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规划  /  正文

2018LA先锋奖:Life Line——Turn Grey to Color

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 2018-11-28
原创
  • 项目名称:
    Life Line——Turn Grey to Color
  • 项目地点:
    上海浦东
  • 设计公司:
  • 所获奖项:
    2018LA先锋奖景观规划奖

参赛作者:郭亦家

指导老师:黄艳

所在学校:清华大学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国的大中型城市发展建立在以机动车为先导的快速交通基础设施基础上,在解决城市扩张和交通效率问题的同时又产生新的问题。这些尺度巨大的城市快速交通基础设施成为确立城市基本空间结构的初始化景观组成,以环线、封闭的快速路和高速路为主导的快速交通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主动脉。然而,这些封闭的过境交通多穿越于城市中心地带,造成了社区间交流的城市断面,成为社区的初始化边界,并造成社区的内向发展形成了一条条市民难以亲近和逾越的线性屏障,阻碍社区间交流和社会凝聚力形成。

上述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城市弊病,具体表现在以下不同层面上:在城市效率层面,快速交通设施导致城市不同空间的连通性缺失,造成城市绿地、公园等公共空间的使用率和可达性降低,呈现碎片化和系统化缺失;在城市景观层面,快速交通设施导致市民的方向感混乱,粗犷的骨架淹没过去的日常街景,造成人们对生活环境精神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丧失;在城市生活层面,快速交通设施对慢行生活的包容性差,缺乏弹性,线性断面导致社区间的交流成本提高,阻碍社区间在空间、信息和社会层面的交流,使不同社区以线性断面为边界内向发展,加深社区的封闭程度……

为了将基础设施变灰为绿,设计针对此类城市问题提出“立体化公共空间系统”的营造策略,以城市景观作为营造城市文化的媒介,实现效率功能、空间结构和社交活动的立体化和多维度,体现在城市垂直空间的延展和动态的城市感知体验。设计针对项目沿线受社区边界和灰色基础设施挤压的带状空间、被其割裂的沿线碎片化空间或区域,以及部分可利用的桥下空间进行策略和方案研究,提出变灰为彩的设计概念,在轻量化的前提下介入,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给予充分的弹性加以利用,实现社区的连接,为感知城市文化和视觉景观提供了一种新视线和体验,成为集交通、社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 项目位于上海浦东内环线自南浦大桥至张江立交桥段的快速路及其沿线空间,全长约6.8千米,位于多城市区域中心位置,是连接滨江与腹地和浦东南北的主动脉,沿线路网密度低,可步行性差,封闭的快速路造成南北社区的连接断层和城市腹地与滨江水岸的连通受阻。浦东开放开发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十年完成两轮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提升浦东的城市效率,奠定其空间格局,随后地产开发进行大规模高密度的填充,刺激浦东人口的飞速增长

▲ 目前的场地存在以下问题:

1.粗犷的灰色基础设施建设挤压并造成沿线城市空间和绿地的碎片化、利用率低、可达性差; 

2. 沿线以居住用地为主,社区以封闭围墙为界面,高密度的地产开发造成街道生活的缺失; 

3. 社区年轻化,流动性强,多元的生活需求难以在有限的公共空间中得到满足; 

4.各封闭社区内部功能单一,设施重复、老化,高度饱和缺乏城市生活界面。

▲ 设计提出“立体化”的系统性激活理念,提出“变灰为彩”,在激活城市慢行基础上,赋予灰色城市空间彩色城市生活。从生态、生产和生活三个维度提出“变灰色为绿色”,“变路过为经过”,“变车声为笑声”的城市激活策略,介入设计界面:

1. 受沿线社区边界和封闭快速路挤压的带状空间

2. 被其割裂的沿线碎片化点面状空间区域;

3. 部分可利用的桥下空间。

▲ 项目设计强调立体化的城市策略到微观空间营造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并从三个尺度展开:

