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NbS最佳实践 | 武汉长江主轴滨水公园

2023-09-26 来源: 网
原创
通过对16km长的滨水景观的重新规划,武汉正在实现与季节性洪水的共生,并塑造了依托洪水创建公共空间的新范例。

文中配图-2023-0605-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项目合集.jpg


引 言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指保护、可持续管理和恢复自然的及经改变的生态系统的行动,这些行动能够有效地、适应性地应对社会挑战,并为人类福祉和生物多样性提供惠益。NbS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中国“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等理念相契合,为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切实路径。

202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提出了NbS八大准则及28项指标,倡导依靠自然的力量和基于生态系统的方法,应对防灾减灾、粮食安全、水安全和生态系统退化等社会挑战。在202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上,“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将NbS纳入了行动目标。此外,许多国家已经将NbS纳入应对气候挑战、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包容性和福祉正义等战略计划中,NbS已成为全球社会对当下环境危机的响应措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此背景下, 推出NbS最佳实践(Nature-based Solutions Best Practices)专题。这些案例聚焦全球人居环境的优化及可持续发展,为共建美好宜居的韧性家园积累了具有广泛借鉴意义的实践经验。



顺水而为:武汉长江主轴滨水公园

Forged by Floods: Wuhan Yangtze Riverfront Park


论文信息

DOI:10.15302/J-LAF-1-040016


作 者

迈克尔·格罗福

美国注册景观设计师,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会员,Sasaki董事及景观、市政工程与生态主席

张韬

美国注册景观设计师,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会员,绿色建筑认证专家,SITES认证专家,Sasaki董事及设计主席


摘 要

中国武汉长江主轴滨水公园项目的演变凸显了全世界众多滨水城市共同面临的复杂问题:城市化、发展、韧性危机和生态退化。这一项目也强调了在解决所有这些经常冲突的问题时,公共空间为何能成为关键的突破口。

通过对16km长的滨水景观的重新规划,武汉正在实现与季节性洪水的共生,并塑造了依托洪水创建公共空间的新范例。这种与自然协作而非对抗的策略让使用者能够了解和欣赏复杂的河流动态。长江主轴滨水公园的规划方案旨在利用自然过程的力量来培育丰富的区域生态、提升生态系统服务、提高公众健康和增加休闲设施。

基于广泛的公众参与过程和众源数据,重新设计的公园保护了沿河分布的象征着武汉工业遗产和城市历史的工业基础设施及其他元素,强化了这座城市的文化身份。升级后的长江主轴滨水公园力求打造一个具有社会包容性、文化特性和生态价值的滨水空间,并展现武汉这座真正与水共生的城市的独特魅力。


基本信息

项目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项目面积:503hm2

项目委托: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

景观设计:Sasaki

首席设计师:迈克尔·格罗福、张韬

设计团队:薛铭仁、崔沐晗、Ponnapa Prakkamakul、杨兰慕之、杜翛然、赵欣、石玥、冯鸽

设计时间:2017年

所获奖项:2020年ASLA波士顿分会分析与规划类荣誉奖

微信截图_20230926145143.jpg


项目背景和问题

自人类文明伊始,流经中国五分之一陆地的长江就被喻为哺育了中国历史、文化和经济的母亲河。然而数千年来,破坏性洪水的频发也不断警示沿岸居民和城市,江水的威力不容小觑。近几十年来,依靠工程技术的巨大进步,人们在上游修筑堤坝、加高堤防,降低了毁灭性洪水事件的风险,提高了滨水地区的安全性。然而气候变化却不断以更为严重的破坏性后果挑战着“工程加固即可高枕无忧”的观念。持续的洪水事件表明,这条江水是不可“驯服”的,因此应当采取更多与自然协作的新策略,而非与之对抗。

1800多年来,武汉的地方文化始终与长江密不可分。随着武汉的前身即武昌和汉阳在地势较高处建立起古代聚居地,长江便开始滋养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并为其提供了可抵御外来入侵的天然屏障。武汉人民依水而居,靠江饮水,并利用肥沃的沉积江滩进行耕种,同时开展商贸活动,城市日渐繁荣,工业也得以发展。不过,与这些福祉相伴而来的还有破坏性洪水等自然灾害——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汉市与河流所形成的共生关系在工业化、快速城镇化和堤防的不断加高中被阻断。一个多世纪的工业发展和城市扩张使滨水地区的环境状况不断恶化,不仅切断了人们与河流的联系,也破坏了自然栖息地,加剧了水体污染。

