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生态开发分析

admin 2007-07-24 来源: 网
  由于我国现代化工业起步较晚,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我国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还不太突出。此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忽视了环境问题及对环境污染的预防治理,造成土地生态环境的严重
  由于我国现代化工业起步较晚,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我国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还不太突出。此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忽视了环境问题及对环境污染的预防治理,造成土地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为此,不得不花大力气,从政策、人力、财力等各方面加大预防和治理的力度,但迄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工业生产、生活和交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方面,而对城市土地开发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但其不良后果已经逐步显现出来。因此,如何保护和协调好城市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必将成为中国21世纪环境与发展研究的重大课题。要完成这一历史课题,客观上要求在布局和规划这个特定空间地域的土地时,必须紧紧围绕“生态”这个中心,以“先治理,后发展”的可持续新生产方式为思路,着力考虑大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并进行合理的土地生态开发,以建立一个和谐、稳定、高效、优化、有序的城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城市土地资源生态开发内涵 

  城市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是现代产业、科技、文化教育和人口集聚之所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和经济活动的繁荣具有决定性的积极意义。笔者认为作为特定地域的大城市的土地生态开发是指紧紧围绕“生态”这个中心,立足于地域环境的整体优化和正向演替,利用景观生态学以及城市生态学进行符合城市生态学要求的包括农业、工业、城市、交通、旅游业及城郊各种产业在内的土地利用规划、布局和设计。其目的是从土地生态系统的质能空间联系上,使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关系相协调,把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城市良好生态环境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21世纪的城市不仅是文明的、健康的城市,也应是生态型城市。而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是城市土地资源的生态化开发。 

  2 我国城市土地生态开发利用现状 

  2.1 城市绿地面积减少,出现“城市荒漠” 

  在进行城市土地开发和再开发时,有时为了取得更多的生产、生活用地,不惜牺牲绿化用地,不按规划要求的指标保留和建设绿化用地或拆迁破坏的绿化用地,造成许多城市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面积的比例严重不协调,环境自净能力大为降低,导致城市尘土飞扬,噪声倍增,疾病增加。截至1999年底,我国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54m2(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这与联合国要求的人均60绿地的世界平均水平相距甚远,与世界先进城市更无法相比,与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的上世纪末达到7~11m2的水平也存在差距。 

  2.2 工业园区土地利用失控 

  1984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了第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批准建立了第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北京高新区,各级政府也相继批准了各类开发区、园区,园区经济发展迅猛,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轮“开发区热”。“园区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据统计,仅54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985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27%,在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窗口、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丑。但是我国园区经济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开发区用地无序扩张,设立过多过滥;部分园区定位不准、水平不高、圈而不开、开而不发,违法用地和闲置土地问题比较突出;土地利用效率普遍低下,工业用地粗放型利用,投入产出率低;工业园区规划与布局缺乏科学性,各园区关联度不大,各开发区间的产品和产业结构雷同,重复建设严重。 

  2.3 占用绿地进行商业性建设,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受短期经济利益观念的影响,全国有少数城市出现了占用公园、湖泊进行商业性建设,严重破坏生态平衡,造成城市水土流失的现象,致使洪水、泥沙进入市区,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例如,有些城市不顾实际情况,砍掉树木,挖掉绿地,盲目搞各种“世界风光公园”,把环境宜人、幽雅舒适的自然景观改造成了混凝土堡垒;有些为了所谓的当前经济效益,把公园改造成各种盈利性的娱乐设施等等。 

  2.4 土地生态污染严重土地 

  污染是指那些被利用后由于各种原因受到污染而对人体和环境产生潜在危害的土地。造成土地污染的原因既有历史因素,也有城市规划与工业布局因素。过去,由于科学技术尚不发达,人们盲目滥用土地,使一些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现在,则是由于大工业的发展,带来的工业布局及城市规划的不合理性以及发展中存在的盲目性,导致仍然有一些土地资源遭到破坏一。工业“三废”已是老问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没有得到丝毫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忽略了环境效益。而有些地方政府,由于财政资金不足和投入基础设施的治污系统不完善,直接导致整个管辖范围环境恶化、土地污染严重。在土地利用方面,由于规划缺乏科学性,在土地利用布局上缺乏明确的产业布局指导作用和优先过滤作用。 

