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LA Frontiers青年学术沙龙回顾

景观设计学 2021-12-30 来源: 网
原创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中英文)期刊(简称LA Frontiers)始终关注景观设计相关学科的前沿研究领域,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规划设计”“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修复”“城市更新与乡村发展”“设计正义和人类福祉”“教学、设计研究与跨学科理论及方法”五大长期关注学术方向,编辑部将不定期举办LA Frontiers青年学术沙龙。

2021年12月17日上午,《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期刊(以下简称LA Frontiers)在线上成功举办了LA Frontiers青年学术沙龙。沙龙邀请了10位思想活跃、研究扎实的中青年学者就最新研究心得进行分享,推进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之间、多个交叉学科之间的交流。


微信图片_20211230104621.gif


▼ 沙龙视频



01/数据与交互

分享嘉宾:陈斌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 助理教授

主要从事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时空数据挖掘,及其在城市环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现已发表SCI论文40余篇,包括Science, PNAS, Science Advances, RSE, ISPRS P&RS, EI, IEEE TGRS等,担任Remote Sensing in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副主编,Remote Sensing和Land期刊的客座编辑,及20余本SCI期刊的审稿人。曾获李小文遥感科学青年奖、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最佳青年作者奖、美国地理学家协会(AAG)遥感Early Career Award、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Distinguished Postdoctoral Award、香港大学HKU-100 Scholar Award等。


未标题-10.jpg


基于城市环境健康研究的数据和技术,可以通过多元的数据模型融合,最大化地利用现有的地理遥感空间大数据以支持环境量化的研究,加深对自然环境、城市环境变化的认识。在具体案例中,发现量化人群活动或流动的特征有利于理解并研究城市环境与公共健康。研究关键词:遥感、社会大数据、人群动态、环境变化、空气污染、绿地暴露。

微信图片_20220104103832.jpg

▲ 城市环境与人群活动之间的交互及数据来源



02 /能源与环境 

分享嘉宾:刘耕源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教授

刘耕源教授长期致力于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城市蓝绿基础设施能-水-食物耦合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多项国家级城市生态相关课题研究,在PNAS, Cell子刊,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等期刊发表相关领域SCI论文100余篇,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自然科学二等奖。

他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环境领域),并担任Frontiers Sustainable Cities副主编,《中国环境管理》等多个期刊编委。

近期研究的三个方向:城市尺度上的能源、水、食物流的分析和环境影响等;社区尺度的蓝绿基础设施研究;家庭尺度上的基本调控单元研究。


未标题-1.jpg



分享嘉宾:何钢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技术与社会系 助理教授

何钢老师的研究方向为能源与气候变化政策,对能源系统规划、能源环境影响、低碳城市发展、能源与气候国际合作等领域有深入研究和超过十年的行业经验。


未标题-2.jpg


从能源部门、低碳城市、研究模型三个部分进行介绍电力行业的低碳转型。


微信图片_20220104104113.jpg

▲ 清洁能源思维导图



03/声景 

分享嘉宾: 刘江

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教授

刘江教授已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项。在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Urban Forestry and Urban Greening,Building and Environment,《中国园林》《城市规划》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SCI/SSCI论文累积影响因子超过30,是多篇国际、国内核心杂志的通讯审稿人。


未标题-3.jpg


声景是景观的声学属性,良好的声景对提升居民的景观体验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公园、城市多功能区、历史街区等多种类型的城市开放空间中,声景与景观体验的关系探讨十分重要。声景具备多维度的营造潜力与价值,并能与景观规划设计结合形成有效途径。


微信图片_20220104105622.png

▲ 景观与声景的定义



04 / 跨学科学习 

分享嘉宾: 王思思

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副教授

王思思老师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2项,局级课题2项,横向课题4项,并参与完成国际合作及各类示范工程与规划设计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2部、译著3部,发表核心期刊、SCI/SSCI论文30余篇。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项,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1项。

她在城市绿地雨洪控制利用领域形成了研究特色和学术积累。参编《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试行)》《公园设计规范》《海绵城市评价标准》等规范导则,参与北京、青岛等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城市技术咨询工作。


未标题-4.jpg


从风景园林学科跨越到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意味着多种转变,包括研究对象、研究尺度、研究范式等的转变,这会给跨学科的研究者多样的机遇与挑战。


微信图片_20220104105744.png

▲跨学科学习的机遇与挑战



分享嘉宾:罗巧灵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教授

罗巧灵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土空间与城乡规划、生态系统服务、城市生态保护规划与管理、数字景观生态规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湖北省社科基金1项,重大生产实践项目30余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0项。在行业权威SCI期刊JCLP、Ecological Indicators、RCR、STOTEN、《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中国园林》等表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

