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景观设计学》新刊出炉 | 2019年第6期“慢城市与新生活方式”

景观设计学 2020-03-21 来源: 网
原创
“慢的城市”意味着给人更多选择与可能性的城市。

《景观设计学》

2019年第6期

042 | 慢城市与新生活方式

Slowing Cities and Lifestyles


主编寄语 | 论文 | 观点与评论 | 主题实践 | 探索与过程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人们在享受城市生活的高效便利时,也被交通拥堵、能源短缺、大气和水体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所困扰。特别在大城市中,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甚至加剧了居民的精神压力,使居民的身心健康成为大众普遍关注的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希望能够通过研究和设计介入城市的空间结构、基础设施布局、景观、建筑和居民生活等各个方面,以追求积极的社会效应及适宜的城市生活节奏,保持城市文化及特性,构建宜居生活环境。

本期,我们希望厘清“慢城市”的概念,探讨相关理论框架和实践案例,并探索这一城市发展模式可能伴生的新生活方式。


慢城市 ≠ 慢城


“慢城市”一词首先使人联想到20世纪后期从意大利小镇布拉兴起的“慢餐”理念,以及受其启发于1999年启动的国际“慢城运动”[1]。国际上的“慢城运动”主要着眼于小城镇和乡村,提倡享受当地美食、恢复地方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并通过充分发掘乡镇既有资源(包括其本身的历史)来创造更多发展的可能性[2];“慢城市”则旨在回应出现在高密度、大体量、同质化城市中的问题。在城市整体层面,“慢城市”强调建设与发展的品质,而非速度;在个体层面,“慢”意味着城市能为居民提供可供其放慢脚步、享受生活的设施和条件,可进一步延伸为对个体多样化需求的包容。


薛铭仁,张斗 / 

以“慢设计”重塑高品质城市环境

——中国城市设计经验与展望


中国“慢城运动”的实质是当代中国城市居民的“新上山下乡”运动,其愿景则是“美丽乡村”的浪漫理想。当回到城市来讨论“慢”,则强调城市应在保持令人适意的运转速度的同时,营造空间高效利用、能源节约、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人居环境。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时期以及中国城镇化迈入转型提升的重要阶段,设计师和建设者有必要认识到“慢”的深刻内涵,并用5项“慢原则”去规划、设计我们的城市。


俞孔坚 / 

“仙境”是个慢地方


慢城市相关理论研究


“慢城市”这一新兴城市设计概念看似为我们描绘了美好的愿景,但其理论内核和政策要点仍未明朗。《工具与目标的混淆——重新审视规划设计行业的数据革命》一文期待数据和数字技术能够有效驱动转型,从而能够从早期实践(如智慧城市建设)中获得新的启迪。


数据分析和建模技术在中国的城市规划设计领域取得了快速发展。基于这一事实,该文旨在填补利用数据制定有效政策成果与获得技术产出之间的知识鸿沟,并将这种鸿沟置于更广阔的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展开讨论。通过从早期实践中汲取经验,避免在中国各大城市上演的规划设计数据革命重蹈覆辙。文章提出的一大观点是,为了充分发挥数据分析在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的潜力,亟需引入更加完善的技术框架,来重新审视规划设计行业在中国的关键角色和核心竞争力,并从纯技术论调和学科/专业路径转变为社会-技术视角。


规划设计模型示意图 © 尹荦懿


城市新陈代谢理论以解析城市资源流动的视角,为可持续城市设计提供了量化设计方法及策略的可能性。《城市新陈代谢视角下的以减慢城市资源流动为目标的城市设计决策支持框架》一文以改善城市生活环境为出发点,选取了4类与居民生活相关的城市资源(水、能源、有机废物、食物)作为评价对象,以其流动速率作为评价指标,以设计情景模型作为核心建立设计决策支持框架。整个框架包含4个基本部分,包括城市现状分析、设计情景设定、设计选项清单,以及设计评价。该框架可实现方案的快速呈现并对其预期效果做出模拟和评价,为设计实践提供决策依据。最后,通过将北京市国贸区域作为初步应用案例,框架为该地区提出一系列城市设计导则,阐明了其对设计实践的支持作用。

