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筑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现状
admin
2003-05-13
来源:
网
本文是在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结合我国建筑业结构调整的发展需求,从加快“走出去”的时机与要求、“走出去”的现状和制约、“ 走出去”的策略分析、“走出去”的政策选择
本文是在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结合我国建筑业结构调整的发展需求,从加快“走出去”的时机与要求、“走出去”的现状和制约、“ 走出去”的策略分析、“走出去”的政策选择四个方面,对中国建筑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需求、现状和选择进行系统的思考,希望唤起大家的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经济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所有产品、服务和各种可流动的生产要素(资本、技术、劳动等)的跨国界流动使得资源配置突破了一个国家、单个地域的范围,利用国际市场是促进我国建筑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国外的工程公司和工程咨询服务企业借着服务贸易全球化之势,纷纷涌向国内市场,导致国内建筑业的配置资源空间和优化升级空间受到抑制。因此,坚决实施“走出去”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战略趋势。
建筑业加快“走出去”的时机和要求
我国建筑业“走出去”战略面临新的机遇
建筑业作为与国民经济紧密相关的产业经济,随着我国经济整体“ 走出去”呈现出的积极态势,正面临着“走出去”的重大机遇。目前,我国对外投资增长迅猛,国家从制度层面上也加大了支持“走出去”战略的力度,例如取消对境外投资外汇风险审查和汇回利润保证金要求,允许境外投资利润留存当地用于企业进一步发展,放松对境外投资的购汇限制等;国内企业境外投资领域拓宽到生产加工、资源开发、贸易、交通运输、承包劳务、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旅游餐饮及咨询等;投资重点逐渐由港澳、北美地区向亚太、欧洲、非洲、拉美地区扩展,分布日趋均衡,而且总体上仍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截至2001年底,我国累计参与境外资源合作项目195个,总投资46亿美元,累计设立各类境外企业6610家,协议投资总额123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84亿美元。中石油、中石化、海尔等一批大企业渐成我国境外投资主力,浙江万向、远大空调、新希望等优秀民营企业也正在成为“走出去”中的重要力量,尤其是一批大型企业加大跨国投资力度,以及成套设备出口等,这是建筑业必须紧紧抓住的一个“借船出海”的机会。
加快“走出去”是建筑行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
“走出去”首先是现代经济条件下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建筑业必须顺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趋势。现代社会中国与国之间的竞争首先体现在经济的竞争,国际经济竞争则日益表现在跨国投资和跨国公司的竞争。只有真正“走出去 ”才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才能在综合国力的较量中成为世界强国。“走出去”还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持续发展、科技进步的实际需要,核心是通过积极主动“走出去”参与全球分工,利用全球最优的资源和技术发展自己。只有积极“走出去 ”,才能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只有“走出去”,才能更快、更直接和更有效地吸收学习全球一切先进的管理、科技、文化,为我所用。
尽快“走出去”,也是进一步促进建筑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需要。建筑业在我国是改革开放较早的行业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投融资体制、企业管理体制等因素制约,建筑业行业资本相对封闭、分散、力量薄弱,缺乏张力,总是以压价、垫资、拖欠种种典型的方式受到其它资本的挤压。建筑业只有迅速地 “走出去”,才能为行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为结构优化升级拓展广阔的空间。
“走出去”是建筑业企业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
加入WTO、经济全球化,使“走出去”成为建筑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开拓海外市场不仅扩大了企业的市场空间,还有利于学习掌握国际同行的先进技术与经营管理模式,引进各种类型的资源,增强企业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从企业发展壮大的需求出发,通过占领海外市场,可以更好地树立企业的品牌和形象,更多地赢得国内市场。从 青岛海尔、浙江万向等企业的成功经验来看,“走出去”是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法宝。我国建筑企业只有依靠内外两只脚,才能站得更稳健更牢固,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国内市场面临的强烈冲击,才能更好地发展国内市场。