  3 城市土地资源生态开发思路 
   
  3.1 合理制定城市生态发展规划 

  建设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规划是发展的前提,是城市发展的定位器,城市的生态化首先是规划的生态化。生态城市规划就是把生态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设计的全过程,构建生态城市、生态集镇、生态新村、生态社区、生态小区体系,对城市布局、结构、建筑、色调、雕塑等设施要用生态学来审视,使城市平面、空间显现艺术生态性l4。在规划中提出以生态学为指导思想,在规划评审过程中请生态学者参加,城市生态规划完全可以由以生态学者为主来完成,是真正的生态规划。在做好规划的同时还要积极传播生态文明、倡导生态理念、培育生态文化、增强生态意识。 

  3.2 以生态重建为先导提升城市容量 

  大部分城市的城乡结合部位往往是垃圾堆放、采石、取土、挖砂的理想场所,曾是城市生命线的河道、阶地更是长期遭受污水的侵袭。通过对这些污染重灾区的生态重建,可以完善城市形态,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力。2003年3月,国土资源部下发的《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指出,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土地,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目前,我国有1万多家国有矿山、23万多家集体、个体矿山,分散或集聚于300余座矿业城镇周围,压占土地4万余km2。其中,矿业型城市110座,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6,可见,仅矿山压占土地的整理复垦,就会呈现巨大的潜质_2J。如位于徐州市东北部的贾旺区是主要煤矿区,采矿塌陷严重,出现了大片汪洋,当地政府因地制宜,一方面利用政策资金复垦、治理环境,另一方面进行科学规划、招商引资,如今,环境优美的人工湖景区及初具规模的贾旺工业园已在昔日的塌陷区崛起。 

  3.3 以生态经济为核心兴办特色产业 

  清洁生产是一种全新的环保战略和思维方式,推动清洁生产是生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区域清洁生产工作的重点是积极推动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要根据区域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的需要,把园区结构性污染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技术,在严格环境标准的同时,结合现行企业开展清洁生产_5J。从源头上减少土地生态污染,为土地生态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3.4 以生态化理念创新开发模式 

  遵循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产品的再使用(Reuse)、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科学、合理规划,各功能分区及相关企业、分项目之间形成产业耦合(并联、串联),保证运转成本最低、外部经济性最佳|2J。在全国园区清理整顿中撤销的园区正是那些产业特色不明显、产业雷同、低水平开发的园区,如今,各级政府纷纷认识到低地价、低厂租不是吸引外商人园的主要因素,产业集群是最好的投资环境,是园区最核心的竞争力。已建成的一些园区开始以主产业为核心进行升级改造和2次创业,新建园区开始注重产业定位,依托区域经济背景和核心资源优势进行前期策划。在严格遵守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打破传统开发思路和流程,变城镇化、工业化与农田保护之间的固有矛盾为协作共赢,实现土地的二元性质、多种用途共存以及人与自然、多种产业、多种城市功能的和谐共生。对于上规模的景区开发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及位于城市规划区内独立经济效益不明显而周边带动效益巨大的成片项目等,可采取租赁、股份制等多种土地流转形式开发。 

  3.5 建立城市立体绿化体系景观 

  生态学是土地生态规划、管理、设计和开发的基础l6。第5届国际生态学联合会主席德国著名景观生态学家HarberW教授认为:在一给定的区域单位(RNU)内,占优势的土地利用类型(起源于土地的适合性和传统)不能成为存在的惟一类型,至少地表的10%~15%必须为其他土地利用或区元(ecotope)保存下来_7J。只有通过这种空间异质性的保持,才有利于促进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土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根据该理论,城市绿化树种应该以乡土乔木、灌木为主,乔、灌、草结合,各种植物之间的平面距离、立面结构(乔木、灌木、花卉、草坪与地被植物)及其轮廓变化等要合理搭配,营造能体现生物多样性和地方特色的城市森林。在新建房屋时,必须使绿化与建筑占地面积比例达到一定水平,一般不少于30%,否则土地开发计划不应予以批准;其次,通过组建园林开发公司,专门进行园林、旅游、风景区的建设和住宅小区的绿化配套,包括绿化隔离带、街心花园、道路绿化以及工厂绿化等综合开发经营。再次,积极发展主体绿化、屋项绿化,建设“屋顶花园”等,全方位提高城市绿化整体水平[。 