城市设计决策支持框架 © 尹荦懿


北京国贸地区以减慢城市资源流动为目标的策略及技术应用可适应性结果 © 尹荦懿


《抵抗孤独、隔离和不平等的恢复性空间规划实践》一文指出趋于同质化的城市及社会原子化现状可能导致相应的孤独、隔离与不平等,并批判性回顾了前者与后者内在过程与发展阶段的一致性,以及个人心理状况与城市问题的内在一致性。此外,文章回顾了社会恢复性城市主义和社会恢复性城市设计模型等诸多思潮,在此基础上总结得出社会恢复性城市设计模型,提出减小组团规模、场所营造、自然恢复、构建步行系统、打造交互型城市5种规划策略,将规划视作赋权的技术与工具,以实现人与人、人与空间、人与自然、人与运动以及人与数据的连接。文章基于这一基础框架,反思了上一轮激烈的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诸多城市问题,梳理评析了中国城镇化迈入“城市双修”阶段后亟需参照、学习的相关案例,强调社会恢复的重要性不亚于物质空间优化与生态修复。



空间恢复理论框架。该框架具有较强的跨学科背景,涉及恢复媒介、政治生态、社会空间策略和设计行动等内容。© 徐磊青,言语


自然恢复案例:创智农园 © 四叶草堂


《上海城市街道设计导则》中的“推荐街道断面”内容 © 原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最后,《基于空间潜力和社会行为多源数据分析的城市绿道规划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城市绿道选线规划为例》一文指出,城市绿道对于鼓励城市慢行交通出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绿道研究和规划实践要集中在具有生态、历史、文化和休闲服务功能的、位于郊区的区域绿道;而对于服务于城市慢行交通、满足市民日常通勤和休闲需求的城市绿道研究较少。相比前者,城市绿道的选线和建设更加需要考虑建成区空间现状条件和市民的实际使用需求。因此,本研究着重探讨在大数据涌现的背景下,运用多源数据,构建基于GIS空间分析(绿道建设潜力空间评价)和大数据社会行为分析(居民绿道日常使用需求评价)的城市绿道选线规划方法,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开展实证研究。随后,研究针对海淀区城市绿道建设涉及的道路、河道、铁路廊道和带状绿地等主要空间类型,提出具体改造模式策略,将绿色空间网络与慢行系统相结合,以实现城市线性空间的功能优化。


海淀区步行、跑步喜好道路分布图 © 谭立


海淀区依托铁路廊道的城市绿道构建模式图© 陈希希,杨璐

慢城市及新生活方式的实践探索


《将营养流慢下来——海口市美舍河凤翔公园生态设计》一文指出,海口市凤翔公园作为美舍河上的重要生态节点,集中暴露了美舍河流域的各种生态问题。借助绿色海绵技术和加强型人工湿地系统的建立,设计最终让场地中的水流及营养流慢了下来,修复了动植物栖息地,提升了生物多样性;多样化慢行系统的引入鼓励了市民及游客的绿色出行,为城市打造了一个全新的旅游、休憩、文化胜地。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日益严峻的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下,项目所采用的设计方法在城市水质治理、防洪以及创造社会文化服务空间等方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项目设计旨在通过设计生态学途径修复场地的生态系统,为周边居民营造高品质滨水慢生活环境。 © 土人设计


设计将原有的防洪堤改造为了楔形岛屿。 © 土人设计


白鹭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之中。  © 土人设计


《山西省大同古长城文化遗产廊道中的慢行设施体系规划》一文探讨了文化遗产廊道中慢行设施体系的构建策略,提出适应长城遗产空间分布特征的高效低干扰设施整体结构,综合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等多重科学手段对区域的开发条件与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并基于评价分析结果,对慢行游道体系与节点体系进行适应性规划与设计,同时构建相应的低介入解说体系,最后通过游客量测算对设施规模进行控制,以实现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



