人民的故事,土地是充满着符号的。 

  这是河北的邯郸。地处平原,大家可以看到一望无际好像平原就没有什么符号,就没有历史,看不出来什么。有一次我去做设计,在邯郸,我也苦恼,这个土地这么平坦,好像没什么东西嘛。后来我就搬出宾馆,晚上露宿在赵武灵王的台上,荒郊野岭。露宿一个晚上以后,第二天我五点钟起来,我的眼前就大不一样了。我看到了朦朦胧胧中一个个起伏的土堆,土堆是当年赵国王城的城墙。你可以看到,一个原来是城门的土堆还在,这个土城隐约可辨。这条古道本来是赵武灵王率千军万马出兵去打仗的一条大道,现在变成了下陷的一条河沟:三千年的古道走成了河了。填掉它行不行,当然很容易,但是填掉了它就填掉了这段历史在大地上的印记。这么一点简简单单的坑坑洼洼,实际上是土地在讲故事。不久,看到朦朦胧胧的有一群人来耕作了。前面是大人拉着犁,后面是小孩在播种。这个景象,我突然想到2700年之前,甚至7000年以前,人们就用同样的方式在耕种这块土地。邯郸一带是粟的发源地,种粟的方式似乎一直都没有变过,5000年、7000年、也许1000年都没变过,还是这种方式。这10000年的粟垄连着天。这是历史延续在土地上的一种符号,一种记忆。所以土地是符号,需要我们去读、去解读这个符号。如果推土机开来了,这全都没了。 

  土地的第五个含义,土地是神。任何一个人肯定需要一种信仰。信仰天主教也好,信仰基督教也好,信仰佛教也好,但土地是谁都必须要信的。土地是神,我把它作为我们每个人需要寄托的对象。什么是神呢?神就是人以之为寄托、为依赖的东西。我们曾经、今后还需要用对待神的方式来对待土地,敬畏它、善待它。这是西藏,我曾遇到的两个喇嘛,他们要五体投地、爬六个月甚至爬一年从西藏的边缘爬到拉萨的大昭寺去朝拜。每走一步,都将五体投地,贴近土地,沿路的一个个玛尼堆在标识着路途的远近和方向。再看这幅画,这是个在西藏民族中流传了1000多年的关于青藏高原大地魔女的故事。每个寺庙都在她的关节上,这就是人跟土地的这种关系,土地神的关系。 

  中国汉民族的风水观念更反映了人与土地之神的关系,几千年来这风水的模式: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都是神啊,神化了的山水。朱雀是个神,南方的神,玄武是北方的神,青龙是东边的神,白虎是西边的神。所有的寺庙,所有的县衙,甚至北京的首都的选址都跟国家的龙、州府的龙、大地的龙脉、大地的血脉连在一起啊。这时候才会有国家和州府衙门的所谓法定地位啊。为什么古代皇帝尽管有无限的权力,但还是只称天子啊?他是天地的儿子,他必须跟天地建立一种联系,建立一种关系,否则就没有法定的位置,人家是不承认你的。所以说人跟土地的关系应该重新建立起来,建立人地关系的和谐。你可以看到一个村庄,这是广东的一个普通的村庄,背靠的是一个山崖,是一个风水林。前面是一个平原和一个案山。这是北京十三陵,每一个明皇帝陵都是靠着山啊。我们且不说它是什么封建迷信,它的背后是什么,背后就是人必须依赖于土地,必须依赖于它的土地来建立自我,没有土地,没有跟土地的这种关系,我们的地位,人的位置是不存在的。所以说我们的先人要想方设法把土地神化,并建立人跟土地这种依赖的关系。 

  看这张幻灯,这是我自己的老家,我父亲每年春节一定要祭拜土地,从小我就跟他祭拜土地。再看这张幻灯,这是我到太行山考察,可以看到,太行山很贫穷啊。房子都是石头垒的,屋顶也是石板的,但是娘儿俩日子过的非常愉快。你看他们充满着喜乐的笑容,我看比我们城市人笑的还灿烂。为什么?她背后有一个土地爷,她知道她春天种下的一颗玉米秋天会长出玉米穗来。种下一粒,它可以长出一百、一千粒,所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棵子”,土地会报答他的艰辛。所以说她充满着喜悦,这喜悦来自精神的寄托,来自对土地的寄托。 

  因此土地需要人去读啊,去品味,去体验。正如读一首诗,品味一幅画,体验过去与现在的生活。因此土地需要人去关爱去呵护,就象关爱自己和爱人,这就是关于土地的态度。当然土地也需要去设计、去改造、去管理以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这是关于土地的设计。 

  关于土地的设计,国际上专门有一门学科,叫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更确切地说是“土地设计学”。景观设计学就是土地的分析、规划、设计、改造、保护、管理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我们国家连这个学科现在都还没有正式在教育部门设立。我们这几年来一直在争取设立这个学科,但现行的教育体系,很难突破,要去新设这么一个学科太困难了。目前我们的教育体制中尚只有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国际上,人居环境的设计学科由建筑学、景观设计学和城市规划学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所构成,而我们是三缺一的,关键在于缺乏对土地的设计。因为没有这个学科体系,我们就没有这样的人才来科学地建立人跟土地的和谐关系。我们培养了许多工程师,都只知道工程的处理,只知道防洪用防洪的工程,只知道发电用的水利工程师,只知道盖房子的土木工程师,但就不知道这房子应该怎么盖在土地上,就不知道防洪可以用土地上的整个湿地系统来解决。因为缺乏这么一个土地设计的学科体系,我们直到现在都还没有完整的这么一套人马能担当我刚才所描述的人地关系的协调重任。所以在座的部长如果谁是教育部的,我是衷心希望能推动这个学科的尽快建立,否则我们国家还处在这样一种不知道综合、科学地处理土地问题的状态,所要培养的人才叫做景观设计师,或土地设计师。他的终身目标就是实现人—建筑—城市以及人的一切活动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使我们的生活具有意义,这个意义就是“天地-人-神”的和谐。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