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城市 憧憬北京生活工作双和谐
admin
2005-03-08
来源:
网
规划数字 北京发展确定三大发展阶段 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要突破10000美元;第三产业比重超过70%,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在29%左右,第一产业比重降到1%以下。2020
规划数字
北京发展确定三大发展阶段
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要突破10000美元;第三产业比重超过70%,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在29%左右,第一产业比重降到1%以下。2020年,建成功能完备的山区、平原、城市绿化隔离地区三道绿色生态屏障。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55%,森林覆盖率达到38%;城市绿地率达到44%至48%,绿化覆盖率达到46%至50%;人均绿地面积40至45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至18平方米。
北京规划首次提出建设“宜居”城市
在新规划中,北京首次提出将建设成为一座“宜居城市”。未来的北京将更加适合人们居住和生活。自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在北京展览馆开始公示,“宜居”北京的概念就引起了人们的许多关注。确定城市发展战略,实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双重获益,成为人们对“宜居”概念的最大憧憬。
将北京建设成为一个“宜居”城市,已经成为许多人对未来北京发展的最迫切的要求。在北京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人大代表王茁领衔提出了一份“将北京建设成为‘安静’城市”的议案。沈梦培等代表也联名提出了《应通过立法来消灭城市噪声》的议案。
现在的北京距离“宜居城市”还有多大的距离?实现“宜居”理想,北京最需要在什么地方进行改革?去年12月份到今年3月9日,北京市政府门户网站首都之窗进行“宜居北京”调查活动。本次“宜居北京”调查活动包括“迫切度调查”、“现状调查”、“宜居北京”讨论等。首都之窗网站公布的“宜居北京”调查第一期公报发现,网民认为北京建设成为宜居城市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前10项工作中,“大力发展新城”高居榜首。而且从此以后,这项“大力发展新城”长期稳居第一位。另外,网民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交通、住房、环保、环境卫生、城市建设等方面。
将北京建设成为一个“宜居”城市,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经济、社会、区域协调、生态环境四个方面的发展策略。按照国家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总体部署,第一阶段,全面推进首都各项工作,努力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构架;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确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国际城市的地位;第三阶段,到2050年左右,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
关键地带
大栅栏危改召开专家论证会
在北京旧城改造中,大栅栏、前门等地区的危改尤其引起人们关注。去年12月份,在2004年第十一届首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方案汇报展暨城市建筑节能设计成果展上,大栅栏、前门等备受关注的危改规划方案或备选方案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
大栅栏危改范围内现有居民4724户,人口11355人。这里平均密度为507人/公顷,是北京旧城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该地区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得天独厚的传统商业,旅游资源。
这里有清初至上世纪40年代的街巷,格局保存完整。但是建筑质量普遍较差,房屋日趋破旧,安全隐患突出,危房总量大,急需整治和修缮。另外,私搭乱建严重,历史风貌受损。
按照此次公开展示的方案,大栅栏地区将划分为绿化景观区、商业发展区、传统商业保护区、传统四合院保护区、文化商贸区,以实现“历史文化的保护、危旧房改造、传统商业复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四大目标,将力图保护和延续区域内的各种历史文化遗存,展示弘扬传统民俗文化精华,体现传统京韵文化。
危旧房改造将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防止因房屋质量、房屋布局而造成的意外事故。改造后,大栅栏危改范围内的居住用地将占总面积的24%,绿地将占总面积的4.7%。
专家访谈
目前国内尚无“宜居城市”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 吴良镛
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北京市首次提出“宜居城市”目标。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国内目前还没有一个城市被称之为“宜居城市”,专家已经把“宜居城市”标准作为课题,正在研究中。
吴良镛院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宜居城市”不是单独提出来的,而是与政治、文化中心等一起提出来的,作为一个城市,还要有良好的居住环境。北京的交通、生态、设施等离“宜居城市”还有距离,“宜居城市”是努力的目标。按照吴良镛先生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人居环境是指一个大环境。
简单地说,人居环境建设不仅要求住宅室内的环境好,也要求室外的环境好,它从个人居住环境的范围慢慢展开,延伸到社区、邻里、交通、就业等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系统。
据资料显示,北京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城市功能过于集中在中心城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北京现在的城市功能都集中在五环路以内。医院、机关、学校、大企业总部等这些公用的机构,基本上都在三环以内。如二环内人口密度现在达到2.74万人/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要比其他世界特大城市多近8000人。二环内只占市区土地总面积的6%,却集中了全市机动车交通流量的30%。