大同古长城文化遗产廊道横向空间格局 © 李爽


得胜堡景区遗产开发适宜性分区生成过程 © 王宏达


《重新定义公园:迪拜“混凝土块”公园》一文介绍了desert INK景观设计事务所通过重新利用迪拜运河修筑工程中遗留下的700余块约30吨重的混凝土块,创造了众多儿童游乐空间、户外运动区,以及餐饮点。其设计打破了一般公园建造的定式,采用非常规设计手法,营造了这处放眼中东地区乃至全世界都极具独特性与创新性的景观。这座不同寻常的公园为原本的设计产业聚集区带来了更多儿童和家庭访客,多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在这里碰撞交融,也使得整个社区日益繁荣。

公园鸟瞰图。沿翻新马路修建的植被缓坡造价低廉,不仅可以作为缓冲隔离带,而且为路过的车辆及行人营造了极具吸引力的绿色景观。 © desert INK


在这片绿草如茵的缓坡上, 人们可以一边野餐,一边望着孩子们在不远处嬉戏。 © desert INK


由码头石堆叠的通道使人宛如置身于峡谷之中。© desert INK


更多思考


本期,我们特邀《欢迎来到你的世界》(Welcome to Your World)一书作者,著名建筑评论家Sarah Williams Goldhagen贡献了一篇观点文章,从心理学和神经认知的角度探讨城市建成环境对人的体验的影响;两篇探索文章也颇为“跨界”,服装、饮料这些日常物品原来也和本期想要探讨的专业话题如此密切。


Sarah Williams Goldhagen在《“慢城市”设计中的体验设计》一文中指出,为了应对拥挤且快节奏的城市环境中显著的同质化问题,设计师需要营造多种体验来打造“慢城市”。为此,设计师首先需要了解“慢城市体验”的特征和适用范围,其次需要采用基于实证的方法以指导设计实践。本文根据现象学理论,将慢城市体验分为“社交性”和“个体性”两类,并分别展开讨论。前者源于一种能促进人际交流的“情节”体验,而后者则与一种有助于恢复注意力的“存在模式”有关。文章通过具体说明若干种心理和神经认知状态,为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和城市规划专家提供了一个科学的现象学视角来定义有益于人类福祉的城市环境,并建议未来的相关研究重点关注不同表面、材质,以及图案构成和层次结构复杂的作品给人带来的体验,并探索何种变化强度的建成环境要素能够唤醒人们日渐麻木的感官。


以摩洛哥马拉喀什的麦地那区为例:城市广场上也能发生许多可以提供社交性慢体验的事件 © Sarah Williams Goldhagen


《以“慢设计”重塑高品质城市环境——中国城市设计经验与展望》一文首先基于Sasaki设计事务所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善用当地资源”这一“慢城市”核心设计理念,并将旧城更新类项目视作践行相关方法论的绝佳试验场。随后,本文以若干典型城市更新项目为例,系统阐述了这一方法体系在不同背景下的应用,进一步将“使用者需求”视为一种设计城市物质空间的重要依据,介绍了如何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权衡不同使用者的利益诉求,以促成政府、居民、设计师等群体的合作,维持项目的长期效益。最后,本文对科技进步、城市建设与生活品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辩证思考,并探讨了规划设计行业与新兴科技相结合的发展方向。

方案制定的设计导则从交通、绿化、空间功能、雨水管理、建筑沿街立面和标识6方面为罗湖区7条主要道路制定了具体设计要求。© Sasaki


将无人驾驶与传感设备用于不同尺度的城市空间,可以更好地展示当地的环境特征并收集使用者反馈。© Sasaki


《印度尼西亚慢时尚实验室:在发展中国家推广慢时尚的紧迫性》一文剖析了印度尼西亚参与全球慢时尚运动的紧迫性及所面临的挑战。虽然慢节奏是印度尼西亚传统文化(特别是在纺织工艺生产和剪裁缝补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作为技术产物的“慢时尚”对印度尼西亚国民来说依然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其作为一种现代生活理念,在印度尼西亚依然属于新生事物。2017年,歌德学院发起的IKAT/eCUT项目在印度尼西亚举办了慢时尚主题展览。在策展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呈现印度尼西亚的快时尚现状,以及探索当地存在哪些慢时尚理念的实践。认识到发展慢时尚的紧迫性,有助于更好地在当地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

