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中国保护世界遗产走过20年

admin 2005-12-23 来源: 网
  22日上午,在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20周年之际,侯仁之、阳含熙、郑孝燮和罗哲文等4位老政协委员获授政协会徽纪念牌,他们长期致力于世界
  22日上午,在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20周年之际,侯仁之、阳含熙、郑孝燮和罗哲文等4位老政协委员获授政协会徽纪念牌,他们长期致力于世界遗产保护的功绩得到了高度评价。20年来,在政府、专家和广大民众的不懈努力下,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份提案 中国世遗升至世界第三

  今年是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20周年,期间,中国的世界遗产数由0发展到31个,位居世界第三位。
  目前,中国已有的31项世界遗产,涵盖了文化、自然、文化与自然双重、文化景观等世界遗产名录中的全部种类。此外,还有包括昆曲、古琴以及最近公布的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在内的4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成为当之无愧的遗产大国。
  谈到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工作的肇始,4位政协委员的名字不能不被提到: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中科院院士、生物学家阳含熙,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郑孝燮和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罗哲文。
  22日,在由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和人民政协报社联合举办的“中国保护世界遗产走过20年”纪念座谈会上,与会者深情回顾了这一历史。
  1985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始向新的纵深发展,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事业也面临着如何与国际社会接轨的问题。那年,由侯仁之委员起草,侯仁之、阳含熙、郑孝燮和罗哲文4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向六届政协三次会议提交了《我国应尽早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积极争取参加“世界遗产委员会”,以利于我国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存和保护》的提案。正是在这份提案的推动下,同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中国加入这一公约,中国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从而开启了中国和国际社会一道保护人类共同遗产的历程。

  ■廿载发展 世遗保护留下中国印记

  20年来,中国的遗产保护事业在理论和实践上逐渐与国际接轨,专家队伍成熟壮大,保护手段和设施不断改进。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王凤武介绍说,世界遗产专家对中国世界遗产管理模式的创新给予了高度评价,如黄山的保护经验,曾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为“有许多做法都是实际工作中的创举,应推广到全世界其他遗产地学习和借鉴。”2003年,中国基本完成了对世界遗产所在的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的建设,使世界遗产资源的监管走上了信息化道路。
  在遗产保护理念方面,中国与国际社会实现了充分的交流与融合,在世界遗产的申报和监测过程中,逐渐沟通了世界遗产保护与管理的国际通行准则。同时,结合本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特点和传统,中国与国际同行合作,制定了在国际范围内有重大影响和参考价值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苏州举办,彰显了中国在重要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贡献。今年10月,在西安举办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通过了全面保护文化遗产及其环境的《西安宣言》,再一次在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上留下了中国的印记。“通过世界遗产保护工作,中国在全世界正发挥着文化遗产大国的积极影响和建设性作用。”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说。

  ■面对问题 世遗保护仍然任重道远

  然而,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与管理还面临许多问题,与会专家对此也提出了批评和建议。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指出,要充分认识到保护管理好世界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科学、适度的利用,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开发建设与资源保护、发展旅游与维护生态的关系,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阳含熙建议,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普及世界遗产保护的知识和理念,引导、帮助民众参与世界遗产保护工作,形成政府、非政府组织乃至全社会每个人都关心、爱护并参与遗产保护的局面。
  此外,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特别提出,在正在开展的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对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引起高度重视,建议纳入各地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和战略。
  童明康还透露,中国将加快建立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动态信息系统和预警系统,建立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巡视制度,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工作。此外,成立世界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建立有效的专业咨询制度,都将是近期工作的重点。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