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辽宁持续推进水生态体系建设

admin 2013-08-21 来源: 网
“生态治理辽河的好处可大了去了。现在,水里有鱼,天上有鸟,地上有青草绿树,久不见的獾子、野兔也回来了!”当地百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如今的辽河干流,宽阔水面回来了,往日的青草绿柳再现了,一条绵延500公里的生态绿色走廊正在形成。
  盛夏,驻足辽河畔,映入眼帘的是清绿的河水缓缓流淌,成片的野生花草和灌木风中轻摇,不时有水鸟从灌木丛中飞起。极目远眺,正是“轻风又绿辽河岸,一泓碧水入画来”。

  “生态治理辽河的好处可大了去了。现在,水里有鱼,天上有鸟,地上有青草绿树,久不见的獾子、野兔也回来了!”当地百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如今的辽河干流,宽阔水面回来了,往日的青草绿柳再现了,一条绵延500公里的生态绿色走廊正在形成。

  河道综合治理让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纵横奔涌的江河,滋养出辽宁丰饶富足的物产、摇曳多姿的文明。雄浑的辽河浇灌沃野千里,凌河哺育了灿烂的红山文化,太子河铭记着燕太子丹的传说,浑河成就了清王朝的勃兴,鸭绿江见证着中朝友谊。辽宁的江河,流淌着农耕文明的演进、骑马民族的兴衰、工业文明的恢宏,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无声地浸润着这一方土地,滋养着这里休养生息的人们。

  人类活动对河流生命的影响从未止息。进入21世纪,经济社会迅猛发展,辽宁江河的遭际令人扼腕:河道水量减少、水质恶化、自然修复能力降低,湖泊及湿地萎缩,土壤沙化及荒漠化,水生动植物生存空间锐减,沿海地区海水入侵达千余平方公里。由于长期大量开采地下水,辽宁省地下水水位普遍下降,城镇地下水超采严重。

  修复水生态迫在眉睫。2008年,辽宁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河道生态工程建设的战略决策,着手实施江河流域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通过河道生态建设,使河道成为集防洪、供水、生态、休闲和经济发展为一体的绿色通道。这项决策不同以往的核心理念是:河道工程不只是修堤、筑坝、砌石、护岸,而是依托自然、注重生态、保护资源、和谐发展的综合治理工程。河道整治理念经历着从工程型向生态型的转变,其目标是使河道成为水清、草绿、林茂的绿色生态通道。

  2008年9月,《辽宁省重点河流河道生态工程建设规划》提出用三至五年时间,治理面积100万亩,概算总投资8.42亿元。工程建设资金由省、市、县共同承担,省以上投资采取以奖代补和项目补助形式完成,并采取土地使用权者自行营造、承包、租赁、合作等多种形式开展河道生态建设。

  2008年以来,辽宁省围绕辽河干流和重点治理的15条支流,实施了污染源头治理、辽河干流重点生态保护与恢复、支流河口湿地建设及流域垃圾处理四大工程。围绕浑河、太子河和大辽河干流,实施污染源头治理、河流综合整治和农村环境治理三大工程。在大、小凌河流域实施污水处理、河流清污及生态恢复、工业及畜禽污染治理三大工程。这些工程相继完成后,2011年,省政府启动了“碧水工程”,采取“一清、二封、三护、四调”综合措施,对浑河、太子河、大辽河及浑江河道和主要水库水源保护区进行综合治理。

  绿地、浅滩、鸟岛……综合治理后的浑河,让沈阳这个饱经沧桑的大工业城市再次展现出令人赏心悦目的生态魅力,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两岸的房价也随之升高。同样,太子河辽阳段、辽河营口段等许多地方也都成为当地的景观河段,河道生态治理正在让辽河流域生机重现。

  以“水润全城,富足美丽,人水和谐,浪漫宜居”为水务现代化目标的大连市,将生态型河道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充分吸收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拓展规划设计思路,还原河道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的本来面目。

