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威海市金线顶公园规划设计构思

member 2005-01-10 来源: 网
威海市金线顶公园规划设计构思

1 项目背景

1.1 区位

  威海市金线顶地段位于威海湾中部凸出的半岛上,北东南三面环海,与刘公岛隔海相望。金线顶岭海拔46.6m,是海岸线上的一个制高点,可以环视威海湾,远眺市中心区和刘公岛,拥有极佳的景观条件。随着海滨路的建设和城市不断向南发展,金线顶地段愈来愈成为城市海岸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

1.2 历史沿革

  金线顶在历史上由于特殊的位置和海岸制高点的地势而受到重视。“金线顶”的得名来源于早期横贯全岭的黄色石线。清康熙时,守备李标根据阴阳家“谓巽地高耸,若建塔其上,科第绵远”,遂在此建塔,后半途而废。1883年北洋水师曾在岭下建鱼雷营,后又设武备学堂。1891年,出于导航需要,金线顶岭东端峭岩上建起一座灯塔,名曰“旗杆嘴灯塔”。1902年英人强租威海卫,灯塔由英国殖民者管理。1931年,中国收回威海卫后,灯塔归还中国。1945年,灯塔被日军炮毁,1946年得到修复。建国后灯塔再次整修,沿用至今。金线顶古迹除灯塔外大都不复存在。目前在金线顶周边有一所中学即威海二中和威海船厂,此外存在大量的住宅建筑。船厂是在建国初期五、六十年代国家大规模工业化时期修建的,目前是山东省重点船舶修造企业。工厂在几次扩建过程中“移山填海”,改变了金线顶原来的丘陵地貌,代之以大片的平整场地和人工驳岸。

1.3 规划要求

  

图1 金线顶区位图
  
图2 规划用地范围

  在威海市总体规划中,金线顶地段定性为城市绿地和旅游用地。威海市政府和规划局计划在此修建一处滨海公园,并在制高点兴建一座标志性建筑,满足观景和景观的需要,以充分利用这里的景观资源。同时,由于威海船厂的用地性质不再适应地段环境以及海湾水深变化等原因,政府拟将其搬迁至别处。相应的规划范围扩大至金线顶岭及威海船厂厂区,总面积36.6hm2。

2 规划构思

  公园的规划设计由于有了旧船厂的存在而变得不同一般。是将原有厂房设施一同推倒,建设全新的滨海公园,还是利用船厂建筑设施加以改造利用就成了本规划中的关键性问题。
  
2.1 把握地段性格

  工厂的建设给这一地段的地貌留下深深的印记:整齐的人工驳岸,被切削的山体和人工填海造成的平整地面,直线的道路和铁轨、尺度巨大的厂房和龙门吊……这一切都传达着一种直线的、刻板的、人工味十足的工业气息。伸向广袤大海的滑轨仿佛记载着海轮竣工入水时,船体滑破海水瞬间的欢呼和飞溅的浪花。四处散置的船体构件仿佛是一件件钢铁雕塑,鲜红的色彩、繁复而充满构造逻辑的龙骨,向人们传达着一种机械的美,巨大的厂房和构架在宣扬一种人力的伟大,这一切形成了这一地段特殊的性格。

2.2 历史再观

  船厂的搬迁和公园的建设是由城市改造导致的城市用地置换的反映。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们对于环境质量要求的普遍提高,城市中心地段用地性质的置换成为必然。金线顶地段良好的区位和景观优势,使它不再适合工业用地的性质,而将转化为休闲娱乐和风景旅游为主要功能的城市绿地。这一历史转变应该在公园的规划中得到反映。将场地遗迹加以保留,作为历史对今天和明天的馈赠,无论是几经战火和百年荣辱的旧灯塔,还是人工填海造成的现状地貌以及工业化时期人类技术里程碑式的机械构筑,都像是一部活的教科书,记载着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历史,警示人们珍惜自然、保护自然。将不同历史层面的东西加以考古式的发掘,整合再现,会使人们更好地解读这一城市空间的变迁。

