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刘嘉峰:在建筑深处探寻价值

admin 2009-05-26 来源: 网
建筑的风格必须和地块的历史有关系,也和城市的未来有关系,因地制宜。好建筑就像春天的花草一样从地里长出来,跟环境和人都特别默契。”刘嘉峰说。

  这个短促的下午,回荡在刘嘉峰脑海里的有关过去的问题,浓缩为几个场景。
  1988年,清华大学体育馆内,呐喊助威声此起彼伏。忽然冲在最前头的一位帅气的小伙子飞身一掷,球进了!这个决定性的比分,再次让清华大学手球队荣膺全国冠军。身为队长的他,也第五次举起了冠军奖杯。
  1994年,加拿大多伦多妇产医院。护士小姐抱着一名初生的婴儿,将她放到刘嘉峰的大手里,对他说着祝福语:“Enjoy them, they grow fast(享受吧,他们会很快成长)!”他头一低,眼眶湿了。
  2007年,西安。他带领着团队面对众多国际一流的竞标单位,一路过关斩将,拿下西安机场的设计权。这是他第十次拿下国内机场项目,为一座城市的门户型建筑添上了现代的“秦砖汉瓦”。此时,他的两鬓却已经催生华发。
  “好多事情就像昨天刚刚发生,但20年、30年就这样过去了。”他说。 
  然而,他不是王家卫,这些镜头只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2009年5月11日,北京香格里拉咖啡厅。坐在记者面前的刘嘉峰友善、平和,又不失严谨本色。
  他有个习惯,几乎任何问题,总能总结出一二三来,语速缓慢,滴水不漏。

中西合璧的经历

  1962年,刘嘉峰出生于内蒙古。1980年,和很多恢复高考制度后的幸运儿一样,他如愿考上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学建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当时只想学一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专业,最后决定就读建筑吧。”


西安国际机场


  入学不久,刘嘉峰就在清华建立了自己的“识别系统”——他身形颀长,热爱体育,很快进入了学校手球队,并从队员做到队长,本文开始的那一幕就是他在清华的最后一场压轴表演。
     “很多年后,有清华的校友见到我,依然记得这事,‘你原来是手球队的吧!’”谈到酷爱的体育运动,他有点儿兴奋,双手在空中有节奏地挥舞拍点。
       在清华,刘嘉峰一待就是8年,读完本科读硕士。当时,中国的建筑学科虽然有古典建筑理论,但多为营造法式。而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催生了现代建筑的技术和理论,去国外留学也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于是,毕业后在建设部一个部门做了很短的设计助理后,刘嘉峰决定到加拿大深造,“让绊倒了西方国家的石头,不要再绊倒我们。”
       他有幸拿到了加拿大皇后(QUEEN’S)
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在清华,他学的是建筑学,到皇后大学后转攻城市规划硕士。那段经历,对他以后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有着深刻的影响。“首先是专业不同,从建筑学到城市规划;其次,建筑解决的是建筑单体形态的问题,而城市规划研究的是区域经济、社会及整体系统问题,处理的是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最后,中国教育追求的是经验,欧美教育追求的是实证,你得大量去做调查研究,再来验证自己提出的理论假设,逐步深入。”
      回首20年前的选择,他十分庆幸自己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学习欧美国家已经走过的城市化的理论和经验,然后回到中国,又适逢改革开放后城市发展最蓬勃的时段,所学皆有了用武之地。当初没有局限于建筑学而是转向城市规划,这让他做建筑设计的时候看得更广,更有前瞻性。
     “2005年春天,我们这些1980年进校的校友欢聚一堂,大家感概良多。但最大的感受是,毕业20年,很多梦想都变成了现实。”


杭州萧山国际机场

领衔机场设计

  这种生而逢时的机遇对他来说,是久违而熟悉的。
  1999年,刘嘉峰回国,加盟阿特金斯中国。此前在加拿大,他先后在加拿大CAI建筑师事务所和加拿大B+H国际建筑师事务所担当要职。“当时也是全球跑,因为做中国项目,常常回北京来。”
  父母在北京,亲情如一根线拉着他。而学习城市规划的他在1995年前后也敏感地发现,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高峰期即将到来,这就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中国市场项目的成功,为他提供了自信和动力。
  1993年他主持了厦门高畸机场项目。“当时政府对成本卡得特别紧,因为台湾和厦门的关系,整个机场又要体现出人和的内涵,而且要结合当地的气候、地形以及建筑特征来做。”
  这考验着刘嘉峰在重重障碍的缝隙中找出最优解的功底,他对建筑设计的理解也因此简单概括为在一个恒定不变的惟一的坐标点上,综合各种要素、条件,想出一种绝妙的创意。”
  具体到厦门高畸机场上,刘嘉峰是这样处理的:运用了当地的民居特征,使其外在风格体现了人和的文化内涵。让人惊绝的则是其结构的构思,混凝土打造的建筑结构未加任何装饰,结构就是建筑本身。既节约了成本,又符合建筑审美。
  他的大胆构思也得到了政府方面的认可和支持。记得一个晚上,他怀着愉悦的心情到工地察看工程进度。远处,海上苍茫一片,现场施工热火朝天。“3000名工人在施工,有3000盏灯,极其壮观。我当时就觉得,在中国做事情效率这么快,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1998年,厦门高畸机场被市民评选为最喜欢的建筑。后来,中央领导视察厦门机场,对此赞不绝口。可以说这个建筑获得了官方和民间的双重肯定。
  而他与机场项目的结缘也因此一发不可收拾。仅在中国,刘嘉峰带领着他的团队,承接了包括首都机场二号航站楼、杭州机场、西安机场等一共10个机场项目。“2000年以前5个,2004年以后5个。不少项目是‘梅开二度’。”梅开二度,即一期工程完成交付使用多年后,二期工程再建时业主首先想到的还是他。
  因为多次设计机场,他俨然已经成为了飞机专家,“远远一看就能准确地说出机长、翼宽、出产年份。”


