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静(四川建筑设计研究院):公园城市有机更新,需要高品质场景营造
成都既是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又是住建部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正在涌现一大批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公共空间项目。
本次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四川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资深总景观师高静。她本科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现重庆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从事景观设计已有27年,主持设计了三星堆遗址博物馆公园、金沙遗址博物馆公园、武侯祠博物馆锦里二期、天府绿道、交子金融大街、铁像寺水街、大源中央公园等一系列优秀项目。
我们希望结合对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项目的解读,与高静女士聊一聊她对设计行业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当代青年设计师的期待和嘱托。
采访嘉宾
高 静
四川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资深总景观师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 委员
采访内容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下称“CLA”):您在成都主持了一系列代表性项目,包括早期的水岸锦里,近期的天府绿道等等,能否简要概况一下?
高静:今年是我从事景观设计行业的第27年,期间承担了不同的项目,面对过不同的问题,也陆续呈现了一批作品。根据项目特征,我将其划分成三种类型:一是历史遗存的保护与活化。以金沙遗址博物馆公园、三星堆遗址博物馆公园为例,此类项目的设计重点在于保持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突出展示性,从沉浸体验、情感互通、场景营造等多维度实现遗址演绎与活化,连接过去与未来。
金沙遗址博物馆公园 © 金沙遗址博物馆
二是街道空间的创新与融合。成都因充满市民化、烟火气的街道符号显现出城市休闲文化的特有魅力,交子金融大街、铁像寺水街、水岸锦里等项目便是典型代表。我们通过街景重构,再现成都传统街巷生活的文化韵味,同时赋予新场景,顺应市民喜爱交往和表现自我的特点,着力促生环境与人之间的有机互动,创造出既传统又现代,既地域又国际的鲜活场景。
铁像寺水街夜景 © SADI G5
三是天府绿道的价值转化。绿道作为公园城市的重要支撑体系,是成都极具有远见的规划之一。各个公园通过天府绿道连接,并以统一标准进行建设和运营,形成了多功能复合的公园城市绿色发展与绿色生活载体,不断促进公园城市的生态价值的转化和外溢,实现周边产业、文化和市民生活等多维价值增益。
天府绿道项目鸟瞰 © SADI G5
天府绿道项目江家艺苑 © SADI G5
天府绿道项目青龙湖二期鸟瞰 © SADI G5
CLA:成都连续13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首位,“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逐渐成为国人皆知的成都名片。如果让您用三个关键词来描述成都,您会选择哪三个?您如何将其体现在设计项目中?
高静:我认为可以用“烟火气”“包容”“创新”三个词来描述。
一是“烟火气”,在中国的城市里,成都有着独特的步调和节奏,不疾不徐,张弛有度,这种生活哲学和人文氛围为我们营造公共空间提供了丰富的创意源泉。在玉林东路,我们探索了多业权街区的更新管理运营模式,打造统一运营的特色商业街区,通过城市更新盘活了街区存量空间,实现了引人、聚人、留人,推动空间激活和人群引聚的可持续、正循环发展。在铁像寺水街,我们以水岸街巷、滨水外摆、临水长廊、石桥以及岸边原生态植被等元素为符号,构思出一套传统水岸街景的设计语言,并植入现代生活图景,利用寺院围墙外的空地打造的戏台坝坝茶,复兴成都传统生活方式,重拾市民街巷文化记忆。
铁像寺水街的戏台夜景 © SADI G5
在大源中央公园,我们按照湖区生态公园加临街口袋公园的模式,在街道界面引入多个口袋公园,以多样形态满足多元需求。建成以来,公园微空间的场景随着使用者的需求不断适应进化,也与周边社区共同形成了整个区域的链式反应,极大地提振了片区都市价值。
大源中央公园的街头篮球场 © SADI G5
源野下沉花园 © SADI G5
二是“包容”,成都的包容性在于对多元文化的兼容并蓄和对新生事物的开放吸纳,古蜀文明与外来文化、烟火人间与未来都市相融相生。位于城南的交子金融大街,我们采用“街道空间一体化设计”设计理念,在1.7公里长的街道植入了26处商业盒子,形成“一屋一场景”的创新融合业态景象。建成后的交子金融大街不仅是城市主题活动的弹性容器,同时在交子之环和金融双塔等门户地标的作用下,展现了国际城南鲜活的城市形象。
交子金融大街夜景 © SADI G5
“交子之环” © SADI G5
三是“创新”,成都历来不乏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勇气。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筑的都江堰是典型的自主创新案例。当前在年轻人追求个性化、圈层化背景下,设计采用代表新兴潮流的文化表达方式,可以为公共空间引爆人气。比如五岔子大桥,从形态上借鉴了莫比乌斯环“无限”概念,融合时尚感与科技感;功能上作为衔接锦江两岸的关键节点,不仅解决了区域慢行交通的痛点,也促进了城市不同片区的协调发展,有机串联起国际化现代都市片区和亟待更新的旧城片区。
五岔子大桥鸟瞰 © SADI G5
五岔子大桥夜景 © SADI G5
CLA:您认为在成都开展城市更新项目有哪些优势?