2.3 “人·船·海”的主题

  公园是为人提供接触自然,与自然对话机会的场所,因此公园要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为人与大海的联系。人从海洋中走出又回到海洋。人类的文明通过大海传播,船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人与大海的桥梁和纽带,而船厂正是这种关系的物化,是人与海洋关系的物质表现,是人类文明的遗迹,记载着人与自然斗争的历史和场景。
  因此对船厂的保留和改造不仅是一个节约资源的问题,它会从更深层面上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赋予滨海公园的新的意义,公园也将因此获得富有个性的景观。

3 规划措施

3.1 生态补偿

  工厂对地貌、植被、岸线的破坏,已很难从根本上挽回,我们的目标是对地段的生态环境尽可能进行补偿。首先缓和被切削的山形,在山体边缘进行护坡,植以灌木,防止山体的滑坡和表土的流失;其次,在既成的人工岸线的基础上,提供几种不同的断面设计,架设木制平台,深入海面,增加从陆地到大海的层次,拉近人与海的距离,在局部位置将海水引入内陆,变换不同图底关系。最后通过增加植被覆盖达到改善区域小气候的目的。沿海岸种植抗风、耐盐碱的树种如黑松、罗汉松、刺槐、栾树、泡桐等。在金线顶岭选择种植五角枫、银杏等秋色叶树种和樱花等春季观花树种,使得金线顶四时景致不同,呈现不同的色彩。

3.2 资源再利用


图3 金线顶岭顶景观

图4 工厂现状景观

图5 场地生态演进

图6 厂房改造示意

  结合原有厂房车间的改造,策划新的功能,适应公园游人游憩、观赏、餐饮、娱乐的要求。厂房、车间大都尺度巨大,多为桁架结构,可以对其进行局部的改造如保留结构、破除墙体、使建筑更为通透;或增开天窗或完全暴露结构,形成半室外的空间,室内辅以种植设计,置入餐饮、展览、娱乐等功能和其他服务功能。将圆形的修船坞改造成圆形的露天剧场,为市民提供小型艺术表演的场所;利用废旧轮船加以改造,置于凸出的码头岸边,作为飘浮在海面上的“海上游乐中心”。

3.3 技术展廊

  技术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我国虽然正处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但对机械、技术知识的普及和启蒙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成熟。造船工业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工业部门,其中高新科技的应用也是日新月异;人们对于造船过程也充满好奇,工厂旧有的设备、构筑可以为市民提供一个进行工业和技术文化教育的生动课堂,使游人特别是孩子们在游玩中接受技术文化的熏陶,了解修造船舶的技术和工艺,从而使工厂发挥出潜在的文化教育功能。
  工厂原有的厂房、车间和场地具有内在的系统性,完全可以利用它们作为造船工艺的系列展廊,展示传统造船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造船材料设备等等。同时在室外场地利用船体构件进行室外的展示,在入水滑道上设置未完成的轮船模型,使人们可以登攀、触摸,亲身感受造船的过程和乐趣。

3.4 景观重组

  当前我国城市的绿化、美化运动如火如荼,但城市的景观设计还很难做到富有个性和地方特色。工厂原有的工业气息为这一地段提供了一种可利用的景观氛围:笔直的干道、几何化的空间、工业符号般的构筑,规划力图延续这种气氛,保留工厂既有的景观构架。在原有的干道基础上规划公园路网,在重要的景观节点(如灯塔、码头、海轮模型)之间建立景观轴线,辅以行道树的种植形成强烈的线性空间,形成公园几何化的空间结构。花灌木的种植设计利用轨道的走向,进行规则式种植,下沉的修船场地改造成下沉的几何式花圃。在公园大片草坪和路旁布置船体构件和构筑物,作为公园环境中新的景观兴奋点,它们本身就是城市雕塑,工艺品和装饰。