长沙国际机场

风格在建筑深处

  除机场设计,他钟情和擅长的另一个设计领域在住宅产品上。 
  这让人想到建筑设计圈内关于他的一个笑谈:刘嘉峰是一“错”成名。不过,此错非彼错也。为何?
      大家所说的“错”是指刘嘉峰1997年前后设计的一个房地产项目。当时国内高层项目得房率低,为了更好地利用建筑空间,刘嘉峰在上海的一个住宅项目率先推出错层产品,这在国内属首创。错层的好处是既保证了得房率,还增加了空间乐趣。
  1997年上海新加坡美术馆因刘嘉峰设计的空中别墅、错层创下上海楼市奇迹,在周边每平方米5000多元的市场行情下却以8800元起价,均价卖到了1万多元。
  众所周知,和房地产企业打交道有两难:一是房地产商从拿地到销售必须在时间周期内完成,要求出稿快,利益最大化;二是和房地产商难打交道,部分企业甚至设置了专门的部门,以甲方建筑师的身份对设计机构层层把关,以至于有建筑师抱怨已经失去了自己的风格。
    “这块地能做什么?需要什么?这些要弄清楚的问题在建筑师的自我风格之上。”或许正是抱着这样的一种低姿态,他在房地产领域频频出击,斩获不少。北京欧陆经典和通用时代中心、上海的松江新城和新南站规划、深圳的天琴湾和保安新城城市设计等都出自他手。
     “建筑的风格必须和地块的历史有关系,也和城市的未来有关系,因地制宜。好建筑就像春天的花草一样从地里长出来,跟环境和人都特别默契。”刘嘉峰说。
  位于上海松江新城的泰晤士小镇,是刘嘉峰比较得意的作品。综合英国发展的历史,泰晤士小镇以时间为主轴,展现了英国几个世纪以来的文化和发展轨迹,并不留痕迹地将其自然组合在一起。这个项目后来为上海松江拿下了国际花园城市金奖。
  1997年,刘嘉峰设计了立意为百舸争流的长沙机场一期。10年后,在设计长沙机场二期时,以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为创意蓝本,建筑的意向更激扬。中间升起的弧型屋面与片片竖立的遮阳雨蓬,有功能和隐喻的双重妙用,“旭日东升,百舸争流,千帆竞渡”。对这般神来之笔的灵光乍现,刘嘉峰还是归结为自己所受的中西合璧的教育。而更多的时候,他似乎躲在建筑的深处,以理性的思维思索着它们。


西安国际机场图

探寻建筑的价值

  他乐在其中,一过已是20多年。刘嘉峰坦言,这些年最遗憾的事情就是在一对儿女的成长中,他相伴太少。而另一处遗憾是行业发展速度太快,很多项目现在回头看本可以做得更好。“有时我在想现在是不是该中场调整一下,好好想想未来30年该怎么做。”
  多年对中西城市发展的比较和研究,使刘嘉峰在做项目的过程中,看得更远,也更深。“中国城市化最大的问题还是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城市和农村,类似两进制。城市的经济活力不能带动农村综合资源使用的优化和升级。”
  除去学术研究上的宏大叙事,他还有很多觉得是自己这一代、清华的一代、好运的一代、中西合璧的一代该去做的事情。
    “你有没有看过《财富的革命》这本书?”
  有一段时间,刘嘉峰为了让人更容易理解自己的观点,常常这样问别人。被问者往往一怔:身为建筑师的他怎么谈论起了经济话题?但略一思忖,立即豁然开朗。像他这样一位身为跨国设计机构中国区董事的人,怎能不研究经济和当下的中国现实呢?
  关注经济发展趋势的刘嘉峰,也很自然地将这个趋势和自己对建筑价值的理解结合。“建筑也有两根轴线,一个是时间,一个是空间。好的建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带来叠加的价值。我一直在研究建筑价值这个问题,可以说提升建筑的价值是我追求的理想。”
      建筑、城市、时间、价值、精神财富,它们关系的核心就是挖掘和放大城市对建筑价值的提升效用,使建筑成为艺术珍品,也就是说建筑的价值来源于对动态的城市总体的绝妙提纯。
  嘴边老挂着“我比较好运”的刘嘉峰是宿命而乐观的,他凡事喜欢顺其自然,不逆天意,所谓“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回望刘嘉峰几十年的人生历程,却也少逆拂之事,一路走得冷静从容。

刘嘉峰
1985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 建筑学学士
1988年,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毕业, 建筑学硕士
1990年,加拿大Queen’s (皇后大学) 研究生院毕业, 城市规划硕士
1990年~1993年,加拿大CAI建筑师事务所,项目建筑师
1993年至1999年,加拿大B+H国际建筑师事务所,副总经理、资深建筑师
2000年至今,英国阿特金斯集团,中国区董事
清华大学房地产EMBA客座讲师
近年所获奖项
2003年,被评为中国房地产10佳楼市影响力青年设计师
2004年,全球脑库论坛特邀房地产主题讲演专家
2004年,被评为CIHAF中国建筑20大品牌影响力青年设计师
2006年,被评为影响中国10大公建设计师
2007年,被评为CIHAF中国最具影响力设计师
学术研究
著作:《中国新城规划典范》,同济大学出版社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