近年来,武汉与长江不断走向和解,一座沿防洪堤而建的传统滨水公园取代了原本废弃的工业设施。在三层防洪堤的保护下,动态变化的河漫滩演变成了一处公共空间。由于不断受到水位涨落的影响(落差最大可达7m),公园的面貌和使用者的景观体验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在武汉,江水与陆地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或屏障,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不断演变的边界。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上学的孩童争相跨过露出水面的高地,嬉游其间;抑或全家出动,在被水淹没的公园中踩水或套着游泳圈戏水,享受美好时光。无论是在遥远的过去还是现在,与其他许多城市相比,“与江共生”都已成为武汉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这处备受欢迎的滨水空间当前也存在着诸多隐患。正由于与长江共生的生活模式早已根植于武汉的文化中,即使洪涝频发,人们仍会时常前往滨水公园,而这恰恰会让他们面临感染血吸虫病(由寄生性扁形虫引起)等介水性疫源性疾病的危险。这种血管性疾病对长江中游湿地和湖泊区域的人类和牲畜构成了重大健康威胁。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武汉逐渐成为中国的科技、教育和创新中心之一,土地价格也一路飙升。城市发展的压力与公众对开放空间的需求的冲突日益加剧,但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却在不断减少。在这样的力量拉锯中,出于安全考虑,处于洪泛区的滨水公园未被开发,得以幸存。

另一方面,除了防洪堤以外,公园单调的滩涂景观看起来贫瘠无趣,尽管未能有效吸引沿河投资,但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此公园才得以在如火如荼的城镇化浪潮中幸存。事实上,这些滩涂既能为候鸟提供觅食场所,也能为鱼类提供产卵栖息地,在支持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滩涂也是世界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由于上游大坝的修建,长江的泥沙流通量在过去40年里下降了至少70%,严重威胁着这个重要的生态系统。同时,目前江边的沼泽地也仅以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丛为主,而这一区域本应拥有非常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上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滨水地区的公众健康与滨水景观的生态完整性。

微信截图_20230926145301.jpg

现状:当前的滨水公园以重要基础设施和高筑的堤防为主,单调的铺装、缺乏文化底蕴的规划、有限的生态效益难以为人们带来丰富的游乐体验。 © Sasaki

武汉现有的滨水空间多数为工业遗迹,且都很不起眼。这种滨水景观只能从摩天大楼上远眺,空间体验较差。在过去,城市主要沿着长江两岸线性扩张,缺乏能够将人们(尤其是那些在长江边上就近工作或务工的人群)引导至江边的街道——工业化的影响延伸至江岸,城市内部和江水之间并无明确联系。可见,滨水区缺少一个宏观的景观框架来凸显长江的重要性,同时创造可供人们来江边休憩的开放空间。尽管长江沿岸的大部分重工业设施都已迁离,但滨水公园内部的68座标志性码头和趸船均被保留了下来。其他遗迹包括废弃的桥梁、城墙和那些建于20世纪早期的陈旧基础设施——当时的火车车厢会被装载到趸船上,顺江转运至下游。除了一些仍被用作“浮动式社区花园”的趸船外,滨水公园的很多区域都已废弃,但其中多样的工业遗迹仍呈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开发潜力。

当前,中国的规划设计过程往往缺少公众参与。虽然武汉的公园总是挤满了人,看似都已被充分利用,但周边社区的居民乃至武汉其他区域的市民对公园的未来期许却无从知晓。与此同时,中国快速发展的社交媒体平台为倾听武汉市民的心声提供了宝贵机遇。当前,中国网民的数量激增至8.55亿,其中98%的用户可通过移动设备访问互联网。前所未有的开源众源数据和有效反馈激发了中国规划和设计创新的巨大潜力。


设计策略

2017年,在武汉市国土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的长江主轴总体规划设计国际方案招标中,Sasaki凭借对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态的深入理解,以及多学科的协作设计方法而胜出,得以为这一16km长的滨江地带进行城市设计和景观规划。

