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赵丹:面向多目标协同的首都生态空间规划治理探索 | 讲座回顾

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2022-12-16 来源: 网
原创
当前生态空间规划需明确生态空间规划治理的底层逻辑,建立“要素统筹-底线约束-格局优化-功能提升-价值实现”全链条的治理体系。


生态空间是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进一步提高了对生态规划的要求。面对社会、经济、自然等众多要素,生态规划需协同多目标进行系统治理。当前生态空间规划需明确生态空间规划治理的底层逻辑,建立“要素统筹-底线约束-格局优化-功能提升-价值实现”全链条的治理体系。


图片


2022年9月22日下午,在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新楼一层报告厅,迎来《景观设计师职业素养与事业开拓》系列讲座的第三期。本期邀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室主任工程师赵丹,为大家带来“面向多目标协同的首都生态空间规划治理探索”主题讲座。



主讲嘉宾介绍

赵丹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室主任工程师。兼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韧性城市专委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生态修复专委会委员,北京市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专委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生态保护修复、低碳韧性城市建设等。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北京韧性城市规划纲要研究》、《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专项规划(2021年-2035年)》、《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年-2035年)》等重大规划和课题。作为生态专业负责人,参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及体检评估、近期规划等总规实施系列工作。获得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科技进步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全国及北京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等奖励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



讲座内容回顾


认识:首都生态空间规划的认识

北京属于高密度城市化地区,城镇化水平高,国土开发强度大,水资源紧缺。但同时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资源要素齐全,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属于典型的复杂巨系统。


图片
中国海拔地图和国土空间开发综合评价指数


首都生态空间规划应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强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和协同治理,协调人地关系,建构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秩序。



研判:目前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

1、新机遇

(1)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下,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

(2)国土空间规划变革:坚持生态优先,全面推进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是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要义。

(3)北京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的生态部署:“让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永续利用,同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以天清、水蓝、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为目标,构建“一屏-三环-五河-九楔”的市域绿色空间结构。

(4)顺应“十四五”时期新趋势和新要求:北京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绿色北京建设,守护生态安全,共筑生态安全格局。


2、新挑战:协调多元目标和利益

从单一的管理模式向综合的空间治理模式转变,从被动保护向保护与发展共赢转变,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



响应:新时期生态空间规划探索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基于国土空间“要素—结构—格局—服务—福祉”级联框架及全域耦合关系,建立“要素统筹—底线约束—格局优化—功能提升—价值实现”全链条的首都生态空间治理体系。

1、要素统筹:审视要素配置合理性,协调山水林田湖草沙各要素关系。

2、底线约束:实施“两线三区”全域空间管控,强化三条控制线的底线约束与刚性管控。

3、格局优化:围绕首都生态安全保障,精准识别并保护重要生态资源及战略性生态空间,打通影响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节点和重要生态廊道;通过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横向上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条”线要素的串联和重点生态空间“块”状工作的整合;纵向上促进市级—区级—乡镇域各层级规划之间的有效传导。

4、功能提升:立足超大城市的现实生态问题和首都城市的战略定位,聚焦社会—生态耦合系统,以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之间的互馈关系为切入点,探索高密度城市化地区生态修复的新模式。

5、价值实现:探索本地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路径,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将生态价值体现为经济价值。



思考:关于生态规划的几点思考

1、生态空间规划历程

(1)全国:生态空间规划管控表现为从无到有、从局部到整体、从保护到合理发展的趋势。

(2)北京:从要素分治到多规合一,从扩绿增绿到提质增效,从画圈保护到全域管控,从局部强化到整体优化,更关注多要素整合、多目标耦合、多功能融合。

2、生态空间规划的几点思考

(1)生态空间实现其实是一个社会过程。

(2)要兼顾客观评价与主观感知,做到见物又见人。

(3)要有全局视野、系统思维,强化多目标协同(韧性、健康、生态、安全、低碳),不能顾此失彼,实现整体效能最大化。

(4)要有历史观,串联历史、现状与未来。



事业开拓——环境和个人选择

赵丹老师为大家分享了做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建议大家多体验不同公司和岗位,尽早做出职业规划。珍惜在学校学习的时光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环境,在专业领域里做出一定成绩,未来在工作岗位上能学有所用。


