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第47个星期一 | 海绵地球

景观设计学 2025-11-24 来源:景观设计学
海绵地球

640.jpg


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5302/J-LAF-0-020052

(免费获取原文)




海绵地球:

基于自然的气候适应基础设施




俞孔坚

1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2 水利部水生态保护和水利遗产重点实验室




随着气候变化影响的加剧及相关灾害的频繁发生,以减少碳排放为核心的气候减缓策略和依赖钢筋水泥等灰色基础设施的适应策略弊端日益显现。本文介绍了“海绵地球”的气候韧性范式——一种以景观为基础、遵循水文逻辑并基于自然的气候适应与生态修复框架。文章综合了数十年的研究成果与全球600余个实践案例,系统反思了灰色基础设施的局限性,指出其在历史、文化与物质层面与生态原则的背离。


相较之下,“海绵地球”模式围绕三大核心策略展开——源头留住雨水、过程减缓水流、末端与水为友——从而将城乡环境重新构想为基于水的适应性生态系统,具备缓解洪水、干旱灾害及应对海平面上升和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的能力,并能够促进生境的自我修复。通过来自中国、泰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案例,文章展示了如何运用模块化设计、本土材料与基于GIS的精细化技术建构深层次的生态基础设施。最后,本文提出一个面向地球的设计框架,将科学知识、文化遗产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以恢复地球的再生能力,并在气候危机背景下提升地球和城乡环境的长期韧性。





关键词

海绵地球;气候韧性;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水文设计;灰色基础设施;防洪适应;本土智慧





Sponge Planet:

Nature-based Infrastructure for Climate Adaptation Beyond Concrete




Kongjian YU1,2

1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Peking University

2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Key Laboratory for Hydro-ecology and Hydraulic Heritage


Keywords

Sponge Planet; Climate Resilience; Nature-based Solutions; Hydrological Design; Gray Infrastructure; Flood Adaptation; Indigenous Wisdom





原文刊发于《景观设计学(中英文)》获取全文免费下载链接请点击




制作:马哲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江南电竞官网登录入口 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

  • 给Ta打个赏

15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