微信截图_20230926145323.jpg

总体规划平面图 © Sasaki

2.1 与洪水共生

人们通常将“韧性”(resilience)理解为借助人工手段来应对强大的自然力量——与自然抗争,而非拥抱自然。然而,武汉长江主轴滨水公园改造项目却旨在与自然协作,而非对抗。重新构想的公园设计突出了这座城市颇具标志性的江岸工业遗产,通过全新的设计空间保障了人们与自然江水互动的安全性。考虑到季节性洪水是长江自然水文过程的一部分,公园的规划顺应了江水的季节性涨落。此时的公园不再仅仅是一条简单的滨江长廊,还结合滨江建筑、街道、堤岸、港口与桥梁及河岸线,提供了多层次的空间体验。频发的洪水反而成为了公园内场所营造的重要依托,公共艺术和教育展览凸显了长江时刻不停变化的起落。所有这些设计元素都促使公园使用者去了解并欣赏自然力量,同时感受武汉数个世纪以来与长江共生的遗产景观。

微信截图_20230926145356.jpg

多样的滨水条件,划分为5个关键功能分区 © Sasaki

与洪水共生的灵活空间 © Sasaki

2.2 提高生态系统服务

通过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对堤坝进行策略性改造,重新规划后的公园能够消纳更加频发却可控的洪水,以为场地补充营养丰富的沉积物、培育上百公顷的滩涂。适当的疏浚作业能够帮助场地构建不同的微环境,形成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从长满挺水植物的沼泽到河岸湿地,再到牛轭湖,微妙的地形变化和水位波动孕育着复杂的植被群落。通过精巧的地形设计,公园在中高水位时可形成数条蜿蜒的次级河流,既可为野生水生动物提供迁徙廊道,也能让皮划艇安全通过——即使长江干流咆哮不止,高高的沼泽草丛中也能保有一片静谧之地。在旱季,这些河床又可作为非常规通道供人们在茂密的草丛中穿行、探索。在开阔的沼泽地里,供龟类歇憩的原木、供鱼类栖息的水下构筑物及供水禽筑巢的平台等景观要素为那些喜欢开阔生境的物种提供了栖息之所,而树林里隐蔽的观鸟台则为野生动物爱好者提供了学习机会。

微信截图_20230926150009.jpg

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 © Sasaki

微信截图_20230926150029.jpg

增强河流的生态功能 © Sasaki

休闲空间的设置为长江流域重要野生动物预留了物种传播/繁衍空间。洪泛时,部分休闲空间会暂时隐入江中,成为动物的乐园,人们则可远观这一盛景。这种统筹考虑的方法不仅可以使生态系统暂时远离人为影响、吸引捕食者并改善栖息地状况,还可以通过减少与血吸虫接触的风险来保障公众健康。

在生物多样性和经济效益方面,大胆的生态干预策略也为滨水区增加了可观的价值。层级鲜明且更具生物多样性的景观设计改变了滨水区的价值形态,原本因生态价值被忽视而一度被误解为水域视觉障碍的广阔滩涂,转变为能够寓教于乐的场所。基于对当前大面积同质景观的反思,设计团队提出了多样化的种植策略以增加物种丰富性。一系列的次级通道和起伏的地形创造了不同的微气候,促进了具有鲜明季节特色的多样化动态生态系统的自然演变。场地中的整个景观都将被激活,创造出色彩斑斓、物种多样的滨水公园。

丰富的湿地动植物群落 © Sasaki

2.3 基础设施的适应性再利用

当前滨水区最具标志性的元素多是一些象征着武汉20世纪工业成就的空间元素。桥跨、栈桥点缀着江岸,68艘漂浮的趸船散布于公园景观中。尽管武汉市最初考虑移除这些设施,但在本次总体规划中,Sasaki团队期望改变它们的用途,重新创造出社区花园、表演空间和随江水起落的浮动长廊等项目设施。另一些元素则被改造成公共艺术品,以唤起人们对长江工业遗产的记忆。艺术品上通常附有说明标识,可让公园游客了解长江在塑造当代武汉形象上的重要作用。重新启用的舷门和狭窄甬道与供户外艺术展览和表演的浮动平台相互连接。抬高的座位区保证了演出可在高水位时进行,同时可提升公众对动态河流的体验。