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已经给建筑业“走出去”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建筑业自身的发展必须放在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下筹划,要更加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总体成效和制约因素
我国建筑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已处在重要转折点
截至2001年底,我国累计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99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715亿美元;截至200 2年6月底累计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1053 亿美元,完成营业额752亿美元。2001年我国共有39家企业入选全球最大225家国际工程承包商,比2000年增加5家。39家中国公司在国际市场的总营业额为53.613亿美元,比上年度47.691亿元上升12.4%,占全球总营业额的5%。特别是在中东地区,中国公司取得了较大发展,市场占有率升至9.5%,仅次于意大利、美国、法国、希腊和韩国。在亚洲地区营业额38.455亿美元,占该地区总营业额220亿美元的17.5%,位居第三;在非洲地区营业额6.541亿美元,占总营业额88亿美元的7.4% 。
目前,我国国际工程承包合同额占国际工程承包总额的比例约为我国国际投资占全球国际投资总额比例的10 倍。从市场基础看,目前我国企业在海外开展直接投资,从事工农业生产、加工、资源开发和服务等经营活动的市场包括 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建筑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市场已经多达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某种意义上讲,国际工程承包对材料、成套设备和技术出口方面的拉动作用,比成套设备出口对工程承包的拉动力可能更大。
可以看到,中国建筑业企业经过长年在海外的开拓,已树立了一定的市场信誉,并建立了良好的市场关系,培养了一批年富力强的复合型管理人员,竞争力明显提高。如中国路桥(集团)总公司早在1985年就在内罗毕设立了办事处,全面负责在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周边国家的工程投标、项目管理、投资、贸易等业务工作,工程质量受到包括肯尼亚 工程部部长和联合国人居署高级官员等多方面的好评,目前已完成合同额1.8亿美元,在建的工程合同额有1300万美元。到2002年中,中国路桥经理部有国内派遣的工程管理、技术等各类人员100余名,拥有当地雇员1000余名,总资产达4700万美元,包括700多台套机械设备,已在当地具有相当竞争实力。中建国际在美国首次在南卡州获得价值2000多万美元的当地学校建设合同,标志着中国建筑业已逐步具备向发达国家市场渗透的能力。由此可见,中国建筑业正处在一个加快“走出去”步伐的战略转折点。
我国建筑业“走出去”的现状分析
我国建筑业企业在海外的市场断面主要为:1.承接国内援外工程,业主代表为原国家外经贸部,其项目的业主项目管理则多由项目所在国的大使馆商务参赞负责,它不但是一个市场行为,也具有很强的政治、外交含义。2.中国驻国外各大使馆、领事馆及其他外交用房的工程建设,业主为外交部,具体项目的业主项目管理多由项目所在国的领事馆行政人员负责。3.我国大企业在国外的投资项目,如海尔的美国项目等。4. 发展中国家使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等贷款而采取国际招标的项目,或自身没有能力承建的大型基础设施或工业项目;由于这些项目往往直接涉及所在国的经济发展,普遍得到所在国领导层和新闻媒体及公众的关注,工程进展不顺利经常会成为政治力量冲突的导火索。此类承包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中东市场。5.我国采取卖方信贷的成套设备出口或提供融资服务与支持而带动的工程总承包项目,如伊朗地铁项目等。6.香港地区和新加坡等发达地区和国家的政府及私人投资的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项目。目前大量发展中和欠发达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相当或落后于我国,我国作为一个建设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在工程建设方面已经形成的以质优、价廉、实用为特征的技术和生产能力,比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生产体系更能适应这些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具有更高的综合经济性,因此目前第四种情况的市场份额还较大,但随着我国国力的提高,第五种情况的份额正呈现出强势的劲头。