图片


同学心得体会


生态修复——省视过去,洞见未来

 ——李敏

面对土地资源紧张的窘境,工业用地如何利用、再生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赵主任提到的矿山生态修复为工业用地再生提供了现实路径。

1、本底修复:针对矿山废弃造成的生态破坏,强化生态保育与修复,推进生态林断带建设

2、功能提升:探索多元化、市场化方式推进生态修复的新机制,构建“以用定治”的生态修复新模式,化“黑色产业”为“绿色动能”。

3、价值实现:发展生态旅游业,点绿成金,延伸生态产品产业链,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通过现状来省视过去,反思矿山开采误区。通过现状以洞见未来,生态修复使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赵丹主任在即将结束时提及:“我们在进行生态空间规划中要树立历史观。”诚然,我们只有反思过去,优化现在,才会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超前谋划 顺势而为——做“落到实处”的规划师

 ——莫狄

规划正在从传统的“一元治理”向“多元治理”转变,治理方式也在从传统的“自上而下”向“双向互动”或“多元互动”的方式转变。规划师也需要超前谋划,顺势而为,将规划落到实处

1、要有全局视野、系统思维

       在面对自上而下的多种要求时,不能就空间说空间,也不能就生态说生态,需要考虑居民的需求,促进生态产品价值的转化,强化多目标协同,将整体效能最大化。

2、要有历史观

      做规划时需要考虑过去、现在和未来。时代在变化,外部条件也在变化,规划师也不能固步自封,需要积极汲取经验,完善自己。

3、要独立思考,正视瓶颈

      在工作中有更好的发展,需要正视自己的瓶颈期,找到自己小的工作领域,不断积累技术和学习,很好的和别人做好沟通,瓶颈不怕,怕的是自暴自弃。

眼下中国最缺乏的是规划设计人才,学好规划才能做好规划,变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将规划落到实处。如果能多一些优秀的规划师或者有规划思维的人才去往各行各业,是不是能少一些政治任务、运动式的改造,多一些真正造福人民的改革呢?



规划设计:立足当下,眼望未来

 ——肖文妍 

建国以来,我国的规划体系经历了城市规划到城乡规划再到当前的国土空间规划,历经了三个阶段。如何做好规划一直是规划设计师思考的问题。听了赵博士今天的分享,我有了几点思考。

首先,规划师站在科学的立场而不是追随市场的脚步。换句话说,规划师要走在市场的前面,用科学引领市场的走向。只有站在科学的角度做出的规划才能在十年、三十年、五十年后依旧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第二,规划要从理论研究到落地实施。虽然当下在落地实施阶段还存在权责对应、地块管理、资源与空间规划衔接等等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但是有问题的地方就一定会有答案产生。打着“规划就是挂在墙上的一幅画”的口号做规划的时代已经彻底终结了。

第三,从韧性城市视角,分析未来风险。后疫情时代下“防”与“治”同等重要。建设韧性城市,让城市发展“刚柔并济”,在应对突发险情、未知风险的时候,可以多一分从容。

时代的飞速发展常常在短短几年之内颠覆人们的所有认知,但是应对“变化”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变”,即对科学的坚持。



《景观设计师职业素养与事业开拓》课程介绍

为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的职业伦理与职业人生教育课程。通过邀请行业前沿优秀实践者讲述在真实生活世界的事业发展、职业故事,分享专业人生经验,结合与师生的深度研讨,帮助同学们理解社会需求、清晰职业发展路径,笃定用设计服务国土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建成环境改善与民生福祉提升,推进低碳社会建设和践行生态治理的专业信心与职业责任。


图:来自赵丹老师讲座资料

文/版:石莱娜 李敏 

审核:叶艳宁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 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

打赏
  • 给Ta打个赏

0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