微信截图_20230926150128.jpg

1695715826316694.jpg

改造后的工业基础设施将拥有更大的开发潜能 © Sasaki

设计效果图 © Sasaki

现有的滨水公园还是以大面积的单调过时的人行道和植被为主,整体显得千篇一律。新的规划不仅将园内的人行道与自行车道和区域网络中超过75km长的连续步道连接起来,而且还设计了新的线路,以充分串联精心设计的视线景观。其中一项最重要的目标是兴建一条与防洪堤顶部相连的轻轨线,鼓励公共交通出行,进而缓解滨水地区日益增加的交通压力。这一公共基础设施未来将造福武汉市民和游客。

微信截图_20230926150306.jpg

扩展后的慢行网络 © Sasaki

虽然公园的首要目标是构建一个主要由公共投资支撑的大型城市景观,但总体规划也对公园的创收进行了构想,例如,将位于公园主要入口和景点处的一些基础设施改造为咖啡馆和小型零售店,或将公园内的大型空间用于举办音乐会和节庆活动等,借助设施的租赁收入和活动的门票收入来支持公园的长期规划与维护。

2.4 公众参与和外展服务

为了改变设计过程中公众参与有限的现状,设计团队利用社交媒体来进行最大限度的外展服务。在开展更多传统公众参与活动的基础上,项目采用了众源数据和信息收集模式,所获结果大大超出了团队预期。在整个公众参与过程中,设计团队收集到了来自武汉各地超过65000条的反馈意见,这些规划意见直接影响了设计的迭代。相关活动包括公开会议、当地民间团体组织的现场考察、从市民手中收集滨水地区历史照片的生活遗产项目、青年规划项目,以及一系列邀请居民表达其对公园期许的社区艺术活动。与此同时,专门设计的项目网站能够让公众了解公园的设计进展,同时征集市民、学者和设计同行等各利益相关群体的意见反馈。这些意见向所有人公开分享,如果意见对设计迭代有所助益,将会告知提出者。这种市民驱动式参与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市民的参与,设计策略将很难制定。只有当市民对如何塑造城市拥有发言权时,设计才能更好地回应实际终端用户的梦想和愿望。这里的人们成长于江边,享受居住于此的快乐,自然对本地文化有着独到而深刻的理解,聆听他们的意见是建立滨水公园新身份的重要环节。更重要的是,听到这么多关于滨水公园未来的激动心声,了解到他们对于子孙后代的景观体验的期望,不仅鼓舞人心,也影响着对这个重要公共空间的设计构思。通过持续的公共参与,项目赢得了强大的共识基础,重建后的武汉长江主轴滨水公园将力争打造一个具有社会包容性、文化特性和生态价值的滨水空间,并秉持与活力长江和谐相处的理念。


讨论与评价

从根本上看,武汉长江主轴滨水公园改造项目探讨了一系列经常相互冲突的元素——如城市的有序和长江的无序,以及协调这些元素的方法。公园将以往的工业基础设施视为一个整体,使垂直方向上的武汉天际线与水平方向上的宽阔江面实现了调和。最终,人类既要利用实现了高度城镇化的长江滨水区建成环境,也要维持沼泽、滩涂和林地的自然状态,使二者相互交织,创造出更为诗意的体验。如何让所有这些冲突力量达到平衡状态是项目成功的关键,也是为武汉创造美丽、实用且富有韧性遗产的重要途径。

虽然项目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武汉的独特文化和令人钦佩的开放态度(用以反思与不可驯服的长江之间的关系),但这些方法和设计原则同样适用于其他地方,因为基于自然的规划和设计已然觉醒并风靡全球。不能因为滨水区每年约有1%的时间会被洪水淹没就采取保守的设计方法,以至于牺牲掉其余99%可为城市和市民造福的潜力。人类已经成功地与环境共同进化了成千上万年。我们比其他任何物种都清楚,当灾难来临,大自然是不可控的。早在人类出现在这个星球之前,协同进化就已占据上风,而且将比我们的任何技术和文明成就都更持久。



本文引用格式

Grove, M., & Zhang, T. (2020). Forged by Floods: Wuhan Yangtze Riverfront Park.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8(3), 130-145. https://doi.org/10.15302/J-LAF-1-040016


原中英文全文刊发于《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2020年第3期"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与城市韧性"。获取全文免费下载链接请点击https://journal.hep.com.cn/laf/EN/10.15302/J-LAF-1-040016
翻译 | 李慧彦 冉玲于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 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

打赏
  • 给Ta打个赏

0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