我国建筑业企业海外工程承包方式大致可分为:劳务输出、设计、工程总承包或土建分包三种情况。目前,劳务输出所占比例逐步降低,在对国际上通行的承包方式,如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等的综合灵活运用方面有一定进展。20 01年,超过1亿美元的工程承包合同超过15项,主要集中在建筑、交通、电力和石油行业;2002年1至8月份,海外承接工程超过1亿美元的项目8个,累计合同额13.5亿美元,占同期对外承包合同总额的24%,但设计比例则仍然偏低。如中国公司在埃及开展承包劳务业务始于1984年,至2001年底,中国公司在埃共签订承包劳务合同202 项,完成营业额3.08亿美元,其中承包工程合同92项,完成营业额2.97 亿美元,劳务合作合同101项,完成营业额1057万美元,咨询设计合同 9项,完成营业额39万美元。中国公司在肯尼亚的经济合作业务始于1985 年,截至2001年,在肯共签订承包劳务合同294项,其中承包工程合同 228项,完成营业额6.39亿美元,劳务合作合同61项,完成营业额668万美元,设计咨询合同1项,营业额1万美元。
我国建筑业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力量大致分为:1.以各省的国际合作公司为代表的外贸型窗口公司。此类企业缺乏自身所有的一支稳定的基本项目管理力量,更没有自身的专业特色或技术优势,在海外市场主要靠拼命压低价格中标,主要也是一些小项目,拿到项目后主要发包给国内的施工企业,同时将价格风险和其他商务风险尽量转嫁给国内的 施工企业,如无法转嫁,则甚至找一些小队伍以压低成本,由于自身施工管理力量不足,对施工过程的控制经常难以到位。 2.原中央各部委所属的、主要承担组织对外援建项目的管理机构转变成的窗口型工程公司。此类公司有一定的施工管理力量,但拿到大项目时则面临项目管理问题,特别是项目的风险控制问题。3.原属外经贸部的各成套设备出口公司。 4 .原由各中央部委所属的施工企业集团或由其所属的窗口型工程公司与其系统内的各国内施工企业组建而成的施工企业集团,多采取海外业务由总公司直营或总公司获取项目后组织国内所属的施工企业负责项目管理。目前他们已更多地从偏重于利用总公司的海外市场营销能力、商务谈判能力转向到项目管理能力也完全依靠总公司自身。5.由工业类设计院转型而成的工程公司,如中石化SEI、中国寰球、中国辰达等,主要依靠自身的专业技术优势和低成本优势获取项目,项目管理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并结合市场化的人力资源利用机制。目前后三种力量正成为主导力量。
我国建筑业“走出去”的主要制约因素
目前,全世界的国际工程合同总额每年约1万亿美元左右,而我国在2001年对外工程承包合同额仅为13 0亿美元,占全世界国际工程合同总额的1.3%。少数在国内称的上技术实力雄厚的大型建筑承包企业,在海外市场主要还是依靠低廉的劳务优势,而不是整体技术优势。目前只有化工、石化等行业有少数国际型工程公司,且业务领域也普遍较窄。总体来讲,我国建筑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力还存在以下制约:
成本优势受到挑战。近年来,我国的对外工程承包范围已从房屋建筑工程扩大到冶金、港口、电力、通讯、机械、石油化工、水利等专业工程。但实行工程总承包的项目较少,大量的仍然是从事劳务分包。中国建筑业企业的比较优势与制造业类似,应为低成本优势,包括劳动力的低成本和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低成本,但在现行的国际经济规则下, 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受到非常严格的限制,制造业可以通过大量生产工业制品,将国际流动性差的劳动力转变为流动性强的工业制成品,通过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来实现资源(包括劳动力)的优化配置,而建筑产品的不流动性和人员的流动性使得这一比较优势的发挥受到限制。如果不从施工和劳务承包转为包括技术和管理在内的综合承包,如果不能在国际市场上拿到工程总承包业务带动国产设备、材料的出口,在国际承包市场上就难有我们一席之地。
工程咨询服务能力不强。当前,国际工程承包已超出了单纯的工程施工安装范围,成为货物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的综合载体。由于长年来我国建筑管理体制的原因,施工企业与设计院不但分别设立且各成管理系统,人为地割裂了相互间的有机联系,使得我国缺乏类似国外的工程公司和工程咨询公司。我国大的施工集团由于缺乏进行技术投入的工程设计或工程咨询平台,且技术投入也不足,在产品附加价值竞争中比国外老牌承包商处于劣势。工程咨询、项目管理等方面在国内市场上还没有形成一支独立的工程咨询服务力量,勘察设计单位中工程咨询策划设计还没有与一般的施工图设计或常规的按规范进行工程设计分离开,总体上缺乏进军海外市场需要的足够的国际性经营管理人才和知识积累。
缺乏足够的金融支持。我国对工程承包的金融服务也不能满足承接国际工程的需要。如企业获得外汇资金信贷的渠道单一,出具融资保函困难,保函风险抵押要求过高,超出承包企业承受能力;为工程承包服务的政治风险保险目前是空白,政策性金融支持规模太小,政策性金融支持的管理和运作机制不完善、透明度低,出口保险的保费太高,加之行业资本不雄厚,企业自身资金能力欠缺,这严重制约了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我国建筑业“走出去”的策略选择
发挥观念主导作用
