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考察纪行之一 初到大阪印象
admin
2010-04-29
来源:
网
大学毕业我就在设计院从事建筑与规划设计工作,主要是纺织行业的建设项目,从小的缫丝厂、纺织厂到大型化纤项目。纺织企业需要耗费大量资源,排放大量废水、废气、废渣,尤其是化纤项目。越是污染严重的企业,越是要选在青山绿水为背景,能获取优质水源,利于污水的排放,交通还要便利的地方。2003年正当中央政府退耕还林退田还湖之际,我们仍以降低环保门槛为利诱,引进新加坡赛德利化学纤维公司,削平鄱阳湖边的山头填湖,用最快的设计和建设速度让外商盈利,以吸引更多的外企进驻。当看到施工现场时我感到震惊,为了蝇头小利,竟然如此疯狂践
大学毕业我就在设计院从事建筑与规划设计工作,主要是纺织行业的建设项目,从小的缫丝厂、纺织厂到大型化纤项目。纺织企业需要耗费大量资源,排放大量废水、废气、废渣,尤其是化纤项目。越是污染严重的企业,越是要选在青山绿水为背景,能获取优质水源,利于污水的排放,交通还要便利的地方。2003年正当中央政府退耕还林退田还湖之际,我们仍以降低环保门槛为利诱,引进新加坡赛德利化学纤维公司,削平鄱阳湖边的山头填湖,用最快的设计和建设速度让外商盈利,以吸引更多的外企进驻。当看到施工现场时我感到震惊,为了蝇头小利,竟然如此疯狂践踏自然生命!虽然知道以一介草民的忧愤抗议丝毫撼动不了“发展”这个硬道理,但从此无法认同我工作的价值,不再认为自己的劳动是在创造社会财富,选择逃离又爱又恨勤奋工作了18个年头的岗位。然而时至今日,世界各地化纤生产纷纷迁往中国,鄱阳湖周边已然形成化纤产业集群,向世界供应化纤原料。
正当我彷徨迷茫之际,从建筑学报上读到俞孔坚教授与中山岐江公园的文章,第一次看到中国大地上还有这样神奇的设计创造,中国也有这样的设计大师。如同在黑暗中看到一线光明,此后开始关注北大景观设计学教育,多次来北大学习培训。经过这些年的学习我才了解到,原来人类的建筑行为,是可以找到科学的设计之道,以解决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问题。
决定参加这次日本考察,也是缘于在北大景观教育培训课上,为日本景观设计大师户田芳树所感动。在了解了他面对的是从事景观教学工作的老师后,略略思忖了一下开始了演讲。大师的眼神显得谦逊而祥和,语言质朴而厚重。他说相对于我们这些老师来说,他不是一个职业的老师,像他这样子成为景观教育的师者,可能在日本也是最后一个了。他是自己亲自搬石头挖泥土建园子而成为景观设计师的,然后又走进大学一边当老师一边建园子。所以他有一个体会,就是要教学生懂得体验和学会感动。他仍就是亲自带领学生搬石头挖泥土建园子,教学生从劳动体验中学会观察和感动。接着他放自己作品的幻灯片,有一幅是冬日草木凋敝披上白雪的庭院,竟然有一番清雅的中国水墨画意境。接着他还展示了带学生感受事物的场景,指出一些容易忽视的细节。然后他还介绍了现在日本的景观设计师在思考些什么,他又在干些什么。感触特别深的是日本景观设计师利用雨水,为小学生体验农耕在建筑屋顶上设计建造稻田景观。我相信在座的老师没有一个不反思自己所受的教育以及自己是如何教学生的。此后,对日本和日本民族有了一些好奇,也有了一些敬意。
日本只是太平洋上诸多岛屿组成的国家,我天朝泱泱大国早就送之以弹丸之地的称谓,国土面积仅30几万平方公里,1亿2千多万人口,人口密度是中国的3倍,森林面积达到68%以上。据说全境崎岖多山,地形破碎,平原面积少,资源贫乏,但却有着世界最多最精良的制造业。日本人到底是如何安排其有限的空间资源?世界经济强国是个什么样子?好奇促使我决定参加这次的景观考察之旅。
