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中国美术馆:只剩外壳?

admin 2002-06-21 来源: 网
编者按 建成于1962年的中国美术馆在“不惑之年”迎来了大修。这对建筑界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不仅要顾及“中国美术馆已经成为深入人心的历史”而维护原建筑的风格,
    编者按
    建成于1962年的中国美术馆在“不惑之年”迎来了大修。这对建筑界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不仅要顾及“中国美术馆已经成为深入人心的历史”而维护原建筑的风格,还肩负着改善功能结构以扭转美术馆“等展”命运的重任——“掏空”内瓤,再造“五脏”,谈何容易?
    新馆设计者的困惑却远不止这些:前期论证严重不足,盲目上马还带来许多技术以外的问题;方案是不懂美术馆的“专家”在评议和拍板……直接后果便是:美术馆从设计上不能满足新的展陈理念的需求——“再生”美术馆便成了一句空话,不菲的耗资又打了水漂。而无论赢利与否,没有人会为此承担责任。
    背景
    从1962年建成以来,作为新中国十大建筑之一的中国美术馆一直承担着国家美术馆的职能,但它一直与国家级美术馆名不符实,尤其是硬件设备上相当落后。为什么现在想到了大修?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主要设计者庄惟敏透露了内幕:筹建国家美术馆的计划传出,中国美术馆担心“流失”馆藏,所以要抓紧扩建……
    改造比新建更贵
    据庄惟敏介绍,这次翻新,内部设施几乎全部更换,而只剩下一个外壳。目的在于尽最大努力去保护原建筑风格和主体结构。而这样做比重建花的钱更多。例如,为使建筑空间风格与原来的统一,室内的防火门都设计成纯玻璃的,这个代价就非常昂贵。预计内、外墙改造分别要花去1000万和2000万。但建筑学专家黄居正说:“中国美术馆把建筑内部掏空以后再进行设备更新、改造,这种做法在欧洲非常普遍,他们把这称作建筑的再生。在某种程度上,这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历史的一种态度。”
    改造比新建更难
    中国美术馆的建造档次不是很高,外墙装修材料用的是面砖。经过几十年时间的侵蚀,原有面砖已多处脱落,要完全恢复它,就要复制当年的面砖材料,这无疑很难;业主主张将外墙的面砖改成石材,而想把沉重的石材挂在墙上又不破坏原来的风格,无疑更难。
    观念转换是关键

    应该说中国美术馆的此次改造目的就是通过硬件水平的提高来改变“等展”的窘境,但如何改造和能否实现这个目的密切相关,设计上更有很大关系。

    黄居正说:改造不仅仅只是对建筑本身的改造,还应该转换设计思路,真正地做到为公众服务。中国美术馆应营造一个有亲和力的艺术环境,让观众能参与到展览中来,而不仅仅只是提供一个展示场地。这就需要设计更多的开敞空间,运用大面积的天窗,使室内更具有光和影的效果,赋予展品和雕塑一个让观众感动的舞台,从而从心灵上参与到艺术中来。

    《世界建筑》副主编吴耀东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国内的美术馆更多关注展示、收藏而没有体现出社会性和公众性,这和建筑设计的理念有很大的关系。国外先进的美术馆都特别重视公众的参与性,他们会利用尽量多的手段,让公众去临摹,去触摸。事实上,这也更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律。建筑设计,特别是带有纠正性的二次设计更应该慎重,让设计思路和艺术的规律合拍,这样做出来的建筑才经济,才有生命力。

    文化场馆太多盲目上马

    据文化部统计,九五期间全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累计投资比八五期间整整增长了一倍多!在这股文化设施建设热潮中,也出现了盲目上马和重复建设。比如杭州和长沙,都曾在一年内建了两个大剧院。如庄惟敏所说,中国美术馆的扩建就是在国家美术馆确定之后匆匆上马的。另一位专家说,展厅规模的膨胀,导致的后果只有一个:场馆建设不断超支,门票收入入不敷出。

    与之相应,北京市决定在2008年之前,兴建30座大型博物馆。

    工程论证严重不足

    吴耀东曾参加过首都博物馆新馆方案的讨论,他看到的是:不懂美术馆的“专家”在评,在拍板。他还曾作为评委参加过历史博物馆扩建工程的论证会,他最大的感慨是:有关部门事前的论证工作严重不足,与国外先进的操作方式相去甚远。当时,每个评委手里都发了3页纸,作为好几年可行性研究工作的总结。而纽约现代美术馆扩建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则是一人多高。会上,只听到建在哪里的声音,就是没有人考虑有没有必要建或者应该怎么建这样至关重要的问题。

    质和量,哪个重要?

    随着中国对文化硬件建设的重视,中国的第二次文化场馆建设热潮已无法回避,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质比量更重要。中国最需要一个卢浮宫,而不是门庭冷落、仅仅是数字意义上的“空房子”。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