如果说一个地区性企业和一个全国性企业已经有较大的不同,那么一个国内企业与一个跨国公司就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由于信息、管理、技术、资源需求的不同,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可以说处于完全不同的发展层次。因此本土型的公司必须确立紧盯跨国公司的技术管理,可能时更要积极“走出去”,尽快“走出去”,要切忌部分人希望的“等成熟了再出去”。不可否认,许多老牌的发达国家在开拓海外市场前,一定要确定在这个行业的本土市场中做到前几名,在本土中要有充分的竞争实力。在全球诸多行业中,排前三名的企业中,没有任何一家在本土不是前三名。但时至今日,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已经没有等待在国内获得充分孕育和发展的时间与空间。我们必须注意到,如瑞典等国家,由于小国家小地区的局限,他们的公司是在发展本土的同时 “走出去”的,尽管非常艰辛但也走出了自己的国际化之路。我们必须认识到,国际化可以帮助公司的成长,不但不影响企业在国内的打拼而且还更有好处,完全等到什么都成熟了再去做,就会贻误时机。青岛建设集团多年来在海外市场开拓方面始终坚持将海外市场开拓放在首位,国内全力服务国外、国内首先服从国外的思想,尤其是在选派项目经理和管理人员方面,注意挑选优秀人员派驻国外,大大提高了国外管理的效率和水平,2002年仅上半年,集团公司就签订合同额2.1亿美元。
加快兼并重组的结构调整步伐,塑造国内外一体化的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要按照工程项目建设的客观规律和与国际接轨的要求,推行如工程量清单、风险担保、项目法人融资服务等与国际项目管理接轨的方式,建立健全专业化、科学化、市场化的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服务体系,从而提高我国建筑业企业熟悉国际惯例,由注重技术及工程质量、工期管理,向更注重金融、合同、汇率、税务、采购等非技术环节管理转移的速度。另一方面,要通过兼并重组改造培育一批能够适应国内外工程建设市场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目前应把握两个重点:一是为工业设计院转型成符合国际惯例的工程公司或工程咨询公司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二是利用对外工程承包企业与我国其他企业相比较,更早接触国际市场,更早了解国际市场运行规则和国际市场行情的优势,与干过国内大型城市公共工程项目或国家投资、世行等机构贷款的大型基础设施及工业项目的优秀国内工程公司的项目管理和技术优势相结合。国内许多公司已经在重组方面开始了实质性的动作。如中信集团将原下属的中信国际合作公司和国华国际工程承包公司重组为中信建设;中建总公司将其直营的中建承包公司和海外部、西北市政设计院等重组为中建国际;中铁总公司也与中土积极联系。重组的目的,一是积极实施国内外一体化战略,将国内的项目管理能力与海外的商务能力结合起来;二是不断拓宽市场领域,加快企业自身的产权、体制改革,加快自身产业结构、经营结构的调整,加快设计、技术、咨询能力的发展,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
注重工程咨询能力技术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
比较而言,同等或落后发展水平国家是我国建筑业资源的合理流向,空间很大,但由于人员流动的限制,人力成本优势已越来越难以发挥。在冶炼、石化、电力等工程领域,要重新审视成本价格优势,重视竞争力基础。因为在这些领域,其差异化竞争(质量、技术、可靠性等)的重要性远远高于成本价格竞争。如美国的柏克德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主 要体现在国防工程、石化、长途输油气管线、通讯、基础设施等土木工程和能源、矿山工程项目上。因此,要通过技术创新构筑核心能力,同时要改变传统的偏重于施工过程中技术创新的局限性观念,从整体上推动建筑产品供应链上各个环节持续协调的技术创新能力。日本有关资料表明,日本每年建筑产品本身的创新远多于施工工艺创新,并作为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建筑产品形成中存在业主方、工程咨询商、承包商三大主体,由于工程咨询商是业主或用户对产品创新需求信息的直接转换者,可以在建筑产品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参与技术创新的咨询和决策,并可以与其他各个组织进行全面信息交流,因此企业首先要培育自身的工程咨询能力,从而提高竞争力。另外在技术创新方面要重视利用在国际市场存在着的发达的咨询服务体系,他们能够为客户提供高水平的全面的国际化的服务,也是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出 去”就必须而且应当重视和他们的合作。
注重海外市场的目标选择,确立投资紧跟理念
在我们存在建筑进入优势的许多发展中国家自身存在很大的资源优势,我们的工程承包又往往与其资源开发项目相关,通过工程承包参与其资源开发项目投资,不仅有利于扩大市场占有,也符合我国资源紧缺的实际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筑业企业应当以资本或经营联合的方式真正把这些优势发挥出来。例如中国地质工程集团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新星石油公司合资成立了中地海外工程公司,一方面积极开拓油气勘查、打井、铺设管道等工程业务,同时着手购买国外油气田,投资开发资源,充分发挥双方分别在熟悉掌握国外市场和勘探、资金的优势;要把投资理念与经营理念紧密结合,实施投资本地化,包括自行设立公司、与本地企业合资、与他国资本合作(尤其是与国际先进承包商的合作)在某国投资等,这是跨国公司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我们以往在海外缺乏明确的长期战略,以项目承揽为目标,很难确立扎实的市场根基。