吴良镛院士告诉记者:“据我所了解,国内还没有城市被称之为‘宜居城市’,国外有不少城市已经达到了‘宜居城市’,但城市与城市的历史自然条件不一样,标准也不一样。”
“目前,有专家把‘宜居城市’标准作为课题,正在研究中。”吴良镛表示,目前,还没有一个机构来认定某个城市是否达到“宜居城市”的标准。
北京发展确定三大发展阶段
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要突破10000美元;第三产业比重超过70%,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在29%左右,第一产业比重降到1%以下。2020年,建成功能完备的山区、平原、城市绿化隔离地区三道绿色生态屏障。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55%,森林覆盖率达到38%;城市绿地率达到44%至48%,绿化覆盖率达到46%至50%;人均绿地面积40至45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至18平方米。
北京规划首次提出建设“宜居”城市
在新规划中,北京首次提出将建设成为一座“宜居城市”。未来的北京将更加适合人们居住和生活。自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在北京展览馆开始公示,“宜居”北京的概念就引起了人们的许多关注。确定城市发展战略,实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双重获益,成为人们对“宜居”概念的最大憧憬。
将北京建设成为一个“宜居”城市,已经成为许多人对未来北京发展的最迫切的要求。在北京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人大代表王茁领衔提出了一份“将北京建设成为‘安静’城市”的议案。沈梦培等代表也联名提出了《应通过立法来消灭城市噪声》的议案。
现在的北京距离“宜居城市”还有多大的距离?实现“宜居”理想,北京最需要在什么地方进行改革?去年12月份到今年3月9日,北京市政府门户网站首都之窗进行“宜居北京”调查活动。本次“宜居北京”调查活动包括“迫切度调查”、“现状调查”、“宜居北京”讨论等。首都之窗网站公布的“宜居北京”调查第一期公报发现,网民认为北京建设成为宜居城市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前10项工作中,“大力发展新城”高居榜首。而且从此以后,这项“大力发展新城”长期稳居第一位。另外,网民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交通、住房、环保、环境卫生、城市建设等方面。
将北京建设成为一个“宜居”城市,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经济、社会、区域协调、生态环境四个方面的发展策略。按照国家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总体部署,第一阶段,全面推进首都各项工作,努力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构架;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确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国际城市的地位;第三阶段,到2050年左右,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
关键地带
大栅栏危改召开专家论证会
在北京旧城改造中,大栅栏、前门等地区的危改尤其引起人们关注。去年12月份,在2004年第十一届首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方案汇报展暨城市建筑节能设计成果展上,大栅栏、前门等备受关注的危改规划方案或备选方案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
大栅栏危改范围内现有居民4724户,人口11355人。这里平均密度为507人/公顷,是北京旧城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该地区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得天独厚的传统商业,旅游资源。
这里有清初至上世纪40年代的街巷,格局保存完整。但是建筑质量普遍较差,房屋日趋破旧,安全隐患突出,危房总量大,急需整治和修缮。另外,私搭乱建严重,历史风貌受损。
按照此次公开展示的方案,大栅栏地区将划分为绿化景观区、商业发展区、传统商业保护区、传统四合院保护区、文化商贸区,以实现“历史文化的保护、危旧房改造、传统商业复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四大目标,将力图保护和延续区域内的各种历史文化遗存,展示弘扬传统民俗文化精华,体现传统京韵文化。
危旧房改造将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防止因房屋质量、房屋布局而造成的意外事故。改造后,大栅栏危改范围内的居住用地将占总面积的24%,绿地将占总面积的4.7%。
专家访谈
目前国内尚无“宜居城市”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 吴良镛
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北京市首次提出“宜居城市”目标。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国内目前还没有一个城市被称之为“宜居城市”,专家已经把“宜居城市”标准作为课题,正在研究中。
吴良镛院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宜居城市”不是单独提出来的,而是与政治、文化中心等一起提出来的,作为一个城市,还要有良好的居住环境。北京的交通、生态、设施等离“宜居城市”还有距离,“宜居城市”是努力的目标。按照吴良镛先生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人居环境是指一个大环境。
简单地说,人居环境建设不仅要求住宅室内的环境好,也要求室外的环境好,它从个人居住环境的范围慢慢展开,延伸到社区、邻里、交通、就业等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系统。
据资料显示,北京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城市功能过于集中在中心城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北京现在的城市功能都集中在五环路以内。医院、机关、学校、大企业总部等这些公用的机构,基本上都在三环以内。如二环内人口密度现在达到2.74万人/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要比其他世界特大城市多近8000人。二环内只占市区土地总面积的6%,却集中了全市机动车交通流量的30%。
吴良镛院士告诉记者:“据我所了解,国内还没有城市被称之为‘宜居城市’,国外有不少城市已经达到了‘宜居城市’,但城市与城市的历史自然条件不一样,标准也不一样。”
“目前,有专家把‘宜居城市’标准作为课题,正在研究中。”吴良镛表示,目前,还没有一个机构来认定某个城市是否达到“宜居城市”的标准。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