中日两国虽说是一衣带水,没想到第一次出国旅行,行程是这么短,两个多小时就要降落大阪关西机场。下午两点多,飞机从北京机场腾空而起,离早春尚未复苏的陆地越来越远,跃入茫茫云层飞行了一段时间,就看到薄薄的云层下面蓝色的大海。离开的应该是中国的黄海,掠过的应该是日本海,绕到诸岛的东南海岸,然后接近的就是大阪湾海岸线了。飞机渐飞渐低,海岸线呈现出完全异样的呈规则的几何图形,是一块块大小不同的矩形平台伸向海面,这才意识到那就是所谓的人造陆地。以前听说日本人拿中国的煤去填海,我觉得很荒唐将信将疑。难道中国人用血汗眼泪换来的煤,运到日本就溅到只配填海?可看到眼下的情景我恍然大悟,原来日本人向海洋要地,用钢筋混凝土在海底铸造成箱型基础,箱形基础的顶面就是我们看到的一块块矩形陆地了。那么,从中国源源不断运来的煤肯定是储藏在这些巨大的海底箱子里。心中不免有些怅然失落,但也有些感佩,果然是智慧的民族,他们懂得什么是有价值的需要珍藏,又能够创造出这样的人工奇迹。
遥想当年,改革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主动打开封闭几十年的国门,向日本借的第一笔贷款不是用来补充当时的政府财政,也没有用来购买先进武器装备,而是修建了山东海湾的十几处港口,把兖州的优质煤炭卖往日本。后来,不断运往日本的就不光是煤,中国地底下埋藏的很多东西日本人都爱收藏,诸如用来做陶瓷的白色泥土,整个整个矿要下来运往日本,更不必说其他的矿产资源了。如果地球家园的成员能共享地球资源,互通有无,世界也就无战争之虞,这是中国伟大政治家的智慧和韬略。从此我们也赢得了专心致志谋发展的和平时间,中国经济有了30多年的长足发展,一改积贫积弱的历史,也才有了今天我们这些普通人也能出得国门观光考察。
关西国际机场就建造在伸向大海的巨大的钢筋混凝土平台上,以3750米长的双层桁架结构跨海大桥与大阪相连。大桥下面一层是复线铁路,桁架作为夹层,是供应这座人工岛的水电油气等管线的走廊,上面一层是快速车道。所以路面很高,坐在大巴里可以俯视海面,接近大阪市区,也了然万家灯火景观。夜色朦胧中,似乎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并非高楼林立,高的反而是黑黝黝的山。山窝窝里密密地铺满了低矮的建筑,那个密那个满,简直太壮观了,车里的人无不发出“哇”的惊叹声。不知道大家是感到不可思议,还是感到奇怪,反正是在中国从未见识过的景观。深入大阪市区,街道静谧安详,不见行人如织,也没有车马喧嚣,如果不是导游告诉我们放好行李下来吃晚饭,还以为已经是深夜了呢。初入大阪之印像,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临行之前,大家也都上网查看过有关日本的各方面信息,对旅馆房间的小是有心理准备的。导游也在下车前给我们打预防针:“虽说是4星级宾馆,但日本空间资源紧缺,房间比较小”。一进房间,大家感觉还是超乎想象,深刻体会到日本确实是资源贫乏的国家。
哈!大阪,并非想象中的繁华大都市。
正当我彷徨迷茫之际,从建筑学报上读到俞孔坚教授与中山岐江公园的文章,第一次看到中国大地上还有这样神奇的设计创造,中国也有这样的设计大师。如同在黑暗中看到一线光明,此后开始关注北大景观设计学教育,多次来北大学习培训。经过这些年的学习我才了解到,原来人类的建筑行为,是可以找到科学的设计之道,以解决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问题。
决定参加这次日本考察,也是缘于在北大景观教育培训课上,为日本景观设计大师户田芳树所感动。在了解了他面对的是从事景观教学工作的老师后,略略思忖了一下开始了演讲。大师的眼神显得谦逊而祥和,语言质朴而厚重。他说相对于我们这些老师来说,他不是一个职业的老师,像他这样子成为景观教育的师者,可能在日本也是最后一个了。他是自己亲自搬石头挖泥土建园子而成为景观设计师的,然后又走进大学一边当老师一边建园子。所以他有一个体会,就是要教学生懂得体验和学会感动。他仍就是亲自带领学生搬石头挖泥土建园子,教学生从劳动体验中学会观察和感动。接着他放自己作品的幻灯片,有一幅是冬日草木凋敝披上白雪的庭院,竟然有一番清雅的中国水墨画意境。接着他还展示了带学生感受事物的场景,指出一些容易忽视的细节。然后他还介绍了现在日本的景观设计师在思考些什么,他又在干些什么。感触特别深的是日本景观设计师利用雨水,为小学生体验农耕在建筑屋顶上设计建造稻田景观。我相信在座的老师没有一个不反思自己所受的教育以及自己是如何教学生的。此后,对日本和日本民族有了一些好奇,也有了一些敬意。