1.城市策略:水岸和城市腹地通过绿地水系和交通轴线链接。形成“两轴两带”的城市慢行生活闭环,包括以内环线为主的城市慢行主轴和以社区为主的生活慢行走廊,同时延展慢行界面连接城市绿地和河道,打造慢行通江生态绿廊,实现城市腹地与浦江水岸的多层次链接,加强对腹地居民的空间引导性。

2. 社区策略:开放空间和社区通过慢行系统链接,强化南北社区间的慢行连通性,围绕慢行体验的安全性、舒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展开空间营造,促进人群的混合与交流。

3. 沿线空间策略:以封闭的快速路为轴线,中心热点和周边开发通过公共空间系统连接。激活城市碎片空间,利用空间特点,形成独特的城市热点,创造持久增益。

▲ 其策略将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给予充分的弹性,实现社区连接,为感知城市景观和文化提供新视线和体验,通过“线性空间”和“中心热点”策略落实设计概念,使其成为集交通与社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综合公共开放空间。


▲ 基于封闭快速路的四类结构,桥下空间的利用统一建立在以复合的生态绿色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作为社区雨洪管理与净化循环的绿色生态教育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叠加和延展不同的生活界面,缓和沿线社区空间使用压力,其界面主要包括:1)垂直立体化复合界面,与沿线空间链接,塑造以多元立体化城市体验为主导的慢行公共交往界面,提供休闲和动态化的城市感知;2)水平化机动车补充服务界面,利用有限的空间作为社区机动车共享界面,释放和缓解沿线社区的慢行空间压力。

▲ 设计针对沿线打造四个激活城市社区的中心热点,充分利用各区域空间特性,运用不同的设计方式强化空间性格,实现城市和社区的激活,并针对龙阳立交社区中心和花木轨交商业文化中心进行深化设计。

▲ 设计推演——由于社区晚于立交出现,各社区在发展之初就缺失与周边社区的交流互动。设计通过利用现有的空间现状,打造室内外综合的社区中心,从生态、商业和社区交往三个层面建立服务于不同居住社区的热点空间,为陌生的社区邻里创建新的连接纽带,形成稳定多元的社区生态。

▲ 社区交往——白莲泾将场地分成了三部分,空间设计利用凸岸优势,构建统一的地形连接,强化整体性,形成室外多功能生活广场剧场,满足社区间的集体活动组织。

▲ 生态休闲——设计利用场地自身的下沉空间特质通过激活立交地下空间实现与北侧多座工人新村住宅区出入口的连接,将其社区公共空间延展至白莲泾水岸,并构建与南岸社区连接,形成功能丰富的社区公园。

评委推荐意见1:

规划分析点出关键挑战与机会。逻辑清楚,系统性思考并提出策略。图纸表现清晰引导点出规划设计重点。

评委推荐意见2:

基于现代城市问题选题较好,分析逻辑清晰完善,解决方案明确有效,尤其是对道路系统的功梳理以及立体灰空间的利用;图面表达准确。

评委推荐意见3:

作品选题反映了城市常见的空间割裂问题,逻辑清晰,分析系统而全面, 从不同层面提出了整体城市、社区和线性空间策略,同时对重要节点进行了深化设计。图纸内容丰富,表达清晰。具有一定的可实施性。

评委推荐意见4:

景观城市设计类项目,思路清晰,规划完整,有大的规划考虑,也有zoom in的具体城市设计以及空间设计。

评委推荐意见5:

相比之下,这个方案有它的可取之处,“变灰色为绿色、变经过为路过,变车声为笑声”的愿景值得追求,图纸的表达和具体的实施手段不精彩,缺乏力度。

评委推荐意见6:

图面优秀,形式创新,选题针对社会热点。


版权声明:本文由作者于 网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 网立场。如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稿,需注明“文章来源: 网”。如有侵权,请与发布者或我们联系。
投稿邮箱:
contact@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

2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项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