3.5 人性化空间

  公园规划建设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但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人服务,空间的目的是人的活动。规划延续的是工厂的景观要素和特色氛围,但不是工厂的非人尺度。我们要将工厂非人的尺度转化为近人的尺度,把工业景观转化为人文景观,这才是场地内涵的根本转变。
  为了化简公园的空间尺度,我们进行大量的种植设计,用植物软化刻板的场地,为人提供一个充满生机的界面。通过近人的材质创造温馨的滨海空间:利用船只甲板铺设滨海栈道和伸入海面的木质平台,供人凭栏观海,接近水面。
  林荫广场、露天剧场的设置为了承载人们更多的活动;滨海膜结构休息处为人们提供了轻盈的遮蔽空间,使人们沐浴海风,尽享海湾的美景。
  与此同时公园还为游人提供了多种休闲游乐项目:摩托艇、潜水、沙滩浴、沙滩排球等项目,使地段充满人的活动而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滨海空间。


图7 工厂现状景观

图8 几何性空间

图9 标志性建筑意象

4 标志性建筑的意向设计

  金线顶制高点上的标志性建筑设计,受到市政府和规划局的极大重视。建筑要满足看与被看的双重需要。威海市区有三处制高点,它们同时也是城市三个重要的景观节点:奈古山东麓的环翠楼、塔山上待建的标志塔和金线顶上的标志性建筑。建筑的设计要考虑到其他二者的关系,同时还要考虑到金线顶和刘公岛的呼应关系。
  在我们的规划中,对标志性建筑作了意向性的设计。建筑的功能集观景、餐饮、娱乐、展览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建筑的体形结合地形,力图与山岭融为一体。建筑大面积的辅助部分被置入地下,同时作阶台式叠落,侧面为开敞通透的展廊使人们在行进的流线中看到动态的连续的海面景观。建筑的主体部分位于制高点的平台之上,特殊的造型创造了一个清新自由的形象,同时为人们环视周围景观提供了一个奇妙的空间。

5 规划的现实性与可实施性

5.1 协同作战

  毋庸置疑,公园的规划构思是一个理想规划,它的实施会受到多种现实因素的制约。首先,工厂的搬迁究竟会给我们留下多少“遗产”,会剩下多少设施供我们利用?厂房、车间、滑轨等不能移动的东西会留下来,但龙门吊、钢架、船体构架能否留下就是个问题。我们想在搬迁改造过程中,在各部门不作任何沟通的情况下,这些设施是很难保留的,但若将公园的规划看作一种新的尝试,本着一种尽量创造条件去实现的态度去看这个问题,就有可能通过规划部门与工厂的交流与配合,甚至通过其他方式(如政府购买部分废旧的“动产”和“不动产”)为公园尽可能地保留这些“景观设施”。那样,前景就会很乐观。大家出于为人类创造美好环境的理想,需要发扬一种“协同作战”的精神。

5.2 呼唤英雄

  对于金线顶标志性建筑,我们认为这个建筑将对威海市海岸景观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建议广泛征集方案,鼓励市民参与发表意见,进行方案设计竞赛和招投标。在这里,我们对标志性建筑做出原则性的规划和一些意象设计。时代呼唤英雄,呼唤真正的建筑杰作,为威海市的城市景观增添一笔亮色。

5.3 避免灾难

  由于本方案仍处于概念规划阶段,方案仍需要修改。在修改过程中突然得知威海市有关部门准备在金线顶与刘公岛之间架设跨海索道,我们被强行要求在公园中设置索道站。且不说索道的修建将彻底改变该地区用地的性质并直接对规划方案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索道的修建将对威海湾的自然景观产生极大破坏!正像清华大学一位教授所言:“威海索道的修建将遭到全国人民的唾骂。”在这里呼吁有关部门为了威海市的景观环境,为了威海市的长远利益,不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做这种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

6 后记

  在2001年国际建协与中国建筑学会联合举办的“亚澳地区大学生建筑创作设计竞赛”中,以威海金线顶公园规划构思为蓝本的参赛作品“城市滨海工业区的绿色更新”,在来自10个国家的170份参赛作品中获得鼓励奖。
  公园规划设计工作得到李丽、程晓喜、王南、苏春雨等人的参与支持,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


图10 工厂现状景观

图11 标志性建筑室内

作者简介:
贺旺/1978生/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园林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84)
章俊华/1962生/男/副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园林研究所(北京 100084)
  
  收稿日期:2001-12-30;修回日期:2002-01-24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