  营口市大清河等九条河流经过改造,焕然一新,水面宽阔,水流清澈。鲅鱼圈区的熊岳河,实行社会化养护,植物边坡满眼碧绿,亲水平台若隐若现,人水和谐,水韵盎然。

  阜新市细河经过生物净化后,水色碧绿凝重。宽阔的水面,跨河而过的景观桥,绿树掩映的河堤,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广场,两岸拔地而起的高楼……一一进入镜头。阜新市将水系建设作为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的一项重点工作,城市水系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朝阳市在整修大凌河城市堤防的同时,建成多处人工湖和绿化带,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蓝天、碧水、绿树、游人画出和谐的画卷。一项工程,一泓碧水,一片绿地,给这座十年九旱、惜水如金的城市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治理一条河,激活一座城”。辽宁省内沿河城市段景观化和生态化格局基本形成。城市段河道生态工程建设结合各地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在满足城市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河道生态景观建设,满足人们的亲水要求。城市河道的景观生态建设,提升了城市品位,改善了人居环境,实现了土地增值,弥补了水利建设资金的不足,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发展进程。

  压采地下水与生态调水构筑绿色辽宁

  作为老工业基地,辽宁地下水超采引发的危机令人忧虑:地面沉降严重,污水回灌必然贻害子孙。健康的水生态系统,包含着对地下水状况的相应要求。保护地下水,成为辽宁水生态体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地下水超采问题,辽宁省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引导性和强制性保护政策:

  2001年,省政府批准《辽宁省地下水资源保护区防护治理规划》。

  2003年,省人大颁布《辽宁省地下水资源保护条例》,2011年1月进行全面修订并重新发布。

  2011年2月,省政府印发《全省封闭地下水取水工程总体方案》。

  2011年4月1日,《辽宁省禁止提取地下水规定》正式施行。

  截至2012年年底,辽宁省共关停地下水井1039眼,压采地下水2.77亿立方米。按照全省封闭地下水取水工程总体方案,“十二五”期间,全省将关停封闭地下水取水工程3796处,削减地下水开采量12.44亿立方米,力争全面缓解地下水超采带来的水质污染、海水倒灌、地面沉降等生态问题。

  颁布“禁采令”,严格压采地下水的决心和勇气,来自辽宁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近年全省水资源配置工程的规划建设。“十一五”以来,辽宁建成了大伙房水库输水等工程,这些工程既是保障城镇发展用水的供水工程,也是削减地下水开采量的替代工程,为彻底解决地下水超采问题提供了基本条件。

  以沈阳市为例,该市从去年开始,陆续封闭地下水取水工程。到2014年,除有特殊要求的消防、抗旱、施工安全、开采矿泉水、地热温泉等取水工程外,沈阳市地下水源将全部封闭,由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替代。

  2012年,辽宁水利部门统筹考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用水,在保证城市生活和工农业用水的前提下,开展了生态调水工程,结合关停重污染企业、限产、限排等其他过渡性措施,通过省直水库与河道联合调度,省直输水工程和水库联合调度,向辽河、浑河、太子河等河道调供水12亿立方米。

  冲污引清,以生态调水将自然之水还于生态循环体系,不仅可有效缓解辽宁干旱缺水,还可在生态系统恢复、湿地保护、地下水回补、城市环境美化、水质改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生态调水,全省350个重要水功能区中已有231个水质达标。辽河、浑河、太子河、大辽河干流河道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根据辽宁省水文局监测结果,生态调水通过大流量冲推,换水排污效果明显,目前地表水达到Ⅳ类水质,下游农业灌区得到优质水供给,保证了高品质粮食作物的生产。

  在辽宁农村,河道生态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水清、岸绿、林茂”的绿色生态长廊随处可见。辽宁省水利厅厅长史会云说,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是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推动民生水利发展的重要任务,是促进人水和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为此,辽宁省将着力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河湖水网工程体系,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狠抓监管能力建设,不断加大改革力度,着力构建水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随着治理工作的不断推进,辽宁的碧水蓝天将以更加优美的姿态,为美丽中国画卷添上亮丽的色彩。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