高静:作为首批入选城市更新试点工作的城市,成都以国家层面的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公园城市建设为战略,初步形成了城市更新政策体系。在顶层设计上,坚持以建设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构建了“1+N”城市更新政策框架;技术标准上,不断探索适应存量改造的城市更新技术标准,构建了以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城市更新设计、城市更新实施方案为主导的更新技术体系。新年前夕,成都市住建局出台了《成都市城市更新设计导则》,作为成都市首个城市更新领域的设计导则,为城市更新设计与建设提供了系统性指引。在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理念指引下,成都积极开展城市更新行动,种类丰富、成果丰硕、方式灵活。
城市更新是时代所趋,专业化建设更是重中之重,在推进城市更新建设过程中,我们结合项目经验不断完善和更新策略,城市更新模式也实现了从1.0到5.0版本的迭代升级。5.0版本,我们引入了新的全产业服务模式。一是策划、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全过程一体化,统筹谋划,坚持城市体检评估先行,加强全过程的闭环思维,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建设。二是规划、建筑、景观、市政、光彩、智慧城市等的全专业一体化,保障项目落地高完成度,实现所见即所得。
交子金融大街项目荣获2021届SRC街景设计奖大奖以及商业街景专项奖 © SADI G5
CLA: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对设计师的能力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高静:当前语境下我们所说的城市更新,主要指的是国家政策驱动下主动式、制度化的发展选择,它是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时代后的客观需求。在此背景下的城市更新其技术难度相对较低,但所涉及的群体更广、更注重社区社群生态重塑,存在参与专业众多、主体诉求多元、项目现场情况复杂等特点。这就给设计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创意设计能力以外,还需要提升自身的合作协调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现场判断能力。同时在公园城市的城市更新中,设计师更要充分考虑价值转化,通过营造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和地域化的生活场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五岔子大桥河岸夜景 © SADI G5
CLA:对于省内其他市县来说,可能会面临吸引不到大牌运营商、人口流失严重等种种问题,就这些中小城市的更新项目,您有哪些建议?
高静:受当时彼地的山水格局、人情风俗、气候物产影响,四川建筑自古就具有地域性、独特性和多元性。川东是俊俏轻灵,川南多通透开敞,川西更平和素雅,川北是厚实古朴,川中是精巧秀丽,更有凸显原乡特点的客家建筑,劲健肃穆的藏式建筑,质朴务实的彝族建筑……各类建筑风格迥异,共同构成了传统建筑的瑰宝。
具体到城市更新领域,我认为中小城市更需要着眼于本土特质,挖掘在地特色,打造既能契合居民需求、又能承载文化底蕴、还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城市更新项目,依托这些项目培育出具有生命力的本地城市更新产业链和生态圈。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商业化和同质化的趋势席卷而来,能够根植本土蓬勃生长的当地产业和当地企业,也许正是破题之要,也正是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的目的所在。
CLA:您今年参与了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的评审工作,这些学生作品带给你的感受如何?是否带给您惊喜,或是某种担忧?
高静:我觉得今年的学生作品内容特别丰富,区域和类型的跨度都很大,颇有故事性、感染力和想象力,让我备受启发。同学们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同时,又通过系统地思考和逻辑推断得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这些作品反映出没受到太多职业压力的年轻人解决问题的思路。去年以来,数字中国、智能建造、AI建筑设计等词汇,已逐渐成为当之无愧的高频词,年后引起全网热议的ChatGPT正可以视作一个信号、一种风向标——青年设计师更需要主动探索数字化领域,勇于自我更新,学习、运用甚至是开发各类新技术和新工具。数字化正在重塑这个时代,也在重塑建筑设计行业,我觉得学生们应该成为这种重塑的未来力量。
CLA:在行业整体环境不太理想的当下,您认为应当如何破局?
高静:诚然,地产经济已进入存量时代,势必会带来一系列行业的迭代、重构与变化。但我认为,受变革冲击的主要是低水平重复、同质化竞争的设计作品,并非整个建筑设计行业。
从人类历史来讲,建筑师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三种职业之一,从古罗马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算起,建筑行业已经延续了2000多年并仍然保持着蓬勃向上的生机,始终在历史沉浮中勇于革新,不断发展;从现实需求来讲,在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也十分需要建筑设计的创意和力量,建筑设计行业仍然大有可为。
可以说,优秀的创意设计是通往美好生活的最后一公里,其中还蕴藏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如同祖国的名山大川中蕴藏着的蔚蓝的海子,在静静地等待着被发现。建筑师既需要沉心钻研,又需要大胆创新,在高品质“中国设计”的品牌创造中贡献“专蜀创意”。拨云见日,跨越山海,共赴光荣与梦想的远征。
统筹:周明波
采访:周明波
编辑:周舟
感谢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供稿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 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