日本只是太平洋上诸多岛屿组成的国家,我天朝泱泱大国早就送之以弹丸之地的称谓,国土面积仅30几万平方公里,1亿2千多万人口,人口密度是中国的3倍,森林面积达到68%以上。据说全境崎岖多山,地形破碎,平原面积少,资源贫乏,但却有着世界最多最精良的制造业。日本人到底是如何安排其有限的空间资源?世界经济强国是个什么样子?好奇促使我决定参加这次的景观考察之旅。
中日两国虽说是一衣带水,没想到第一次出国旅行,行程是这么短,两个多小时就要降落大阪关西机场。下午两点多,飞机从北京机场腾空而起,离早春尚未复苏的陆地越来越远,跃入茫茫云层飞行了一段时间,就看到薄薄的云层下面蓝色的大海。离开的应该是中国的黄海,掠过的应该是日本海,绕到诸岛的东南海岸,然后接近的就是大阪湾海岸线了。飞机渐飞渐低,海岸线呈现出完全异样的呈规则的几何图形,是一块块大小不同的矩形平台伸向海面,这才意识到那就是所谓的人造陆地。以前听说日本人拿中国的煤去填海,我觉得很荒唐将信将疑。难道中国人用血汗眼泪换来的煤,运到日本就溅到只配填海?可看到眼下的情景我恍然大悟,原来日本人向海洋要地,用钢筋混凝土在海底铸造成箱型基础,箱形基础的顶面就是我们看到的一块块矩形陆地了。那么,从中国源源不断运来的煤肯定是储藏在这些巨大的海底箱子里。心中不免有些怅然失落,但也有些感佩,果然是智慧的民族,他们懂得什么是有价值的需要珍藏,又能够创造出这样的人工奇迹。
遥想当年,改革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主动打开封闭几十年的国门,向日本借的第一笔贷款不是用来补充当时的政府财政,也没有用来购买先进武器装备,而是修建了山东海湾的十几处港口,把兖州的优质煤炭卖往日本。后来,不断运往日本的就不光是煤,中国地底下埋藏的很多东西日本人都爱收藏,诸如用来做陶瓷的白色泥土,整个整个矿要下来运往日本,更不必说其他的矿产资源了。如果地球家园的成员能共享地球资源,互通有无,世界也就无战争之虞,这是中国伟大政治家的智慧和韬略。从此我们也赢得了专心致志谋发展的和平时间,中国经济有了30多年的长足发展,一改积贫积弱的历史,也才有了今天我们这些普通人也能出得国门观光考察。
关西国际机场就建造在伸向大海的巨大的钢筋混凝土平台上,以3750米长的双层桁架结构跨海大桥与大阪相连。大桥下面一层是复线铁路,桁架作为夹层,是供应这座人工岛的水电油气等管线的走廊,上面一层是快速车道。所以路面很高,坐在大巴里可以俯视海面,接近大阪市区,也了然万家灯火景观。夜色朦胧中,似乎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并非高楼林立,高的反而是黑黝黝的山。山窝窝里密密地铺满了低矮的建筑,那个密那个满,简直太壮观了,车里的人无不发出“哇”的惊叹声。不知道大家是感到不可思议,还是感到奇怪,反正是在中国从未见识过的景观。深入大阪市区,街道静谧安详,不见行人如织,也没有车马喧嚣,如果不是导游告诉我们放好行李下来吃晚饭,还以为已经是深夜了呢。初入大阪之印像,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临行之前,大家也都上网查看过有关日本的各方面信息,对旅馆房间的小是有心理准备的。导游也在下车前给我们打预防针:“虽说是4星级宾馆,但日本空间资源紧缺,房间比较小”。一进房间,大家感觉还是超乎想象,深刻体会到日本确实是资源贫乏的国家。
哈!大阪,并非想象中的繁华大都市。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