  3.6 构建房地产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国务院出台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将对开发过程中的环境意识和行为产生积极的约束作用,需要在此基础上制订更完善和完整的法规体系。各项具体法规政策和专门法律法规,要以维护环境资源全民所有权为基本点,并要与国际环境法接轨,同时建立一支力量足够的、具有独立执行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职能的执法队伍,以保证监督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4 建议 

  长期以来,在我国土地开发中存在种种问题,不仅浪费土地资源,而且影响生态安全。关于土地开发中的非法交易、以权谋私、浪费闲置等问题,最近一个时期国内媒体已经发表了不少报道和评论文章,但关于土地不合理开发影响生态安全的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土地不仅具有各种生态功能,而且具有多种经济功能。在土地的生态功态里为好。这些根深蒂固的封建性思想观念无疑会对现代社会进步的思想意识形成极大的冲击,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排斥了民主、自由、法治和平等的进步理念,无形地、潜意识地弱化了人们争取自由、民主和平等权利的意志和决心。如有些地方出现的“村霸”、“乡霸”等横行一方的现象,其原因就与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的存在密切相关。因此,除了一些较为积极的传统观念,如孝敬父母、尊重老人,团结友爱、邻里和睦等可以继承发扬外,对于农村中存在的各种落后的封建性思想观念,党和政府必须采取更为务实和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强农村社会主义进步思想意识的宣传教育活动,用先进的理论和思想武装农民,在当前特别要注意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教育活动:第一,民主意识、权利意识的教育。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要教育农民把握好、行使好自己手中的权力,要明确自己就是国家的主人。第二,平等意识的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要教育农民不要有尊卑贵贱的思想意识,还要让农民树立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思想观念。第三,法治意识的教育。要教育农民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切不可软弱忍让,向强权和恶势力低头,要正确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各种权利。第四,科学观、世界观教育。要向农民讲授基本的科学常识、教育农民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来分析现实。第五,提高觉悟教育。为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还要培养农民群众自觉树立现代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等。只有用现代文明中蕴涵的进步的思想意识武装农民,农村的封建性落后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健康发展。 

  5 “外部输血”与“内部造血”的关系 

  对于农村的发展,有“外部输血”、“内部造血”以及两者的结合等几种形式。对于我们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而言,各地农村之间的差别是巨大的,不可套用一种模式,而应根据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模式选择。具体而言,对于已经发展起来、甚至达到发达水平的农村地区,应主要靠“内部造血”来获得新发展,因为这一农村地区的“肌体”处于丰腴状态,完全有能力实现自身“造血”。而对于落后、甚至极端贫困的农村地区,则必须通过“外部输血”来实现,因为这样的地区,“肌体”干瘪,无力“造血”,国家应采取财政支援的方式使之首先脱贫,解决温饱问题,然后再通过科技支农、教育支农、卫生支农、文化支农等形式使之走上致富路。对于处在中游水平、介于以上两者之间的农村地区,则可采取“外部输血”与“内部造血”相结合的方式,因为这样的地区虽具有一定的“造血”能力,但仍不够强壮,如果适时加以“外部输血”,则可使其迅速富裕起来。因此,就“外部输血”与“内部造血”两者之间的关系而言,应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不可一概而论。 

  6 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当前,很多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是以牺牲、破坏环境与生态平衡为代价的。尽管这些地方获得了一时的发展,但从长远角度讲,却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经济发展破坏了环境生态,而环境生态的破坏,却反过来使经济失去了发展的后劲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等到这种灾难达到一定的极限,需要花大力气和代价来改善环境和生态的时候,无形中又阻滞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正视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使两者协调发展。首先,必须坚持在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谋求经济的发展。大自然是我们生活的家园、生存的支撑,保护好大自然的生态链和环境链就等于保护我们自身。农村经济完全可以通过良性循环的途径获得发展,即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酿酒业、食品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生态旅游业以及高技术含量产业。对于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明显的工业项目,如造纸业、煤炭开采业、化工工业等,农村地区在科技水平和控污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尽量不要投产这些工业项目。其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的各项规划工作。要在保护好环境和生态的基础上,让环境和生态反哺人类。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可为农村的招商引资工作带来机遇,提供发展的平台。因此,环境生态的保护和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并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关键是要正确把握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充分利用环境生态的优势促进地方经济持久、良性的发展。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