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景观  /  正文

上海三林楔形生态绿地实施深化方案设计

admin 2017-09-11 来源:谷德设计网
  • 项目名称:
  • 项目地点:
  • 设计公司:
    TLS 
  • 施工单位:
    TLS

本次国际征集经过为期半年,在三轮激烈的较量之后,TLS最终被选为实施深化方案。

概况

占地241公顷的三林楔形绿地是上海重点打造的环城“绿肺-八大楔形绿地”中的一块,也是着力打造对抗24万人密集型城市“热岛效应”的战略据点。场地北邻前滩商务区,南侧为外环生态廊道,坐拥黄埔滨江东岸。场地现状被河道以及多条城市道路严重分割 – 如何将被割裂的碎片重新组织成一个连贯的市政公园,同时平衡生态与城市生活的需求,并探索研究大型城市生态绿地的新型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这次竞赛的主要诉求。

设计内核 – 交织

上海是一座异质文化交织下独特的城市体,它包含着世界性与地域性、摩登与传统、水乡与海派、中与西、古与今等等。而纵观三林的历史长河,从远古时汪洋大海的形成到近现代田宅与城市化的发展,三林的历史文化一直孕育在整个大上海背景之下,从这片水土以及三林人中生长出来了别具一格的舞龙舞狮艺术形式。TLS将其中凝练的舞动线条融入到设计之中,城市与生态、人文与自然、现代与传统、活力与静谧、壮丽与娟秀、快与慢、水与土、物与人、诗与画等等,用设计将整个三林自然人文凝聚交织在一起,将上海的多元异质文化凝聚交织在一起。

“谷”

公园整体设计用不断变化的微地形及“山谷”赋予场地活力,将回收再利用拆迁后的建筑废料,并与地形建筑,地下车库巧妙的结合,将公园地形有机的组织起来。地形结合桥体设计,通过“看不见的桥”跨越场地的道路水路分割,最终达到设计的整体性。这种富有变化的地形设计不仅将园桥连接起来,也有助于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微气候及气流的塑造及引导、竖向活动空间的丰富及设计,并最大程度优化场地生态类别的多样性,包括次挺水湿地,挺水湿地,雨水花园,湿草甸,低地森林与高地森林。公园大部分区域会被人工养植的本土植物所覆盖,通过地形与水系的交织构成一个系列的“山谷”,其中包括主题为“运动文化”的动之谷,生态学习互动的“水之谷”,风道设计核心的“风之谷”,杉林水溪的“森之谷”以及推广可持续新型农业及展示大地艺术的“土之谷”,除此之外滨江音乐广场也将作为三林新地标融入在整个生态谷的设计当中。这些区块的功能定位经过一系列精密的场地设计及研究,将城市所需的活动与生态本底有机的交融在一起。

生态风道及微气候设计

依据科学的风道及微气候设计研究,地形设计总体的策略为“北山南水”,以阻挡来自北边的寒冷的冬季风,使北部的文体区及南部的农田成为适于冬季活动的避风场所,与此同时疏导引流来自南边的湿热夏季风。在对地形、植被、气流的综合设计下,根据不同活动功能“山谷”的需求,也设计出不同的微气候环境。

慢行系统


在交通上,公园通过三种不同类型的慢行系统有机的联系起来,连续跨越的人行桥、景观桥和生态桥使行人,自行车及动物拥有安全连贯的移动路径。三大慢行系统由中心的内环滨水大道、连绵起伏的中环景观大道以及平坦静谧的外环慢行大道着力构成,更有两条蜿蜒曲折的生态漫道与中环景观大道交织而行。

水资源管理

在总体的河道设计策略上,注重河道自身的净水系统及季节性溪流的设计,打造四大净水湿地并与不同区位生态特色相结合,如芦苇荡净水湿地、氧合阶梯净水湿地、雨水花园挺水植物净水湿地,以及水杉沼泽净水湿地。为响应“海绵城市”的号召,场地也着力打造生物蓄水池及生物滞水区的设计,通过植草过滤渠收集到的雨水资源有效的利用,储存和渗透引流,减轻场地及周边地区的内涝及雨洪问题。

0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项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