纺织业对于水质的影响 © Goethe-Institut Indonesien Groupe dejour


IKAT/eCUT印度尼西亚慢时尚展研究和技术展区 © Goethe-Institut Indonesien / Noel Pendawa


《乡村并非偏远之地——以Company Drinks饮料公司的实践为例》一文重点关注尚不平衡的二元城乡关系,并以Company Drinks饮料公司的实践为例,展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城乡关系——城市人口暂时性地向乡村地区迁移。Company Drinks饮料公司开创了一种新型企业模式,它基于人们对于“采摘蛇麻草”传统的集体记忆,为伦敦东区居民带来了一种契合当代生产生活条件、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的周期性集体生产方式。随着各项活动的成功开展,“采摘”已从一项东区传统转变为一种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的人群中都广受欢迎的活动。本文作者认为,城乡之间的联系不能仅凭距离远近来界定,乡村不仅可以为城市社区提供传统农业知识及自然资源,也可供城市居民探索新生活方式。


英格兰东南部肯特郡于2017年8月开展的黑醋栗采摘活动 © Company drinks


Company drinks饮料公司致力于开展循环经济。 © Company drinks


目录

 主编寄语 “仙境”是个慢地方 / 俞孔坚


 论文 

城市新陈代谢视角下的以减慢城市资源流动为目标的城市设计决策支持框架 / 尹荦懿

抵抗孤独、隔离和不平等的恢复性空间规划实践 / 徐磊青,言语

工具与目标的混淆——重新审视规划设计行业的数据革命 / 万励,尹荦懿

空间潜力和社会行为多源数据分析的城市绿道规划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城市绿道选线规划为例 / 陈希希,李倞,谭立,杨璐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的城市内涝问题研究述评 / 冉玲于,周燕


 观点与评论 

“慢城市”设计中的体验设计 / Sarah Williams GOLDHAGEN

以“慢设计”重塑高品质城市环境——中国城市设计经验与展望 / 薛铭仁,张斗


 主题实践 

将营养流慢下来——海口市美舍河凤翔公园生态设计 / 俞孔坚,俞文宇,林国雄,张建乔,拜真

山西省大同古长城文化遗产廊道中的慢行设施体系规划 / 王宏达,冯潇

重新定义公园:迪拜“混凝土块”公园 / Duncan DENLEY


 探索与过程 

重拾慢生活:超越资本主义框架的思考 / 陆小璇

印度尼西亚慢时尚实验室:在发展中国家推广慢时尚的紧迫性 / Aprina MURWANTI

乡村并非偏远之地——以Company Drinks饮料公司的实践为例 / Kathrin BÖHM


咬文嚼字

除了约稿、安排审稿等,编辑和校对是编辑部工作的一大重心。每一期,我们都会为了文字的准确性花费不少心力。这里摘录两处,和大家分享。


1. Slowing City还是Slow City?

 在确定本期关键词“慢城市”的英文表达时,编辑部反复思忖、多次探讨,最终确定了Slowing City这一英文翻译,以和“慢城”(意大利语Città Slow,翻译为英语是Slow City)更为明确地区分开来,同时,ing形式也更强调“慢下来”的过程。


2. “慢餐运动”还是“慢食运动”?

在翻译Slow Food一词时,编辑们也产生了不同的意见。在查阅学术文库后,发现“慢餐运动”和“慢食运动”的词条数不分伯仲,后者甚至略胜一筹;但经过汪编辑的仔细核对,发现“慢食”词条较多的原因是其有时会出现在与消化相关的论文中,意指“细嚼慢咽”。综合考虑,我们最终选用了“慢餐运动”作为Slow Food的中文翻译。


参考文献

[1] Wikipedia. (n. d.). Cittaslow. Retrieved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ittaslow

[2] Citta Slow. (n. d.). Some “Slow Towns” and “Slow Cities” of Italy — Città Slow.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itta-slow.com/


打赏
  • 给Ta打个赏

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