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20世纪遗产应该怎样保护

admin 2008-07-04 来源: 网
  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国庆十大工程,充分体现了首都的性质,也标志着我国的建筑技术和创作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然而,其中的经典建筑华侨大厦因诸多原因早已被拆除。
  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国庆十大工程,充分体现了首都的性质,也标志着我国的建筑技术和创作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然而,其中的经典建筑华侨大厦因诸多原因早已被拆除。 

  于1908年建成的济南老火车站,曾经是济南市的标志,是建筑学教科书中的范例,其坚固的构造足以再支撑两个世纪,却在1992年尘封在济南人的记忆中。

  在我国的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单霁翔说:“对20世纪遗产的保护,建筑师有义务、也有责任。这项工作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物保护领域,它更需要全社会、特别是建筑师和规划师的参与。” 


  历史和文化传承之重

  据单霁翔介绍,20世纪作为社会变迁最为剧烈的文明时期,各种重要的历史变革和科学发展成果,都以各种特有形式折射在20世纪遗产身上,它们整体形成了一部20世纪的全记录。保存至今的众多20世纪遗产,见证着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之路,体现着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进步而前赴后继、自强不息的精神,凝聚着各个时期爱国志士、革命先烈、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们的崇高理想、信念、品德和情操,形象而直观,对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感召力。 

  另外,在城市中,20世纪遗产是难得的文化资源。每一个历史发展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我国,无论是清朝末年,还是民国时期;无论是建国之初,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各个阶段的文化特色,相互不可替代,但是都可以通过不同时期的文化遗产清晰展现。20世纪遗产内涵深刻、外延丰富,不仅体现出前人的聪明才智,也构成今日独特的城市环境,展现出富有魅力的特色景观。 

  还有,在20世纪遗产的传承中,经典建筑的积累成果显著。这一时期,建筑流派纷呈,设计人才辈出,创造出一批优秀的经典建筑。经典建筑是具有恒久生命力的建筑,它们超越了建筑的使用功能,其艺术的多元性、技术的先进性和人文的共融性深受人们喜爱。


  昔日技术已成往事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吕舟教授指出,20世纪建筑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许多技术具有过渡性的特征,保护这样的建筑则需要充分的技术准备。同样,由于使用的要求,如何控制对装饰、装修材料的改动也是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必须注意的问题。 

  单霁翔说,从20世纪开始,全球开始广泛采用新型材料和新的施工体系,在这些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被广泛使用之前,相关的技术标准并没有建立或尚不成熟。许多20世纪遗产材料性能寿命较短,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相对老化的速度较快,最终导致建筑永久性的毁坏或消失。其中最典型的当属混凝土材料。虽然混凝土在20世纪成为最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之一。但是,一旦出现混凝土的腐蚀,整个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就会出现问题,从而威胁到文化遗产本体的存在。就目前的认识来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安全使用的期限一般在50至100年间,目前还未开发出能够有效延长其寿命的技术手段。 

  另外,天然木材、石材等传统建筑材料已退出历史舞台。塑料材料、纤维玻璃、合成橡胶、稀有金属等一系列新型建筑材料更替频繁,以及近年来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磁性材料、半导体材料等各种复杂施工方法的使用,都给20世纪遗产保护和修复方面带来诸多难题。大量20世纪建筑物的艺术风格采用新结构、新技术和新材料加以体现。特殊构造技术和材料的运用研究还有待深入。 

  “绝大多数20世纪遗产仍然处于日常使用的状态,使用过程中的修缮、维护、内部更新在所难免。对它们作为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维修可能采取的措施、更新可能允许的尺度都还没有明确的规范指导。”单霁翔提醒说。 


  急需确立评估和管理方法

  “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是对当代史的记录与保护,它依赖于我们对当代历史的研究,依赖于我们对20世纪建筑的价值判断,建立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评估体系是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基础。”吕舟说。 

  单霁翔也指出,不但要考虑20世纪遗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而且要考虑它们对于今天社区生活的意义。对于相当部分的20世纪遗产来说,生命历程尚未终结,发展状况尚未成熟,突出价值尚未充分彰显,其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往往仍在塑造过程当中,需要通过开展保护实践,并对已有案例进行分析,界定20世纪遗产的多重价值,探索和提炼科学的保护理论和方法。

  吕舟还强调说,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国际社会比较成熟的保护经验及相关技术方法。例如如何对20世纪遗产周边不断变化的城市空间提出规划要求;如何评定列入20世纪遗产的建筑物群的兼容性功能;如何对20世纪遗产中的大型现代建筑保护修缮的经济可行性进行评估等。在开展20世纪遗产保护行动时,还应考虑20世纪遗产保护与所在社区协调发展的互动关系,在社区普遍期望的需求下,面向当前和未来的社会生活进行定位。总之要尽快系统建立适用于20世纪遗产的相关保护管理办法。 

  专家还指出,要真正获得所期望的社会对保护20世纪遗产的支持,教育和宣传非常必要,需要及时将20世纪遗产信息向社会公布,建立保护标识以便于公众认知。同时发挥网络化传播和跨部门协作优势,将20世纪遗产保护纳入相关的教育和培训计划。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