从城市规划跨行到风景园林学科,逐渐由目标导向的设计思维转为结果导向的科研思维,交叉学科不同思维的碰撞可以产生出创新的研究思路。



未标题-8.jpg



05/浅山地区的机遇 

分享嘉宾:李正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副教授

李正老师持续关注城市化背景下的浅山区可持续发展路径,从文化景观变迁、土地开发管控、社会治理模式等角度开展国内外城市山地案例研究,在Landscape Research、《景观设计学》《中国园林》《风景园林》《园林》等国内外行业权威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他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绘图学的北京小西山道路文化景观遗产的分类、评价和管理研究”等多项纵向项目,主持和参与完成的横向项目荣获IFLA ASIA-PAC LA Awards、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学技术奖、梁希科学技术奖、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技术奖等多个奖项,并担任多个期刊的编委、编辑和审稿人。

浅山地区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生态、景观破坏及地质灾害等问题,所以往往需要能在各利益主体之间建立灵活低成本的协调机制,才能更好的促进山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未标题-5.jpg



06/暴露生态学研究范式

分享嘉宾:余兆武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研究员

余兆武老师主要从事城市生态学、暴露生态学、城市气候与环境遥感相关研究。上海市浦江学者、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人。

他以第一/通讯作者在生态学/地学领域国际主流SCI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3篇为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数据库ESI高被引论文。截止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复旦大学海外引进人才基金等 10余项,同时参与欧盟Horizon 2020,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等多项。


未标题-6.jpg


生态暴露即为个体或群体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接触量(包括时间与强度等),狭义的“生态暴露”主要关注于人类居民与各类生态系统的接触量。暴露生态学是研究个体或群体与自然生态系统接触(暴露)相互交互过程及机制,探索造成健康效应的原因与机理,以达到增进生物体(人类)健康与福祉的科学,并从“主体–客体–虚拟–现实”四个界面上构建了暴露生态学基本的理论框架。


微信图片_20220104110851.png

▲ 暴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



07/公共健康

分享嘉宾:钟乐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 副教授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学传播专家,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专委会委员、风景名胜专委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研究 2020-2021》课题“风景园林与健康生活”子专题牵头人。参编《国家公园设立标准》《风景名胜区术语标准》《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与评价标准》等标准、规范。在《中国园林》《风景园林》《国际城市规划》《生态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参著《中国国家公园规划编制指南研究》。他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中国工程院的政策咨询项目 6 项。


未标题-9.jpg


近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风景名城的公共健康,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的体制机制设计,绿色基础设施和城市的相关性及治理研究。


微信图片_20220104111625.png

▲ 公共健康领域的相关研究方向



08/ 理论研究与期刊发展

期刊应为创新、大胆的观点的文章创建栏目,成为一个包容性的、百家争鸣的交流平台。其次,面对内卷化的行业现状,期刊需要提升稿源质量并合理分配工作。向国际化、英文化期刊转型时,在不同阶段,期刊将面临不同的问题,要依此设定符合不同中英文数据库评价指标的目标,同时也不忘坚守服务学术理想的初心。

—— 刘耕源,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教授


基于作者和审稿人的不同视角,期刊形成社区感是吸引优质稿源的关键,而社区感的实现需要期刊提供更好的平台服务。

—— 何 刚,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技术与社会系 助理教授


一方面,研究者发表的论文应及时响应国家重大事件,或在高屋建瓴的前沿领域,抑或是基于研究成果或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期刊应加快对重点主题文章的审核与处理,对文章质量严格把关,打造一个青年学者学术交流的平台。

——王思思,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副教授


科研人员应脚踏实地地成长,要耐得住寂寞。期刊也应明确自身的服务对象,平衡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并努力为学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罗巧灵,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教授


所有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都是综合性的,是从消极被动到主动干预的过程。实证性的研究常需要提出导则或导向,抑或是设计、规划类的建议和对策,即主动干预的过程。风景园林学科的核心在于落地性,研究者需牢记中国园林“有法无式”,不畏困难,讲述中国的景观故事。

——朱 逊,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

微信图片_20220104112052.png

▲ 对期刊的研究展望


当前年轻学者在学术写作时常出现问题:一是会忽视已有研究和国家热点的耦合性,而本末倒置地片面追求开拓新领域新研究;二是在研究目的不明确的情况下追求新的研究模型研究方法;三是文章的创新性不足或盲目追求颠覆性创新。

——钟乐,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 副教授

微信图片_20220104112224.png

▲ 研究选题的不足、表现和可能对策


编辑 | 张晨希,佘依爽


注:本文由作者及来源机构授权景观设计学前沿发布,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任何文种在其他印刷版、网络版等媒介发表,如有违反,本刊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若有转载,请后台回复关键词“转载”联系授权。

打赏
  • 给Ta打个赏

0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