中国建筑业加快“走出去”的政策选择
政府发挥必要的主导和引导作用,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在目前的转型期内,政府主导、引导、组织资源的作用仍必不可少,要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把大力发展海外工程承包纳入国民经济的总体规划,要从政策环境上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创造政策条件、体制条件、环境条件,既要从宏观经济政策上对我国建筑业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给予一定优惠条件,又要在一定程度上用政治、外交的手段为我国建筑业企业 海外承包提供必要的支持,当然,国家支持不是国家参与,而是在特定领域的支持。主要表现为大力构建有利海外经营的服务保证体系,包括信用担保制度,汇兑、支付与结算政策,政治风险规避与保证机制等。目前,由建设部与外经贸部协商设立的驻外使馆的建筑官员方法就是良好的开端。
转变管理方式,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政府起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政府要控制、干预,恰恰要在对国内企业的管制上进一步放开手脚,要让企业真正用市场的因素来驱动自己在全球范围内的投资和扩张,要放开海外经营权,改变当前建筑业企业自主海外经营权仍然集中在少数大型企业和一批窗口型公司的状况。一方面窗口型公司往往缺乏项目管理能力和专业化经营能力,另一方面一些所谓的大型公司往往又是一种行政级别的大,而不是技术、管理和资本的强大,造成我国大量真正优秀的建筑业竞争力往往难以真正面对国际市场。因此,不但要进一步打破行业保护和国内市场的条块分割,形成综合性的包括工业项目在内的土木工程建设管理体系,同时也要减少对外审批程序和环节,打通国内外的管理环节,鼓励支持更多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消除以往人为设计的障碍,促进建设要素突破行业、部门、地区和国界进行自由流动,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土木工程建设要素的统一优化配置。只有做到这点才能做到第二点,即用政府的资源、力量,在某种程度上用综合国力推动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当前政府可以先做到不管和少管,然后再做到有效地管。
由行业管理转向市场监管,创造良好的“走出去”的竞争环境
要在继续降低门槛的同时,严格后期的管理,加大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将违规的企业、开展业务不利的企业清理出去。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我国建筑业企业“走出去”的涉外法规,包括对海外工程承包市场的准入条件和质量、安全的规定,还要建立相应的部门来监督我国建筑业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市场行为和质量及安全行为,坚决禁止不管有无条件就盲目开拓海外市场的现象,避免没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小企业在海外市场扰乱市场秩序,影响我国建筑业企业在海外市场的信誉,给国家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政治损失。如中俄边贸一开始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导致中国商品目前在俄罗斯市场的信誉不好,就是很好的例证。
培育发展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工程公司
大企业集团是支撑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脊梁,是推进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也是技术创新的主力,更是结构调整、促进升级的骨干和依托。因此,应扶持若干家中央管理的施工企业集团,对其企业组织机构进行改造,剥离其一般施工层,壮大其总部资金力量,同时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跨行业的战略性重组,但组建大型企业集团要避免行政性干预。行政性配置资源虽然也是有效率的,但这种效率仅表现在组织的速度上,而组织的质量和组织生产的结果往往是发散的,不收敛的,而且成本往往很高。因此必须通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存量调整为重点,在市场竞争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政府主要应在政策层面加大综合配套改革力度,消除和大企业集团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体制性障碍,进一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减少企业在重组兼并方面的行政性束缚。
国际知名承包商的路是随市场经济一步步发展过来的,而中国处在一个突然要跳跃式的阶段。如果说老牌国际承包商走过的路是“原生代” 状态的体现,那么我们注定要创造一种“新生代”的风貌。中国建筑业企业的“走出去”之路现在已逐步进入快速发展轨道,还会继续下去。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